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与杨贵妃有关!古蜀道荔枝道的重重谜团……

2024-05-19 04:33 来源:网络 点击:

与杨贵妃有关!古蜀道荔枝道的重重谜团……

四条古蜀道中,目前研究与开发相对滞后的是荔枝道

锦观新闻 钱虹辰 制图

不过,这些年研究者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譬如:唐代至今日四川从南到北都产荔枝杨玉环从小在四川长大,她很早应该就接触过荔枝;荔枝道从涪陵荔枝园出发,大致方向是经过达州进入西乡在子午谷口与子午道相接。

在达州和西乡之间,如何在大地上划出荔枝道的具体走向?这成为了近十年来四川省文物考古部门、相关地方政府和民间荔枝道历史爱好者共同关注的课题。结合历史文献、民间叙述及地上文物现状,大家共同的看法是:荔枝道一定经过了今日宣汉的马渡关,最后在今日万源市的虹桥出川入陕

" 洋巴道 " 上最早发现的两处唐代遗存

我思考荔枝古道(古称洋巴道)在达州境内北部山区走向的时候,首先想到的第一个地理坐标是马渡关

公元 756 年(唐肃宗至德元年),阆英县州牧卢公在马渡关的一块长近 10 米、宽 2 米、高 4 米的独体大青石上制作了一处佛窟;公元 765 年(永泰元年)李尚甫撰写《丰饶寺记》和《石像记》——由此可知,浪洋寺最早叫丰饶寺;宋代,改龙华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 年)重修时,因浪洋村而名浪洋寺。

唐宋两朝,先后在这块石头的四面开凿了大大小小24 龛佛像及 14 处题记。据文物部门考古作业,共发现 6 个年号,其中唐代 4 个、北宋南宋各 1 个,其中最早的是唐肃宗至德元年,最晚的是南宋赵构绍兴元年(1131 年),时间跨度 375 年——此处石窟表明:唐宋时期的马渡关,是南北往来的交通要冲,从涪州来的驿马必须通过这里才可能一头扎进大巴山区。

浪洋寺摩崖石刻(右侧)男观音造像。李勇 / 图

马渡关之外,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杜家湾

2015 年 3 月,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受万源市政府委托,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文物局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专家专题考察荔枝道。本次考察最重要的发现,是在万源市大沙镇杜家湾发现了一唐代佛窟。该佛窟仅只两平方米大小,上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后面还有天龙八部题材,其发愿文拓片上有 " 开元三年(公元 715)" 的年号——唐玄宗一生中用过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天宝,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的那一年是天宝末年,也就是至德元年。

从时间上看,杜家湾石刻比浪洋寺石窟群中最早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 年)还要早 41 年。

杜家湾唐代石窟的发现,对之前 " 荔枝古道在达州、尤其是今日万源市境内的走向和路线 " 无疑将产生动摇。很长一段时间内,官方和媒体都采纳了民间荔枝古道研究者的说法、大致勾勒出了域内一条具体的线路:自宣汉县马渡关经平昌县岩口乡,在鹰背镇入境万源,经庙垭场名扬村、秦河三官场、石窝镇番坝村、玉带乡、魏家镇,进入通江县洪口镇,过嘶波乡在竹峪镇再入万源,经虹桥乡出川

荔枝道在达州境内走向及沿线遗存(达州市博物馆馆长王平提供)

荔枝古道:浮出历史的幽暗和迷雾

2017 年底,笔者经宣汉县马渡关、平昌县岩口入境万源,沿途详细踏考了鹰背镇、庙垭场、名扬村、三官场、番坝、金山水库、玉带乡、太平坎、石窝镇、杜家湾等地后,产生了一个疑问:荔枝古道在过三官场之后,为什么不沿着先前西南 - 东北方向的缓坡,也就是人们更熟悉的川陕大道而行,却偏偏突然北折走了一条狭窄、陡峭、有些地方驿马根本不可能通过的险路?

要寻找和确定一条道路是唐代玄宗时期为贵妃杨玉环运送荔枝的专用道路,这条道路沿线应该是一个历史文化走廊,唐代及以后各朝文物堆积应该达到一定厚度。

梁武帝时期即有的盘陀寺遗迹、杜家湾佛龛、石窝场北宋大观三年紫云坪种茶石刻和明代石庙,都在一个方向且相距极近,而玉带乡、魏家镇方向没有清代以前的地面文物保留至今,凡此种种,笔者指出:

在勾勒荔枝古道在达州境内的基本走向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的两个基点是浪洋寺和杜家湾。在确定了这两个基点之后,就有了一个从西南往东北的大致方向,我们很容易发现:宣汉县马渡关、平昌县马鞍乡、万源市鹰背场、庙垭场、秦河乡、石窝场等场口就分布在这条西南东北向的走廊上,而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存,也保存于这些场口及附近。这绝不是一种巧合,忽现忽灭的荔枝古道,在该地区以一种古道尚存、历史文化遗迹支持的现实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一段长达一百数十公里的古蜀道,至此浮出历史的幽暗和迷雾。

需要特别指出:从虹桥入川过竹峪关,经黄钟堡、石窝场、三官场、秦家河,在庙垭场或鹰背场出万源境,然后过宣汉的马渡关到绥定府(达州),历史上这是一条著名的战争通道——石窝场磐陀寺新发现的明代重修碑记中明确记载:元代,磐陀寺毁于兵燹。此处碑记表明,当年蒙古人南下也走过这条路。

战争中被一再使用的道路,一定是当地所有道路中更便捷、安全和高效的路。

唐代佛龛:在此区域大量发现

2021 年 1 月 21 日,早年陪我一起在荔枝古道上踏考的万源市文化体育旅游局文物专员李勇微信联系我,他正陪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在宣汉和万源一线踏考,他们在宣汉红峰乡石龙场、鹰背晏家塝、庙垭皇城寨脚里、大沙大田坝都发现了唐代石窟,还有之前杜家湾附近马家坡的两处风化破损极严重的石窟,经鉴定也是唐代的石龛。

这些发现,全部集中在马渡关和杜家湾之间,这非常直观地表明:从马渡关到杜家湾这个唐代佛龛聚集区,一定是该地区当时经济最发达、交通和人口流动最方便的区域,当年运送荔枝的驿马只可能从这个区域经过。

尤其让人称奇的是:马家坡、大田坝均在杜家湾周边数公里范围内(未来,文物专家还将在这个区域内的草坝镇黑池坪佛垭发现一处被破坏的唐代佛窟)。在杜家湾附近一个非常集中的区域聚集了如此众多的唐代佛龛,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杜家湾一带在唐代就已经很繁荣,此处要么是集镇,要么是驿站,此前我所作出的荔枝古道当经过于此的判断,非谬也。

李勇电告我,他们接下来要去魏家镇,说那里有几处清代的佛龛。次日凌晨,我给李勇去电建议:接下来在安排专家考察路线的时候,应重点考虑黄钟镇、永宁乡方向。

是日正午刚过,李勇激动地给我来电,说他们在黄钟镇冉家坝村三组一个叫石佛庙的地方确证了一处唐代石窟,并立即发来了照片。

石佛庙位于冉家坝村委会西北 650 米处公路边的一块独立石头上,造像周边耕地较多,住户及人口密集,且地处交通要道,来往人口较多;佛龛坐南朝北,高 1.46 米、宽 1.18 米、深 0.3 米,龛内造像呈现的是西方三圣,均为深浮雕制式。尤其难得的是佛龛东侧壁有题款,且至今基本保留完好:壁州东巴县 * 员外置,同心员许秘敬造。大唐乾元二年二月十五日记。

从宣汉的马渡关到红峰乡,再到万源的鹰背场、庙垭场、大沙坝、黄钟堡,如果把这些发现唐代石窟的地方串联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条从西南往东北方向的直线,直线的一端指向西南的蜀地涪州,而另一端指向大唐的帝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