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八卦 > 正文

​爆了爆了!沈腾马丽一出手果然王炸!

2024-07-17 23:30 来源:网络 点击:

爆了爆了!沈腾马丽一出手果然王炸!

有部电影,一定是很多人的暑期必看。

主演阵容,喜剧界的王炸组合!

15 秒的定档预告片,沈腾与马丽只用一个转身弯腰的 pose 就搞笑感十足,引发了观众太多期待。

上周末有点映,派爷第一时间走进了影院。

可以放心了。

它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喜剧片。

并且,这部电影不仅好笑,还讲了一个与所有观众都切身相关的好故事。

《抓娃娃》

《抓娃娃》是电影市场上急需的喜剧作品。

派爷看片的那场,好多观众像是被点了笑穴,前仰后合,笑声不断。

这次,影片还做到了寓教于乐。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今年是 " 西虹市 IP" 建立十周年,关于它的元素遍布在了影片之中。

01

西虹市宇宙

西虹市宇宙的起点是《夏洛特烦恼》。

导演兼编剧闫非、彭大魔,领衔主演沈腾、马丽,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了这部优质喜剧。

影片中,他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城市:西虹市

在接下来的作品里,闫非与彭大魔继承并拓展了这个世界观。

《西虹市首富》中既有联动《夏洛特烦恼》的 " 冬梅大桥 ",也有了更多的城市新坐标。

在《抓娃娃》中," 彩蛋 " 更丰富了。

你能看到 " 秋雅路 ",或者 " 王多鱼球场 ",以及更多样的西虹市元素。

更重要的,当然是沈腾与马丽终于再一次的深度合作!

他们一合体,观众放心大笑就完事了。

那种逗乐的氛围,从拍摄过程中就洋溢了出来。

比如有场戏,沈腾马丽走进衣柜里,马丽一句 " 别挤我啊 ",沈腾立马接了梗," 像上公交似的!"

随即,他还顺势把衣杆当成了扶手杆,马丽瞬间配合上了。

这俩人的反应力和配合度,说一句内娱天花板级别,没人反对吧。

在拍戏时,现场基本是这样式儿的。

所有人都被笑声包围着。

沈腾有多招笑呢?

拍戏时,一个读音就把马丽逗得前仰后合。

马丽笑场后需要稳定好情绪,然后再度入戏。

沈腾将夸张感与喜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马丽跟沈腾对戏,常常要做出一些战术性掩饰的动作,一方面是要进入角色,完成人物塑造,同时也能有效防止笑场。

演戏时,笑。

刚拍完,笑。

看回放,再度欢笑。

难怪马丽会忍不住对着沈腾感叹:" 哎呀,也就是跟你拍戏,把我最真实的笑声能笑出来。"

不愧是合作了 30 年的老搭档,节奏感、配合度都是一流。

当然了,作为闫非、彭大魔的第三部长篇电影,《抓娃娃》不仅有情怀和强大的班底,它还兼备扎实的喜剧基本功,并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精彩故事。

02

特工式带娃

《抓娃娃》是一部颇具神秘感和反差感的电影。

西虹市发展迅速,可马成钢(沈腾 饰)和春兰(马丽 饰)却生活得不容易,他们住在一个老旧大院里,家徒四壁。

夫妻二人将一切希望都放在了儿子马继业(肖帛辰 饰)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

《抓娃娃》从一开始就点明了故事的主题,教育

影片拒绝严肃说教,采用的是举重若轻的喜剧风格。

而且,它的技巧相当成熟,把笑料融合在叙事中,同时不断丰富人物个性

在喜剧创作中有一种技巧,名为" 预期违背 ",顾名思义,就是推翻观众既有的期待或想象,从而达到喜剧效果。

《抓娃娃》有不少这样的桥段。

比如,贾总(贾冰 饰)得知老马家贫困,想要资助。

春兰待客非常热情,拿出了不同品种的咖啡与价格不菲的高希霸雪茄,手法相当熟练。

再配上马成钢那句台词。

你们看到的这个装修风格

是我们整个家族的一种选择

所以我不希望

我们这个宁静而质朴的生活被打搅

他说得越是认真,你越是以为他是好面儿,是在强撑。

联系上郝建与王多鱼的性格,观众很难不笑。

可看到后面才发现,他说的全是大实话。

既有的想象被打破,笑果再次产生

另一个喜剧是反差,《抓娃娃》将此发挥到了极致。

原来,马成钢与春兰两夫妻过着双面生活。

A 面,他们是望子成龙的朴素父母,节俭、勤勉,竭尽所能为儿子营造学习氛围。

为了挣钱养家,马成钢要骑驴进城打工。

B 面,他们是亿万富豪,出行坐的是价值千万的礼宾款豪车,春兰还戴着百万中古腕表。

他们之所以选择这种朴素的生活,是为了锤炼儿子的个性,迫使他如期成材。

大院周围的邻居都是他们雇人假扮的,有各个学科的老师、厨师、营养师、保洁等,从各个方面照顾马成钢的成长,配合他的学习。

甚至,连身患重病的奶奶(萨日娜 饰)也是教育专家扮演的。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全方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马继业回家,邻居随口就是一道数学题;他出门,还会碰上外国人,并且,外国人会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打招呼和问路。

总之,生活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想学不会都难。

而这双面生活的反差越大,笑果就越足

比如,春兰会在破旧的房间里敷面膜、穿金戴银。

等儿子上学出去了,春兰立即喊阿姨做清洁服务。

为了保证不被儿子发现,马成钢、春兰活成了特工,他们和奶奶想尽了一切办法。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危险感,和掩饰所带来的喜感。

这种喜感是由 " 学习世界 " 与 " 真实世界 " 之间的错位产生的

再举一些例子。

明面上,奶奶瘫痪在床,出行靠轮椅。

背地里,她会打篮球,还健步如飞。

再比如,马成钢教育儿子要多看书,儿子问作用,他谆谆教诲。

多读书啊

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孩子童言无忌,狠狠拆穿。

那你说咱家人都这么爱看书

咋还能那么穷呢

随后,春兰打瞌睡不小心灭了灯,全家大人的反应那叫一个尴尬。

真的要笑死了。

这种因反差和错位带来的喜剧效果,在后续的一场重头戏中发挥到了极致。

这么精彩的戏份,派爷可不忍心剧透,留给大家去电影院欣赏。

派爷可以说的是,看那场戏时,全场观众笑疯了!

在制造笑料上,主创们也用到了隐藏信息 + 重复的技巧。

一个梗,演员反复使用,喜剧效果就会不断提升。

儿子你记住了 任何时候只要你喊一声爸爸

爸爸永远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而上面提到的所有笑料,不仅仅有逗乐的作用,它们与故事、人物和主题都密切相关。

03

喜剧背后的余味

回顾闫非、彭大魔的这三部作品,《夏洛特烦恼》是借一场穿越之旅来反思人们对于爱情与生活的态度,《西虹市首富》是以一笔天降遗产来审视人们对于财富与梦想的初心,而《抓娃娃》则是通过新奇的设定来叩问何为正确的家庭教育。

从内容而言,《抓娃娃》跟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命体验的关系更加紧密

影片看似荒诞,同时又特别写实,它是用喜剧的方式来呈现我们共通的生命历程。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马成钢与春兰无疑是尽心尽力的。

为了给儿子提供最可能成功的教育环境,他们动用了最专业的团队,劳师动众,连自己也亲身投入到朴素生活中去。

以结果而论,他们似乎是成功了。

马继业成绩优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了 " 别人家的孩子 "。

但从孩子的角度而言,马成钢与春兰的做法又有些残酷

马继业是生活在了沉浸学习的氛围之中,但他的成长环境更像是一个系统完备的透明培养皿

他可以随时随地习得知识,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中。

他花钱买 pad,想获得娱乐空间,被认为是玩物丧志,于是,就要担负起家庭开销的考验。

生活里,他动了一点小心思,就要接受严密的人性考试。

对真相的知情权,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对自由的渴望,他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剥夺了

看完《抓娃娃》,派爷恍惚间惊觉。

我们不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下长大的吗?

区别在于,我们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极致。

而更大的困境是,父母是爱孩子的," 我们都是为你好啊 " 也绝非虚言。

或许,他们绑架了孩子的生活;但从根本上看,他们也被孩子绑架了。

有句话道出了真相:" 父母在等孩子感恩,而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在电影《抓娃娃》中,有几场戏颇具讽刺意味。

奶奶幡然醒悟,看到马继业,本想道歉,却被眼前的 " 爱孙 " 以 " 李老师 " 相称。

马成钢与春兰想留住儿子,却无力挽回,马成钢以哭腔问儿子,今晚还回不回家吃饭?他显然知错了,还是犟着不肯低头。

而马继业毅然决然地走向了真实世界。

在派爷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结尾。

它是个留白。

因为《抓娃娃》的故事关于每一个人,而结局应该由观众自己写完

影片还向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经历了 " 计划式教育 " 成长起来。

那么,当我们以后为人父母,会不会还是从小就将娃娃抓得那样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