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八卦 > 正文

​因为不满意裁判,她直接掀桌了?

2024-08-02 18:08 来源:网络 点击:

因为不满意裁判,她直接掀桌了?

编辑:fifi

巴黎奥运会开赛前,

全红婵和陈芋汐对着镜头给自己打气:小小巴黎,拿捏!

两位小孩姐说到做到,

比赛当天,

携手复制粘贴般再现水花消失术,

同步性高到让人连连惊叹。

以高出第二名43.2分的成绩,摘得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

这是中国跳水女双10米台的七连冠,也是中国跳水队40年11届奥运会的第50枚金牌。

直播时,解说员点评她俩:

"没有惊动这片泳池,却惊艳了整个世界。"

自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1年7月23日开幕)以来,

全红婵和陈芋汐就因出色的表现被称为跳水队的"双子星"。

同样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同样获得了各自的首枚奥运金牌。

#全红婵是单人10米台项目的冠军,陈芋汐是双人10米台项目的冠军。

一同闪耀的两个人,

在东京奥运会后两个人成为了女子10米台双人项目的搭档。

三年的时间里,

她们包揽了所有国际比赛的金牌。

不仅如此,

女子单人10米台项目金银牌也被她俩收入囊中。

由于两个人实力相当,

巅峰对决的情况时常发生,

两个人不断从彼此手中夺得单人项目的金牌。

互为搭档也互为对手,

正因如此,

她们常年被拎出来比较,

常常有"既生瑜何生亮"的评价冒出。

争议连天之下,两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呵护这段关系。

陈芋汐获得冠军时,

全红婵会先放下自己的沮丧去为陈芋汐庆祝。

反过来,陈芋汐也同样会在第一时间祝贺全红婵夺冠。

陈芋汐形容两个人的关系:

无论是队友还是对手,这只是站在赛场上的一种身份,并不是她们真正的关系。

基于良性的竞争,

这对双子星把对方视为里最好的队友、最佳的对手,

互为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

镜头前后,都不掩藏对对方的欣赏和喜欢。

夺冠后要一起再现"拿捏"⬇️

出其不意亲一口⬇️

袋鼠抱庆祝⬇️

退场也要抱着走⬇️

总能让人在残酷的竞技体育感受到这份温情。

这几天讨论最多的话题,

跳水队的相亲相爱是其中之一。

在巴黎奥运中拿下女子双人3米跳板跳水金牌的陈艺文、昌雅妮,

除了领奖台上给外国人带来公主抱震撼这份融洽,

私下里对两个小孩姐更是照顾有加。

一个在生活中甘愿担任全红婵的"保姆"⬇️

一个在社交软件上为陈芋汐建立相册⬇️

#陈芋汐小名叫"乐乐"。

私下里经常一起互动⬇️

#你们一家四口幸福就好…

跳水界的大前辈们对这对双子星也很是保护。

在全红婵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块奥运金牌时,

跳水皇后高敏发了一条微博:"想到了自己当年跳水的样子。"

高敏毫不掩藏自己的欣赏,

但与此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焦虑:

担心过度的关注以及天才叙事会"吓"着这个14岁的小姑娘。

对于全红婵和陈芋汐,

她都称为是老天爷给世界跳水界的礼物,

知道外界非常关注二位之间的竞争,

这次出发巴黎奥运征程前高敏还特意录制了一则视频:

呼吁大家理智看待她俩之间的竞争,

不要因为自己的热爱造成她们之间的阻碍。⬇️

生怕外界的言论,会伤害两位后辈,进而影响她们的心态。

跳水界的另一位大前辈吴敏霞,也表达了同样的关注。

她肯定全红婵、陈芋汐两外运动员天才叙事之外的努力,

能获得成绩皆为两个人平日里对自己的高要求。

同时也了解两位妹妹除了训练压力之外需要承受的舆论压力,

坦言如果是当初的自己受到这样的关注,

也会觉得压力很大。

对两位后辈,

前辈们既持着欣赏的态度,

又恨不得亲自上前保护。

这就不得不提到郭晶晶,

当年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以三个满分斩获了金牌,

也斩获了现场观赛的郭晶晶的心。

她在现场忍不住为全红婵鼓掌,拿起手机拍照记录⬇️

还在颁奖台上为她整理衣领⬇️

直播时被问及印象最深的选手时,

毫不犹豫地说出全红婵的名字,

笑称自己跳了这么多年也没拿过三个满分。

全红婵面临发育期成绩有所下滑时,

她亲自飞往武汉,

到2023年世锦赛现场鼓励和支持全红婵的比赛。

今年更是以裁判长的身份出现在巴黎奥运会现场,监管国际裁判员的打分。

为了能续写中国跳水队的故事,

满载荣誉的她选择回到赛场,

一路从参加国际泳联(FINA)学习班,

到备考裁判,

不断提升语言能力、业务能力,

在国际赛事中把握话语权,

只因中国队以往在参加国际比赛时,

常常会出现被压分的现象。

于是从遵守规则的人,变成能参与制定、解释规则,守护公平的人。

台上是飒爽冷静的裁判长,

台下满眼爱意地为要参赛的全红婵、陈芋汐两位小将拍照,

梦之队的传承在这一刻形成了闭环。

退役后重新投入这个领域,

去续写梦之队故事的还有陈若琳。

曾经大小赛事中难逢敌手的金牌收割机,

成为了巴黎奥运会跳水项目的教练,

全红婵的主管教练。

和全红婵一样,陈若琳就站上了世界级的比赛,

不满16岁就拿到了北京奥运会的两枚金牌。

同样年少成名的她最清楚女台各个时期将面对的问题,

会受到怎样的舆论压力。

为此她对全红婵很是严格,

对她要求极高,

常常以一副严肃的表情不断打磨全红婵的动作细节。

在她的眼里,即使是天才也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否则终究昙花一现。

因为这份严厉,

全红婵有段时间很怕她。

陈若琳并非不清楚自己的严厉,

但对她来说,

还有更恼人的难题——运动员的发育期。

身高和体重的增长,与她们的职业生涯挂钩,很多队友就是没能熬过发育期错过了各种机会。

陈若琳当年靠着自律,5年的时间里再饿再累都不吃晚饭、不吃零食,愣是挺了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伤病率。

秉持着不想让全红婵再走一遍她的弯路的信念,

想要帮助全红婵度过发育关,

她不得不严厉对待,

加强训练量。

因为自己曾有过面临发育关,技术动作变形,身体负荷变大,伤病增加的情况。

她的严格之外还多了一丝小心谨慎⬇️

知道跳水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普遍短暂,

想尽办法去延长全红婵的职业生涯⬇️

当全红蝉偶有松懈时,她也会聊起自己过去的故事,为她加油鼓劲。

当年的小女孩在成为"前辈"后,

用自己的力量为后辈托举,

这般亦师亦友的关系,

又一次让人感受到竞技体育中的温情与魅力。

这些传承与托举,

或许绕不开跳水队的这号人物——周继红

她是中国首位跳水奥运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子10米台金牌获得者。

因伤退役后,

她当过省队教练、进入北京大学学英语、相夫教子,逐渐淡出跳水界。

而这期间,跳水队经历了解散、成绩一落千丈,

在1998年重组,采用了新的领队责任制。

在大多数版本里,33岁的周继红临危受命,挑起了带领中国队前进的重担。

她自己却笑称:与其说是临危受命,倒不如说是毛遂自荐。

那时她的孩子已经长大,不需要每天待在身边照顾。

秉持着对跳水行业的热爱,以及此前的惊艳,毅然决然接受了这个挑战。

上任后,周继红狠抓管理,处理各种新老问题,严格是必不可少的。

早晨六点陪着队员出早操⬇️

一有时间就现场督促队员训练⬇️

为了能更好的出成绩,

她给每一名教练都配备了电脑,学习如何用电脑制作训练计划⬇️

定期进行测验奖惩分明⬇️

把跳水队当成家,把自己当成了每个队员的妈妈。

为了全国各地的运动员能吃好饭,连后厨工作她也放在心上。

不仅要求营养,还要兼具各地的菜式,要求厨师随叫随到。

队员拍广告,她开车接送。

考虑到运动员们无法将跳水作为永远的工作,

为他们退役后的生活担忧⬇️

她专门请来老师授课,

年纪小的上文化课,

年纪大一些的则去学习英语。

为了解决队员退役后的入学问题,

开着车一次次往人大跑,

为国家队的队员们争取上大学的机会。

这件她"非办不可"的事,某种程度上也变相打通了其他运动员上大学的路径。

对运动员的严格是一方面,

在用人上,周继红也从不含糊。

对待像钟少珍、任少芬这样的老教练 ,尊敬是一回事,对她们的执教能力也非常认可。

但在年轻教练的选用上,她也非常敢用新人。

因为眼睛伤病无缘奥运会的孙淑伟,性格内敛,责任心也强。

虽然年龄还不满25岁,就被周继红任命为国家队教练。

毛遂自荐的胡恩勇,也在周继红重用下带出了奥运冠军。

懂得对内进行人才梯队建设是一方面,

对外则要争夺话语权。

2009年,罗马世锦赛。

周继红因为暴怒而上了一次新闻,

在当时新闻的描述中,

她的声音非常大,时而夹杂着手势,令一旁的记者不敢上前。

直到周继红情绪平息后,才接受了采访。

而导致周继红大发雷霆的原因,是中国选手张新华在比赛中被恶意压分。

明明动作发挥完美,却被打了低分,导致痛失奖牌。

周继红在采访中提到,若不是这两次刻意压分,张新华应该可以再拿一枚铜牌回家。

也正是这件事让周继红意识到,要想让中国跳水队在国际上取得更多的好成绩,光靠闭门造车的苦练技术是没有用的。

还需要为自己争夺话语权。

争夺话语权仅仅靠抗议还不够,

要成为制定规则的那个人或许才能影响"公平"。

她自己曾进入北大学习英语,

虽然口语表达能力有限,

但如果为此放弃发言权,

就等同于放弃中国跳水的话语权,

而要夺得话语权需要走上国际。

光她自己入选国际泳联还不够,

运动员们也要跟上。

她自费让年纪稍大的运动员学习英语,

鼓励她们考取国际裁判证,

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2021年,周继红成为了国际泳联的副主席,

也是国际泳联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副主席。

而她的队员们,

郭晶晶2011年退役后先到英国学习英语,

而后兼顾家庭的同时也在拓宽自己的职业生涯,

用10年的时间成为东京奥运会跳水项目的裁判,

今年在巴黎奥运会上担任裁判长。

观赛时,解说将霍启刚称为"郭晶晶的先生"。

而非他人的客体。

陈若琳也在退役后完成了学业,

而后进入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

从北京站比赛的裁判长,

一步步走到东京奥运会裁判、国家队主管教练、奥运会跳水项目教练。

职业生涯一共获得4枚奥运金牌的施廷懋,

也在退役后成为了中国跳水队的助理教练。

她们一路仰望着前辈,向前辈的优秀看齐,而后尽力去超越。

在荣誉满身后又投身到跳水领域,

协助后辈们续写梦之队的传奇。

离不开她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或许也离不开周继红的前瞻性和梯队建设。

早些年她因为严厉被称为"周太后",

因为一些争议这个称号颇具贬义。

但这些年,由于跳水队人才辈出,又在国际上获得话语权。

把"周太后"这个贬义称呼变成了褒义,

从前的骂声也变成了"求周太后有丝分裂"。

从为队员据理力争,开始争夺话语权,

到鼓励队员们学好英语、输送队员进入国际泳联、考取国际裁判证。

从规则的服从者变成规则的制定者,

纵使逆风撑船,也要拥有自己的叙事。

最后一句

四十年50金,

新老更替持续传承,

梦之队的力量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