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古代铁甲中,形似高领的“铁盆领”究竟是什么?

2023-11-17 11:08 来源:网络 点击:

古代铁甲中,形似高领的“铁盆领”究竟是什么?

我国悠久的古代战争史,造就了各种各样形制不一的铠甲,其中有很多铠甲形制,别说放到现在来说,就算只是隔个朝代,就已经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一些冷门的铠甲,早就在历史长河中被慢慢埋没。就像“铁盆领”,现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知道这是什么,但如果说到高领毛衣,大家就明白了。古代铠甲中的“铁盆领”形制,正是形似于如今的高领,是三国、魏晋时期的“流行单品”。

▲电视剧《三国机密》中曹操身穿的铠甲,就是属于古人的“高领衫”——“铁盆领”.

在中国铠甲发展过程中,随着冶铁技术和编造技艺的进步,对各部位的防护愈发完善。鲁迅先生曾笑称:“我们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可见脖子这一部位,是人体上最为脆弱的部分之一,所以“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中国人民自然也就”顺其自然“的发明了和如今高领衫形制相近的铠甲,用于有效的保护穿戴者的脖子。但是这一铠甲形制和很多中国古代的铠甲词汇一样,并没有专业的现代名词,(因为中国古代铠甲存世较少,文献资料亦有缺,只有清代的铠甲和资料相对来说是完善的。如明光铠,就是因为曾有东汉时期的铠甲出土,而此铠甲的铜镜上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语句,而且胸前和背后的板状护胸如果经过打磨光滑的话,亦可反光,故将最早实物形象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胸前带有圆护的铠甲与曹植所说“明光铠”联系起来。)所以现在一般根据其造型特点,杂糅现代词汇,叫古代”高领衫“为——铁盆领。

▲魏晋时期的兵俑,身上的铠甲形制就是”铁盆领“。

铁盆领,就是在铁铠的衣领上配有铁盆形制的一圈”领子“来保护脖颈,为了配合盆领,有盆领的铠甲所配备的头盔顿项(顿项,与头盔连在一起保护脸部颈部肩部的防护部件,用甲片穿接而成包围在头盔四周或后面。)都会比较短小。

▲顿项与头盔一起合叫兜鍪(doumou)。

铁盆领始行于汉朝,流行于三国、魏晋时期,目前中国所发现最早的铁盆领结构,就是在呼和浩特二十家子西汉古城中发现的。孔融所著的《寘刑论》中云:”古圣作犀兕革铠,今盆领铁铠,绝圣甚远。“孔融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是孔子的后裔,向来有些迂腐,对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又是颇有微词,常常对曹操的很多举措都明嘲暗讽,后来在赤壁大战前夕,孔融就被曹操抄家了,所以《寘刑论》中的言论应该是发表于建安初期。

▲孔融让梨,是流传于世的一桩美谈。其子在被抄家时的一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犀兕革铠的形制就是在揉软后的皮革上连缀铁甲片而成,孔融言其”古圣作“,而当时却流行使用盆领铁铠,这让圣人后裔不高兴了,一口一个”绝圣甚远“,可见在当时装备盆领铁铠的流行,至少在汉末到赤壁前这一阶段,曹操的很多将领都配有盆领铁铠。同样是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制作“筒袖铠”,在”铁盆领“形制大致不变的情况下,加上了“腿裙”和“筒袖”,并且胸前不开襟,算是盆领铁铠的改良型。

▲根据东晋陶俑复原的盆领铁铠,属于盆领铁铠与筒袖铠的合体。据推测即是三国时期所流行的那一款。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出现了甲骑具装,主要泛指全副武装的骑马部队,《宋史·仪卫志》言:“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甲骑具装下的北魏骑兵,身着铁盆领形制的明光铠,连战马都有颈部的护甲,由甲片缀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称为“鸡颈”。

▲甲骑具装最早可能起源于安息和萨珊王朝,经阿拉伯传入西欧演变为骑士。

现今出土的实物中,可发现东晋陶俑、北魏骑兵陶俑、五胡十六国前燕的铁盆领,从韩国考古可知,同时期的高句丽也有相似类型的铠甲形制。在著名盔甲考古专家杨泓先生的论文《日本古坟时代甲胄及其和中国甲胄的关系》中,表示同时期的高句丽与中原北方曾有过几次交战,在自身的铠甲形制上对我国的铁盆领有所借鉴。

▲韩国所复原的盆领铁铠。

铁盆领的形制虽然为的装备者的上半身提供了近乎全方位的保护,但稍显笨重、繁杂,在唐朝之后渐渐消失,在明清时期已经几乎绝迹了。不过在韩国2018年上映的古代战争电影《安市城》中,韩国方面基本上复原了古高句丽的具装骑兵,虽说对于高句丽壁画中的骑兵有着较大的出入,比如马铠上无“寄生”等问题,但时隔多年,能够将铁盆领这一形制完美的展现在了大众眼前,再现具装骑兵,在整个亚洲电影史上都是不得了的进步!

▲《安市城》的剧情虽然是李世民被渊盖苏文射瞎眼的狗血剧情,但在还原铁盆领形制和甲骑具装上还是很惊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