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棺材匠:为逝者打造人生的最终归宿地

2023-12-13 02:07 来源:网络 点击:

棺材匠:为逝者打造人生的最终归宿地

棺材匠:为逝者打造人生的最终归宿地‖老家许昌

文‖君山

中原俗语:人死如灯灭。一盏灯油尽灯干,燃烧的灯火必将熄灭。一个人停止了呼吸,便没有了生命体征,就如一盏油灯熄灭了。

按照中原地区的习俗,人死入土为安,那就是用棺材盛殓了尸体入土埋葬。中原人的丧葬习俗是用木质的棺材,做成一个前宽后窄的木匣子,把尸体安放其中,吹吹打打把人埋葬了。

棺材又称寿棺,中原人戏称“老棉袄”,南阳人称之为“枋子”。旧时,居官之人在外地断了气,把死尸装进棺材里,运回故乡安葬,棺木称为灵柩,官话叫“扶柩归葬”。

棺材可以由不同的材质木料制作而成,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也有铜棺、石棺等材质制造的棺材。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生前能看到自己咽了气,又有一副好棺木裹尸,就是人生最欣慰的一件幸事。

豫西山区多树木,棺材制作以松木、柏木为主,豫东则以桐木为主,家境贫寒者也有用杂木做棺材的。

松柏做成的棺木埋在地下不易沤烂,较桐木为佳,尸体留存的时间也长。(君山老师写的行业匠人文章很受欢迎,想看看上一篇他写的有关接生婆的文字,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接生婆:寿终正寝的行当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原地区遭年馑,饿殍遍野,没有棺材埋人,就用一领破席片裹一裹,好歹死人的脸上不沾黄土,就把人掩埋了事。

顾名思义,棺材匠就是以制作棺材为主的匠人。棺材匠人制作棺材的地方不叫作坊,而叫作“棺材铺”,因作坊是大型的匠作场所,棺材铺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意铺面。

中原地区的棺材外形非常奇特,前端大,后端小,呈梯形状。匠人所用的每一块板材都是斜面,棺材成形后,也是一个前大后小的形状。做棺材的材料都是斜货材料,两个立帮和盖顶也是前宽后窄,从棺材的前头正面看,整个棺材好像一个大型的木匣子。

棺材匠人拉大锯截木料时,一般都是一头宽一头窄。做成的棺材也是棺头宽大,棺尾窄小。

棺材匠使用的工具不像镂花木匠那样精细小巧,他们的工具都是大锯、大锛、大刨之类。

中原地区做成的棺木前头的空挡处,都雕刻有一个大大的“福”字,这是寓意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里安享富贵荣华,寄托了晚辈对长辈人的念想和祝福。

从行业上分类,棺材匠属木匠行,因从业的木匠分工较细,棺材匠就从木匠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匠作行当。从严格意义上讲,棺材匠属粗木匠之列。

做棺材的匠人讲究更多,他们根据主人所备木料情况及不同事主的要求,一般分“天地同”(棺盖称棺帽,棺底称寿底,两者用材的厚度不同)、“三四五棺”(棺底为三寸,左右墙为四寸,棺帽为五寸)、“四五六棺”(棺底为四寸,左右墙为五寸板,棺盖为六寸)、“四独墙”(左右墙、棺帽与寿底均为一样尺寸)等不同规格。

中原人到了中年后,心中最为挂念的一件事就是要准备“寿棺”了。因为人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难以预料,一旦两腿一蹬咽了气,装裹衣服临时做就有些仓促,假如棺材没有预备好,就要凉尸候棺,那就给子孙造罪了。

故此,中原人到了五十岁时,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就要做好一副棺木。

过了六十岁,就是到了花甲之年,之后的日子,老人天天瞧见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心里就十分地熨帖。中原人预备棺材还有一个寓意,他们称棺材为“寿棺”,家中放置此物,表示子孙后代为老人添寿加福。

棺材匠人与纸扎匠人打交道比较多,他们都是吃死人饭,挣的是活人的钱。

棺材匠在铺面内把棺材打制好后,就堆放在场地内,有的棺木是定做的,有的是等候主顾上门挑选。中原乡村死人的事经常发生,售卖棺材的匠人做的是冷门生意,主顾相中了寿棺,货款当面结清,匠人还会帮助主顾把棺材装上车辆运走;如果主顾是为自己家的老年人预定棺材,匠人就会记下对方姓名住址,棺材的材质、尺寸要求,主顾当面预交一些定金,约定好取货的日期,准时交货。

中原有一个习俗:预定的棺材叫“喜棺”,有晚辈为长辈冲喜的意愿。所以,主顾不能赊欠钱款。

棺材匠帮助主顾把喜棺装上车辆后,还会在棺材头系上一根红布,表明此棺系喜棺,并非家中有死人等候盛殓。

中原的棺材匠人接受订货,从来不送货上门。主顾拉走棺材是为自己老人尽孝;如匠人送棺材上门,就被认为是送死讯,主顾家人必然勃然大怒,一桩生意非但不能成交,往往还会引发矛盾冲突。

棺材匠人制作棺材的铺面大都远离村镇,在一般人的眼里,棺材属盛殓死人的物件儿,主凶险,不吉利,为避人嫌,匠人制作棺材的场地一般选择在一个远离村子的空旷地方,既不十分偏僻又不惹人厌烦。

中原乡谚: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停放灵柩前的那盏长明灯不能灭,直至人下葬了,入土为安,人便从世人的视野里消失了,一个人便走完了人生之路。

棺材匠人收徒弟没有太多的讲究,但须有人介绍,师傅相看后满意即可。徒弟向师傅磕仨头,师徒关系成立,从此徒弟天天跟在师傅身后学手艺。

徒弟入门后,先学砍树杈,而后开始学拉大锯。师傅在木料上绷墨线后,把粗大的木料竖起来,徒弟就按师傅的吩咐照墨线拉锯,拉大锯是学徒的基本技能。

拉大锯的要领是“上锯稳、下锯狠”,方才走出直线。刚刚入门拉大锯的徒弟,初学拉大锯也不容易,民间有谚语:“一两寸,不用问;一二尺,找老师。”

如果拉大锯走了斜,必须立即停下来找师傅请教。师傅观看锯茬的走线情况后,走偏少,师傅回一下锯就可以;如离线多,师傅就会重新走锯;走偏多时,师傅就把木料倒一下,从木料的另一头重新搭锯,这块木料就会留下斜锯的岔口。

木材截成后,师傅就用大刨子洗去斜岔口,让外人看不出丝毫的痕迹。跟师傅时间久了,逐渐熟悉了棺材制作的路数,徒弟就开始用凿子凿榫眼,拼兑合成棺材。

一般情况下,棺材头的“福”字都是由师傅雕刻成型,直到徒弟成熟后,师傅才会交由徒弟去做。徒弟会雕刻“福”字,就预示着徒弟将要出师了。

棺材匠人有一个很严厉的行规,那就是任何人不得坐在做成的棺材上,连截成的板材也不行。

棺材匠与木匠同行同业,同认鲁班为祖师爷,其行规与行业用语一致,行业禁忌也完全相同。但是,中原地区的雕花木匠却瞧不起棺材匠人,鄙视他们挣的是死人钱,一生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些雕花木匠根本不与棺材匠人交往,也有匠人不承认棺材匠人是鲁班爷的门徒。可是,棺材匠为挣一口饭吃,哪儿还会顾得职业尊严?

棺材匠人为死人服务,有些棺材匠也会受聘到主顾家里打制棺材,此类情况大多是东家早已为自己家的老人预备下木料,延请棺材匠到家里,精心把棺材制成,了却老人的一桩心愿。

中原地区还有一个习俗:有些老年人看到自己家里放置做成的棺木时,心情比较灰暗,为使老人有一个好的心境,做儿女的往往在老人去世后,请棺材匠人到家里打制棺材,主要是应急。老人咽了气,家里一边筹办丧事,一边打制棺材,那是很忙乱的事。

应邀外出做工的棺材匠人一般都会兼做油漆匠,棺材做成后,匠人用腻子辟平棺木,然后涂上油漆,一两天功夫,逝者就可以盛殓在一副油光铮亮的棺材内。

迎生送死,是自然规律,棺材匠人为逝者打造人生的最终归宿地,告别逝者,宽慰生者,也是一个善业吧!

【作者简介】君山,本名赵俊锋,河南鄢陵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戏曲学会会员,鄢陵文联原主席,鄢陵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多部著作。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