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别只盯着刘能换人,宝藏“乡村爱情”里这些女性才是主角

2024-06-04 13:30 来源:网络 点击:

别只盯着刘能换人,宝藏“乡村爱情”里这些女性才是主角

有没有这么一部电视剧?

好像人人都骂,又好像人人都看。

家长里短、鸡飞狗跳,被吐槽全剧没几个正常人,剧情好像也没什么营养。

但就偏偏拍了十几部,而且几乎每年都能收割一波热度,国民度不输任何一部爆款。

你应该猜到了,这就是《乡村爱情》。

这不,第13季都已经播了一半。

谢广坤和王小蒙彻底“撕破脸”,在家里砌了堵墙,名曰“分家”。

刘英翻身农奴把歌唱,不做受气包一心搞事业。

以谢广坤为首的“老头作妖”团,名彻全国,也是让乡爱系列出圈,打进年轻娱乐的唯一金钥匙,确有“卖丑”之嫌。

但一味“丑人多做怪”,时间久了,观众也会觉得无聊。

所以,乡爱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品出了2020女性主题的大趋势。

有意将乡爱宇宙里,女性形象及其意义放大,推到台前。

所以,顺着这条线,我们就聊聊乡爱里的女性成长。

从乡村傻白甜到独立搞事业

《乡爱13》开播的时候,话题词#刘英我不是生孩子的机器#上了热搜。

如果不点进去,谁会想到这是《乡村爱情》里的刘英?

这句话,可太不刘英了。

在此之前,刘英肯定是“软弱女性”的典型。

没主心骨、没魄力,事事妥协,步步退让。

这种性格,也让她在生活里成了透明体质,谁都可以忽略她的感受,谁都能不问她的想法。

赵玉田把她的自行车脚蹬子拆了,去给另一个女人刘艳楠献媚,这事过去了。

在城里,被赵玉田丢路上,自己徒步十几公里才回家,也不了了之了。

有事没事就能被数落两句,“活干不明白,孩子也生不明白,你生俩女孩,你生个男孩不就没事了吗?”

就这连个泼都不撒,干坐那被从头到脚嫌弃个遍。

如果这剧不带喜剧性质,赵玉田绝对可以和洪世贤、许幻山并称国产剧“渣男三杰”。

放哪个女主身上,婚早就离800遍了。

这种软弱主要来自于原生家庭。

一是,早期刘英某种意义上,算是父权掌控下的“牺牲品”。

刘英赵玉田的亲事,是你情我愿,但也是势力结盟。

都知道,象牙山有四大家族王谢刘赵,王谢两家自始至终没带别人家玩。

所以刘赵结亲,是刘能综合经济实力和象牙山“政治体系”考量后,最好的盘算。

但当赵玉田摔断了腿,刘能怂恿刘英退亲,虽不情愿,但她也顺从了父意。

二是,母亲的示范作用。

刘英妈虽然深明大义,干练刚硬,在网友那零差评。

但你细想剧情,哪一次她不是对刘能妥协,就看刘能那么明目张胆喜欢谢大脚,她也睁只眼闭只眼就知道了。

刘英妈反抗的方法无非是,不跟刘能说话罢了。

所以刘英在婚姻里的价值观,以及和另一半相处的“权力划分”,都会模仿自己的母亲。

虽然她不喜欢赵玉田的忽视、敷衍甚至是时不时的春心涌动,但她能“接受”。

刘英妈劝刘英低头

这也就是刘英为什么能连坐《乡爱》12季傻白甜第一把交椅的原因。

但被摆布、忽视太久,总会清醒和反抗。

所以,《乡爱13》里的刘英,能掷地有声地说“我不是生孩子的机器”。

同时,她还意识到了事业的重要性,也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刘英肯定不缺钱。

但结婚十多年,玉田花圃虽有她一份功劳(当初还是刘英骗刘能钱给赵玉田办花圃),却没有人认同,甚至看见她的价值。

把夫家利益当成自家利益本身没有错,但结果是十年如一日被当成免费劳动力。

所以这一季她坚持分家,不做玉田花圃,要做刘英花圃。

目的不在于掌权,而是她明白了小家庭的独立性和个体自我掌控性的重要。

这决定了她是做赵玉田的老婆,老赵家的儿媳妇,还是她刘英自己。

很明显,观众虽然喜欢过去的傻白甜刘英,但更喜欢看她如何逆袭。

这种植根于基层大众的反击,比爽文女主反杀可有滋味多了。

从不看别人眼色的谢大脚

乡爱系列里的女性角色中,最有争议的应该算是谢大脚。

虽然和谢广坤、刘能同辈,但放在农村,颜值力压象牙山绝大多数女性。

从王长贵到王大拿,哪怕就是刘能都惦记她。

而她的第一任丈夫,因为不务正业,长期不回家,还在外嫖娼,让这段婚姻早就名存实亡。

正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现实生活里,谢大脚的处境只会更难。

按照我们给“好女人”规划的路线,谢大脚应该本本分分开小卖部,远离十里八乡的男人,别落个晚节不保。

在闲言碎语横生的乡间地头,谢大脚从来不低着头活。

刘能在超市撩谢大脚,谁想刘能媳妇来了,谢大脚一脸戏谑看刘能一个人扮小丑。

面对有钱有势的王大拿追求,不卑不亢,该拒绝就拒绝。

刘能抱谢大脚被抓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和王长贵产生了感情。

这也是被很多人诟病的一点,还没和第一任丈夫李福离婚,就和别人暧昧,这不就是婚内出轨吗?

从法律上讲有出轨之嫌,可看过剧的都知道,这桩离婚拖了多久。

但谢大脚又被很多观众喜欢的原因,就在于她的反叛和独立精神远远超出同龄女性(对比永强妈、刘英妈等)。

而这种带有东北式泼辣的反叛,被很多人丑化。

知乎上有个帖子,为什么谢大脚等人的家庭容易出现问题,而谢广坤、刘能、赵四家庭却牢固。

答案是,谢广坤和刘能家老爷们儿能做得了主。而长贵一直镇不住谢大脚。

她姐不知道,男镇得住女,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老爷们儿做主是家庭的政治正确。

赵四强调自己的话语权

相反,面对有些许虚荣和懦弱的王长贵,没有谢大脚的勇敢和坚持,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

婚前,王长贵退缩、犹疑。

婚后膨胀,升官配了车,还嫌弃过谢大脚。

后期大搞慈善,又逼得谢大脚拿自己的养老钱去捐款,就为了支持丈夫的慈善事业。

直到,王长贵意外去世。

一个长得像王长贵的男人,黄世友又出现在谢大脚的生活中。

谢大脚再次选择和黄世友在一起,并且结婚,遭到不少人反对。

网上有人称,谢大脚是“三手”女人。

言外之意,嘲讽谢大脚“丰富”的感情史,作为一个女人过于“风流”。

如果谢大脚为王长贵守寡,或者和李福离婚后,独自美丽下半生,是不是才能配得上独立的美名。

可是谢大脚才不管你怎么看,在这个闲言碎语比唾沫星子都多的村子里,她最在乎两件事:爱情和超市。

我生活在象牙山,但我绝不活在象牙山人的嘴里,是谢大脚最朴素的人生哲学。

纵观整个象牙山,还有哪个同龄同辈的女人,比她活得更像个“现代女性”。

是那个只会拉架的永强妈,还是那个只会揣刘能屁股的刘英妈?

流动的女性刻画

乡爱中的女性刻画之所以有看头,是因为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演员和角色是一同成长的。

演员的年龄增长所呈现出气质、气场的微妙变化,符合角色在时间中的流动性。

比如说王小蒙,早期,她虽然也有豆腐厂的事业,但穿着和妆容还是非常青涩、朴素。

随着事业的发展,王小蒙举手投足间,也越来越像一个女老板。

但前几天王小蒙去学校接儿子的一场戏,走路姿势被网友诟病做作,没有了王小蒙的朴素、谦虚。

可她姐反而觉得,这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

前期王小蒙还是一个被“贤妻良母”传统妇道规训、向谢广坤低头的好儿媳。

流产了要忍受公公作妖,被逼吃饭吃到呕吐,为了养好身体再怀孕。

她的反抗也是从收养谢飞机开始,再到有亲生孩子后,为了孩子教育,一步步被逼得反抗。

从她摆脱了家庭桎梏后,她又凭什么不穿得时尚点,又凭什么不能挺直腰杆走路?

对女性角色外貌和气质的质疑不止一次。

刘英胖了,香秀白了,谢小梅的眼神没灵气了......

乡爱里的演员,一多半都是从第1、2部就开始出演,十几年的时间,容貌和气质很难保持不变。

而这种外部的变化,有意无意中契合了角色的成长性。

其实,《乡村爱情》中的女性刻画,并不都是呈现女性美好,或者为女性说话。

比如王长贵的女儿王香秀,观众对她的讨厌,应该没有争议吧。

而王香秀的“坏”也有她的动因可循。

首先她从小是单亲家庭,缺乏母亲教育和引导。

作为村主任的女儿,香秀在象牙山绝对是男性择偶的上等之选。

再看看第一季谢广坤如何作妖,让自己的大学生儿子做村主任女婿,就知道香秀有多优越了。

图源b站·象牙山往事 

而香秀没有受过更高的教育,也没有真正走出过象牙山,所以她有非常明显的性格和眼界局限性。

在她的价值观里,我爹是村长,就是我的择偶筹码。

在她的追求目标里,有钱,就是我的择偶条件。

所以当她不能嫁给谢永强,更不能做城里太太的时候,最后选了一个经济尚可的李大国。

婚后,这种由家庭和教育带来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甚至让她看起来更可悲。

李大国为了事业有求于马忠,得知马忠喜欢香秀,就谎称自己老婆单身。

被逼迫去给马忠陪酒,香秀竟然也照做了,当然这也注定了往后婚姻的闹剧和悲剧。

香秀陷入与李大国、马忠的纠缠

所以很多人对香秀的讨厌,在后期也夹杂着一点可怜。

乡爱女性对现实的参照性

也正是《乡村爱情》对女性刻画的立体性,成就了这些角色。

就现在来看,你很难把这些女性,单独划分为事业型、家庭主妇型或是其他某类。

每个人身上的属性是多变且复杂的。

乡爱对女性的美好愿景也不能免俗——女性独立。

从刘英、王小蒙,到谢大脚,剧情对每一个女性角色的发展都向着“做自己”呼吁,这也是女性话题的终极命题。

乡爱的女性刻画

但在那些已屡见不鲜的都市剧中,“天然独立”的女性,对很多所谓基层女性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指导意义。

以及,只有被出轨、被家暴才能体现的女性悲剧,也不是对所有女性都有现实刺激。

比如,赵玉田并不是完全意义上丧失道德的渣男,她对刘英的好和不好,鉴于忍和想不想忍的区间内;

谢永强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妈宝男,她在小蒙和谢广坤之间的和稀泥,也不足以一棒子打入地狱;

王长贵的虚荣和官腔,也不能构成谢大脚不爱他的理由。

这才像是绝大多数人在婚姻中的真实困境和选择。

“奴役”刘英和向刘英认错的赵玉田

基于这些选择下,呈现出来的女性成长,才更为鲜活和有趣。

某种程度上,这个时常被诟病、被取笑的乡土剧,刻画出了一部分中国基层女性的众生相,并揭示了一般家庭中“温水煮青蛙”的婚姻困境。

比起都市剧的“高举大旗”,对现实更有参照性。

所以说,《乡村爱情》无论是在女性角色的刻画上,还是女性困境的描写上,呈现了极强的立体感,甚至对更下沉女性的启发更优。

希望那些着眼于都市,着眼于女性话题的创作者,能够沉下来,沉到生活中,复刻一群生动有趣,有皮囊有灵魂,或许不那么受人喜欢的——“真女性”。

我们才能真正从文娱传播中,学会更高级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