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九尾狐为什么会从瑞兽演变为妖兽?

2024-06-14 20:54 来源:网络 点击:

九尾狐为什么会从瑞兽演变为妖兽?

作者:李天飞链接:https://c.quk.cc/3/c2/ejrv0bjdfbj src="/uploads/allimg/240614/2056231541-0.jpg"  />

大禹算是现在的剩男,忙工作来不及结婚。有一条九尾狐进了他的屋子,大禹就很高兴。当时的人认为,这就是有后代的征兆,可以娶到妻子了,你就会有后代了。为什么呢?九尾狐九条尾巴在后面,象征着“有后”。当然,这都是一些附会的说法。于是,当时就留下了一首白狐歌(涂山之歌)。九尾狐作为祥瑞之兽,就是从这儿来的。

汉朝的时候,很多汉画像里,也有很多九尾狐,这时候它确实是作为瑞兽出现的。

到了唐代的时候,狐狸的形象就从瑞兽变得神秘了,瑞兽的形象消失了。唐代之后的统治者不再相信这种祥瑞的传说,这一点看年号就能看出来。唐代还好,南宋之后的年号变成嘉靖、嘉祐……已经跟自然物的崇拜脱离关系了。所以唐宋之后狐狸的形象,渐渐地相当于现在的狐仙。它既有和人友好的一面,又有和人类作斗争的一面,形成了新的一种关系。

《封神演义》诞生于明朝,所以被九尾狐附身的妲己既有妖的一面(很凶残),也有人情味、友好的一面。九尾狐变成一个美女,它要在人间生活下去,甚至跟伯邑考还有一种暧昧的情感。所以,九尾狐/妲己这个形象到了《封神演义》的时候,和当年大禹时期的九尾狐、《山海经》里的九尾狐,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候的九尾狐,甚至有点像《聊斋》里的那些狐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狐仙。

说完了传说中的九尾狐,再聊一聊《封神演义》当中附身妲己的九尾狐。

《封神演义》故事的一开始,纣王去女娲宫进香,在墙上题了一首诗。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

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带雨争妖艳,芍药笼烟骋媚妆。

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女娲觉得亵渎了她,就拿出一个葫芦,葫芦里一道金光,招来天下众妖。女娲留下了三个为首的妖精,九尾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让她们三个去祸乱成汤天下。

九尾狐是最先出来的。正好冀州侯苏护送他女儿妲己去纣王宫里,路过恩州驿,九尾狐把妲己的魂吸走,附在妲己的身上进宫了。妲己进宫之后,唆使纣王做了很多坏事,比方说造炮烙、造虿盆、造鹿台,杀害姜皇后等等,甚至还让纣王杀殷郊、殷洪等人,把殷商天下断送得干干净净。

后来,周武王他们攻到朝歌附近,即将攻破朝歌城的时候,妲己和两个小姐妹想要偷袭周营,却被抓了。这时女娲娘娘再次出现,妲己辩称:“不是你让我祸乱成汤天下的吗?”女娲有点强词夺理(开始甩锅):“让你祸乱成汤天下,但是没让你这么为非作歹啊!”决定把妲己妖精姐妹三个都杀掉。

但是九尾狐狸并不好杀,电影《姜子牙》也有这样的情节。九尾狐善于迷惑,用幻术迷惑刽子手。最后是怎么杀的呢?姜子牙手里有陆压道人给他的斩仙飞刀。一个小葫芦,打开“唰”一道白光上去,上面有一个小人,有鼻子有眼,在上面“嗖嗖”地转。小人的两道白光摄住妲己的泥丸宫,姜子牙鞠了一躬:“请宝贝转身。”小人“唰”一转身,妲己脑袋就掉下来了,这样才把九尾狐杀掉。

但在历史上,妲己是上吊死的。真正的历史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纣王自焚,妲己在宫里上吊死去。

在《封神演义》的人妖仙大战中,九尾狐起到了什么作用?

可能,用“催化剂”这个词形容更贴切。不能把所有的罪过归结于九尾狐,就像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它只是让化学反应变得更快一些。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纣王自己身上,如果他不是这么昏庸残暴,商朝也不会灭亡。《封神演义》里面说“天命”,如果不是“天命有归”的话,商朝也不会灭亡。所以,九尾狐只是起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只是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对比一下原著当中对雷震子的描写,《封神三部曲》雷震子形象是否还原?

预告片里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很还原《封神演义》书里面的形象了。书里面说,雷震子一身青,站在山崖上,和青山不分彼此。《封神三部曲》预告片里雷震子也是一身青色。其实青色就是雷的颜色,过去雷公都是青色。背生双翅,飞动起来有风雷之声,这些都是很典型的雷震子的特点。

雷震子是周文王的儿子,但他不是周文王媳妇生的。周文王在路上,偶遇一阵暴雨,一个雷炸开一座古墓。周文王从古墓里抱出一个小孩,这就是雷震子。周文王说,我原来有99个儿子,正好我还缺1个,凑100个,就把雷震子收成第100个儿子了。

后来雷震子跟着终南山玉柱洞的云中子学艺,云中子对雷震子说:“你在我这儿学艺,将来去救你爸爸的危难。”一开始雷震子就是个很普通的小孩,艺成之后,云中子说:“你去救你的父亲吧!”雷震子吃下了两颗仙杏,肋下长出了翅膀,长成了尖嘴猴腮,长出了雷公嘴。然后云中子给雷震子一把黄金棍,让他去救文王。后来,雷震子就加入了周朝的阵营。

西伯侯姬昌在雷雨交加的时候捡到雷震子,传为天雷将星下世。那么雷震子、雷公、雷神是同一个人物吗?

可以说雷震子,是照着雷神或雷公改写的一个艺术形象。实际上《封神演义》里面这样的艺术形象还有不少,比如说闻太师阵营的辛环,也是从道教的雷神改造来的。

道教有一套雷法,这是他们一个很重要的传承。雷法有很多神灵是雷神,雷神长相都是有一个尖嘴,像鸟一样,背后有翅膀,脚也不是脚,是爪子。手里面拿的一般是雷针,或者是雷斧,或者是雷锤。这些形象,《封神演义》把他们都吸收了,周朝阵营里面有一个雷震子,商朝阵营里面有一个辛环。

其实雷震子最典型的存在,就是道观里的雕塑。雷神雕塑,有很多都是雷震子的形象,比如白云观里面的水陆画。水陆画是佛教、道教做道场用的,画了很多神仙。神仙里面雷震子的形象都是很突出的,一般画的都是雷公。

另外还有龙王庙,哪怕是最小的龙王庙都有雷神的存在。北京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小龙王庙,里面还画了一个雷神呢。和龙王一起出现的一定有雷公电母,和电母一起出来的雷公,一般都是雷震子的形象,当然他手里面没有黄金棍。有时候寺庙道观里的雷神也会画上黄金棍,这就是受了《封神演义》的影响了。后世雷公和雷震子这两个形象已经混在一起了。

封神这场人妖仙大战中,雷震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雷震子最大的作用就是助攻,可以算是空军。

他的特点就是飞天,这个功能比较特殊,但他的本领比杨戬和哪吒还是差点儿。

说说墨麒麟这个神兽。

墨麒麟其实就是闻太师的坐骑,闻太师每次出去必然骑着墨麒麟,走遍天涯海角,会三山五岳客。

为什么这两年《封神演义》当中的人物,哪吒、姜子牙等等突然又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咱们的传统神话资源得到重视。过去几年是《西游记》在火,最近几年是《封神演义》在火。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明代末期也是这样的。1592年至1593年,《西游记》出版,到了天启年间(也就是一六几几年的时候)《封神演义》出版,历史上这两部作品诞生的顺序也是这样的。

《西游记》是一个好的成长故事,一个奋斗故事,一个人修炼的故事。它有世界观,但是它的世界观不如《封神演义》宏伟。《西游记》的故事是玄奘法师取经,玄奘法师取经的过程,没法去改它,也没有办法让玄奘法师去干别的,只能去取经。

但是《封神演义》的结构是,地下两个势力在打,天上两个势力在帮,四个势力在争斗。这个体系里面发生的可能性,比《西游记》世界观里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对这两本书,我自己的判断是:《西游记》是前一个时代的结束,《封神演义》是后一个时代的开始。

我曾经说《封神演义》写得不好,其实不是,这就是爱之深恨之切。我说《封神演义》写得不好,它为什么写得不好,是因为作者的脑子都去创新了。《封神演义》的设定就很牛,两个教派,两个势力各帮一个,这种设定极有扩张性。拍西游题材的电影很难跳出窠臼,封神题材电影不是,可以在这个世界观中讲很多故事,就像《指环王》。

《指环王》也设立了一个非常大的世界观,有正邪两方面的斗争,正邪的斗争、天下凡间立体的局面是很容易讲好故事的。不像《西游记》打个妖怪,写不好也写不坏,大不了这个妖怪过去了我再写一个。但《封神演义》不是,它的结构性太强了,如果稍微哪点写得不好,很容易崩。前两年是《西游记》,这两年是《封神演义》,是我们中国人讲故事的能力上了一个档次,或者说我们的野心更上了一个档次,想再讲一个更好的故事。

如果《封神演义》拍成电影,我最期待的还是能把故事讲好,尤其是在这么宏大的世界观下,把故事讲好。特效也好、人设、造型也好,当然是可以加分的,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还是在于把故事讲好,这是《封神演义》作者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任务。他没讲好,这不是他的能力问题,这是时代的问题。这个任务流传到现在,流传到咱们手里了,有很多人,都希望在这个世界观下把故事讲好,所以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故事能够好看,因为我们毕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