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王传福:13岁丧父15岁丧母,嫂子卖嫁妆供学,身价百亿不忘兄嫂

2024-09-17 19:54 来源:网络 点击:

王传福:13岁丧父15岁丧母,嫂子卖嫁妆供学,身价百亿不忘兄嫂

“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15岁已失双亲的王传福,靠嫂子卖嫁妆供求学,

这背后是什么样的努力才能成为当今的行业领袖呢?

不幸的家庭背景

王传福作为比亚迪的创始人,人生赢家的背后,却有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心酸往事。

1966年,王传福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对于当时经济收入微薄的家庭来说,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挨饿。

王传福家里有十几口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上有五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全家都靠父亲做木匠生活,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可一家人却觉得很幸福。

王传福的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时时刻刻都在告诉他,做人就要堂堂正正,靠自己的努力去赚钱。

但很快,这些小小的幸福还是被生活无情地打破了。

王传福13岁那年,由于父亲长期劳累,被检查出患有肝癌,在经过一段时间病痛的折磨后,不幸地离开了他们。

这对王传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那段时间,就像房子的屋顶柱塌了一样,王传福的妈妈也因此病倒,生活雪上加霜,未来充满了绝望。

作为家里的长子,王传福的哥哥王传方只能辍学,外出打工来支撑这个困难的家庭。

王传福晚上看到母亲有时累得腰都挺不起来,这时,他就会很懂事地帮妈妈捏肩膀。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只要母亲还在,就还是一个完整的家。

然而,命运总是那么的不公,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王传福的母亲也去世了,留下了八个无助的孩子。

这群孩子没有了父母的呵护,他们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王传福的五个姐姐都选择了结婚,妹妹也被送到别人家寄养。

面临这个破碎家庭,王传福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呢?

母亲的突然去世,王传福感觉天一下子都塌下来了。

那时,年仅15岁的王传福失去了双亲,他无法接受生活给他的一切打击,无法想象曾经在充满欢笑的大家庭里,只留下了王传福和哥哥嫂嫂相依为命。

父母离开后,留给他们的只有四间茅屋,没有父母的支持,未来的路将很难走下去,他将所有的痛苦埋在心里,也印证了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寒窗苦读

《柏学士茅屋》曾言:“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无论年龄大小,勤奋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虽然出身贫寒,但仍然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人生的成功。

从十口之家,突然变成了王传福和哥哥嫂嫂三个人,他们成为彼此的依靠。

王传福也因为母亲的离去而受到很大的打击,在当时中考的考试也考砸了。

这种情况下,他应该何去何从?

当时的中专,只要按时完成学业,学校就能帮助安排和分配工作,

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家里面的负担,于是他重新二战备考。

然而,命运又与他开了一个玩笑,王传福二战考试又落榜了,

无奈之下想要去打工补贴家用,但遭到哥哥的反对,

哥哥告诉王传福,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即使身无分文也会供他完成学业。

此后,王传福暗暗发誓,在现阶段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能再让哥哥失望。

王传福又开始了一年的重读生活,终于成功地进入了当地的高中。

王传福进入高中后,开始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学习压力大,二是吃穿问题。

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学习上也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此时,王传福另一位贵人出现了,这位贵人便是哥哥的妻子张菊秀。

张菊秀心善人好,自打她嫁给了王传福的哥哥,始终如一地照顾王传福的父母。

张菊秀一直把王传福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对于王传福学费这个问题上,张菊秀和王传芳意见一致,决心不遗余力地供王传福完成学业。

王传福当时住在学校,需要每周回家一次拿生活费,周末回到家时得问兄嫂拿10元生活费,可这仅仅10元,有时候家里也拿不出。

于是,嫂嫂张菊秀在日常生活中省吃俭用,把省钱的钱全给王传福当生活费。

有一次家里确实没钱了,嫂嫂不忍王传福回学校挨饿,

只好挨家挨户去向邻居借钱,但最终也只借到5元钱。

王传福看到嫂嫂愿意放弃自尊心为自己到处借钱,心里很是愧疚。

为此,他变得更加努力学习,白天学习完功课,晚上他还会加紧时间补习,也正是家庭的逆境更加坚定了王传福一定要考上大学的信念。

虽然没有父母,但温暖的家庭一直照顾着王传福。

长兄为父,王传福除了有哥哥的照顾之外,还有一个像母亲一样的嫂子,这对于他来说也是非常幸运了

高中即将毕业时,王传福的家中终于迎来了一位新成员,也就是嫂子生了一个女儿。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对于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他们一方面要抚养孩子,另一方面还要供王传福读书,这对夫妇的生活压力急剧上升。

尽管如此,哥哥和嫂子从未动摇过送王传福上学的决心。

从那时起,小小年纪的王传福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他相信,只要自己艰苦奋斗,总有一天他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看到王传福对学习上的执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非常佩服他的学习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3年,王传福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南大学。

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一家人留下了激动地泪水,他没有辜负自己,也没有辜负哥哥、嫂子对他的期望。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传福在小小的年龄就经历了所有磨难,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成功的方式,农村出来的孩子只有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

苦难从来不是战胜强者的武器,而那些内心坚定并向前迈进的人,最终将打破贫困的障碍,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

变卖嫁妆

哥哥嫂嫂对王传福考上大学感到很满意,然而,上大学意味着要付更高的学费,这让王传福再次想到放弃学业,哥哥和嫂子很快就看到王传福的烦恼和想法,他们让王传福不要太担心,学费事情放心交给他们。

为了凑齐王传福的学费,张菊秀和哥哥王传方商量,要不把自己嫁妆卖了,这样才能凑齐王传福的学费,但是哥哥王传芳不同意,认为这是妻子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了,他不同意这种做法。

嫂嫂张菊秀知道自己的丈夫会想办法,但是不能得到马上解决,她还是决定偷偷地变卖了一对金耳环和银手镯,是她全部的嫁妆,这才将王传福的大学学费筹齐。

哥哥王传方知道后,也把自己结婚时带手表送给了王传福,为了不让王传福担心,两人商量与弟弟一同去长沙,在学校附近开一个流动的小摊子挣钱供弟弟读书。

这些举动让王传福感到非常感动,他也知道现在无力回报他们,只能通过努力学习回报他们,王传福带着哥哥嫂嫂的希望来到大学后,努力专研功课,并且每年都拿到了奖学金,用这种方式来减少哥哥嫂嫂的负担。

此后,王传福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即使自己没有选上喜欢的专业,他仍然对学习充满了的热情,在学业成绩上一直名列前茅,还在电池研究上颇有成就。

不久,王传福本科毕业后,他也很顺利地考上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研究生,在这里,王传福与名师一起学习,多次参与重点项目,每项任务都能出色完成,也会得到一些奖学金。

就这样,王传福终于可以实现知识变现,不再让哥哥和嫂子担心自己的学费了。

王传福第一次寄钱回家,当嫂子收到王传福寄一个装有奖金的信封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对这对夫妇来说,这不是金钱,是王传福的一片心意。

王传福的父母早逝,让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正是这些坎坷路,增强了他的意志,凝聚了他的坚韧,使他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坚定。

王传福研究生毕业后,因为他足够优秀,被学校高薪留下来。

第二年,王传福又被提升为副主任,当时他才26岁,成为单位里最年轻的干部,王传福的生活突然仿佛处于巅峰,这意味着当时拿着铁饭碗,前途一片光明的。

那么,他会选择继续过着稳定的生活还是走不寻常的路呢?

正如大家想的恰恰相反,王传福感到这个稳定而受欢迎的工作不适合他,他想打破目前的稳定局面,重新追求一条让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的新道路。

创业之路

王传福和哥哥嫂嫂商量好后,毅然决定放弃领着稳定工资的工作,开始他的创业之路。王传福的哥哥嫂嫂一开始会反对他的做法,但看到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主张,也就不再反对了。

1995年,王传福从表弟那里借了250万,初步成立了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在一家小工厂开始生产镍镉电池。

由于资金有限,王传福无法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只能带领工人自己动手制造,始终坚持自主开发,形成“技术+劳动力”模式的完美结合。此外,比亚迪在生产成本上占有很大优势。

不久,王传福创立的比亚迪公司凭着优秀的品质和合理的价格得到了许多厂家的关注,也毫不犹豫地向比亚迪下订单。

这样一来,给王传福公司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比亚迪也发展得更加繁荣,迅速吸引了新加坡贸易商的合作,再次拿下百万大订单,这使得比亚迪能够打开国际市场。

不久,由于金融危机席卷新加坡企业,大多数公司最终宣告破产。王传福创办的企业一下子资金断裂,也一时无法接受,面对一系列的压力,嫂子张菊秀一直鼓励王传福。

哥哥嫂嫂搬过去陪着他,并告诉他,人的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平顺,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努力坚持下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王传福看到了嫂嫂和哥哥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一直坚持下来了,那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呢?这让他再次点燃了斗志。

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后,王传福立即处理公司的一系列事情,尽量寻找办法来弥补公司上的损失,让比亚迪的事业中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帝国蓝图。

王传福的创业经历确实验证了“一切靠自己”这句话的正确性,原本从事科研工作的他,赶上了90年代的改革浪潮,当时的王传福也在愿意尝试创业,加之自己对电池的研究也是非常感兴趣,才能在这片领域展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可否认,王传福的商业嗅觉和决策是非常准确的。在他开始工作时,看到许多企业主要依靠进口国外的电池,但这种方式成本非常高,于是他决定打破这种局面。

王传福想到如果采用自己的技术制造,就可以有效降低更多生产成本,于是开始自造电池,在台湾有了一部分市场。

随着行业界声誉的提高,大陆市场也伸出了橄榄枝,直到1997年,比亚迪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立足下来。

面对手机电池的市场供不应求,王传福充分意识到自己学到的东西可以填补这个市场空白,于是决定从事电池生产。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王传福很快发现手机电池必须随着改革而创新,于是他决定对锂离子电池进行研究,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当时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技术企业手中,王传福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最终生产出锂电池,并继续实施压缩成本的战略,再次抓住商机,使比亚迪成为一家能够与外国技术巨头竞争的新技术公司。

王传福已经成为电池领域的佼佼者,他对此并不满意,而是开始转向的汽车领域进军。

面对陌生的领域,王传福仍然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式,什么都是自己动手,他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由于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王传福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保证了公司有人才的稳定支持。

不久,王传福在汽车领域遇到了瓶颈,一直做不了大的产业,巴菲特此时的投资就是把他拯救出来。此后比亚迪的股价一路上升,第二年,王传福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比亚迪电动车业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不忘哥嫂情

王传福从一个农村小伙走到一个领域的大佬,离不开哥哥和嫂嫂在背后支持与鼓励,成功之后,他是如何报答兄嫂的养育之恩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王传福即使后来有了自己家庭,他也从不忘记哥哥嫂嫂的养育之恩,更不用说兄嫂那么多年的付出。

当公司刚稳定下来,他就在深圳买了一套房子,并把哥哥嫂嫂接过来一起住。哥哥嫂子一开始怕麻烦到王传福不愿意过来,王传福只能以叫他们照顾自己为借口后,他们才愿意搬过来和他在一起住。

作为回报,他安排哥哥和嫂子在比亚迪工作,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比亚迪的员工名单上可以看到王传芳的名字,并作为比亚迪的副总裁。

王传福想要支付一笔钱给兄嫂,但被拒绝了。

于是,王传福改变了报恩的方式,从生活上给哥哥嫂嫂尽可能多的帮助,还积极为哥哥和嫂子的孩子谋求更好的教育平台,他还买了一套房子送给兄嫂,生活也很幸福美满。

同时还将嫂子宠成公主,一到假期就买东西送珠宝,知道嫂子的母亲身体不好时,也会安排到医院就医,料理所有的医疗费,还时不时去照顾。

当嫂子的弟弟盖房子需要钱时,王传福二话不说直接打钱给嫂子,而做到这些,王传福觉得还远远不够。

虽然是中国首富,但在王传福心中,没有兄嫂就没有现在的他,这份感恩最终会使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坚固。

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种种挫折,在我们成功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自己,也正是这些帮助,我们在事业和学业上才可以达到顶峰。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王传福的哥哥嫂嫂在他们的父母去世后,一直坚持供他完成了所有的学业。现在的王传福,也会尽一切努力帮助哥哥嫂嫂过上稳定的生活。

这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成功之后要回报帮助过你的人,这样才能无愧于人生。您觉得如果当初王传福的哥哥嫂嫂没有全力以赴支持他,他还会这样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