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江南案"-雍正宠臣李卫当官的成名作

2024-12-08 00:30 来源:网络 点击:

"江南案"-雍正宠臣李卫当官的成名作

一个管理治安的地方大员规定:辖区不逐娼、不禁赌,不搔扰酒楼茶肆,一个匪盗案,抓捕一百多名赚犯,牵扯到总督以下一众官员。

李卫(1687-1738),字又玠,江南铜山人(今江苏丰县大沙河镇李寨)。李家是当地的富户,李卫的父亲在大沙河镇也是个有点名气的地主。一些影视作品里说李卫是乞丐、是小混混,都不是真的,但要说他大字不识几个,这倒是真的。也许李卫他爹心思都花在发家致富上了,忽视了子女教育。也许李卫少时顽皮,不喜欢读书。反正就是没走"学而优则仕"这条道儿。

李卫虽然识字不多,但你不能说他没文化。他少年时就有"锐意经世之务"的志向,而且还有一股子嫉恶如仇的性情,成年以后更是才气横溢,胸怀广阔,器量大度。为了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理想,他依照当时的政策花钱买了一个国子监生的学历。

30岁时李卫以国子监生身份被选任为兵部员外郎。李卫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刚进入官场已显露不凡之才,"裁定案例,贿请不行",深得上司赏识。当时的兵部右侍郎(副防长)田从典更称赞他:"非常才也!此席他日属君矣"(将来这个位置是你的)。

李卫长得体魄雄健,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当官后,他组织了一些壮汉,建了个勇健营,专门练习搏杀之技。李卫每次带领勇建营外出捕盗时,自己也披金甲,执如意,亲自指挥,过上一把瘾。不过,雍正皇帝对他的武人形象不感冒,有一次李卫向雍正请战,要求上西北战场杀敌建功,雍正不屑的说,拉倒吧,你不是那块料。

雍正五年,40岁的李卫升任浙江总督同时兼任浙江巡抚。李卫通过明察暗访得知,当时江南多有匪盗横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官对匪盗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包庇,经常以替身代为受过,使其逃过一劫。

李卫到任后,出台了这么几条奇葩规定:不禁娼妓,不禁樗蒲(一种棋类游戏),不扰茶楼酒馆。一般人看来这些都属于治安管理的重点领域。可李卫却说:"这些都是抓捕匪盗的线索,如果都断了,那就难找匪盗的踪迹了。"

雍正七年三月至七月间,李卫手下密探打探到"沿海等处,竟敢有不法之辈自称侠士豪杰,平日精通拳棒,熟炼壮药,因而聚徒行教,惑以卖卦六壬为名,造作奇门符咒,哄骗愚民,往来各处辗转煽惑。凡无籍之民闻风而动,遂为伙党,并有假称贸易,借端出洋,交通声气,潜匿隐僻之所,伺衅阴谋不轨" 李卫得报,派员前往密捕主要嫌疑人江宁上元县监生于琏。几番审讯下来,于琏"始据开出甘凤池、周昆来等十余人姓名。并供皆系其师张云如为之指引交结,前之符录即云如所授。询其各犯行径,则称甘凤池炼气精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张云如以相命坐功文武笔录邪术符法,收门徒甚多"。对于这类有反清倾向的大要案,李大人当然高度重视。于是围绕张云如展开了侦察,发现甘凤池(甘凤池,江湖人称"江南大侠",被认为是清代武林第一高手)与张云如是同伙,他们与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人,"私相煽诱","以符咒惑民"。八月间,他一面正式向雍正做了密报,一面开出跨省拿人的拘捕咨文。

在侦察张云如一案时,意外发现:两江署总督(代理总督)范时绎和按察使马世烆等官员和张云如有来往,并有包庇之嫌。因此,李卫上书举报范时绎。于是,雍正派遣工部尚书李永升为钦差大臣,与李卫及漕运总督性桂三人,对范时绎和马世烆等包庇匪盗一案开堂会审,审理属实。范总督被罢官夺职,但皇上也没让范大人闲着,给他安排了一份新工作,去河北易县给雍正修坟(命董理太平峪吉地),马世烆等被撤职。张云如等被处死, 但甘凤池和周昆来未一并判决(留下一谜)。这个案件的告破,重创了在江南地区经营已久的江湖势力。这就是雍正朝所谓的 "江南案"。

张云如是江宁人。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但是李卫的官职是浙江总督,南京是人家两江总督的地盘。这样看,李卫是不是有点像当今的特不靠谱,喜欢"长臂管辖"。事实上,还真不是。江宁的确不是李大人的辖区,但江宁府的捕盗工作确实归李卫管。

原来,雍正认为范时绎和江苏巡抚陈时夏,都不是捕盗剿匪的材料,且"苏、松诸处多盗",因而将江苏七府五州的盗、命案交浙江总督李卫兼领。因此,李卫便统领了整个江南多地的剿匪除贼事务。

此案告破后,上至雍正皇帝,下至江浙百姓,对李卫的能力都十分佩服,他也因此收获了大批的"粉丝"

有学者研究指出,李卫到浙江后,工作很有成绩,宠信日隆。雍正爱才,对他日益倚重。雍正将江苏盗、命案交李卫掌管,这是个鞭策,也是个紧箍咒。当时北方有"科考朋党案",南方则有"曾静、吕留良案"。以治案闻名的李卫深深感到了压力。他一方面报效心切,需要一个案子来热闹一番;另一方面他喜欢炒作,喜欢做主角。就此,这个匪盗案迅速上升为一个地跨东南各省,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清大要案。当上百人被捕,而案情依旧没有实质性突破,几乎陷入死胡同时,君臣一致机智地因势利导,巧妙地过渡成为一桩轰轰烈烈的官员参劾案。

参考资料:《清史稿·李卫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小仓山房集》《清史研究》

作者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