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淦”你会读吗?三个诺贝尔奖他都没有看上,为国铸剑,世代膜拜

2025-01-18 22:36 来源:网络 点击:

“淦”你会读吗?三个诺贝尔奖他都没有看上,为国铸剑,世代膜拜

“淦”,这个字怎么读?

很多人连他的名字都不会读,他原本有望成为连续三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但机缘巧合下却未能实现,其中一次还是出于对祖国的考虑主动放弃,他就是王淦昌。

尽管后来成为中国核科学界的领军人物,王淦昌却谦逊地多次请求,在公开其身份时只需简单提及他参与过核试验即可,不做过多渲染。

王淦昌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一道至今难住太多人的填空题,“可以没有___但不能没有__。”

有人或许会说,可以没有爱情,但非得有金钱;或者可以一无所有,但必须累积财富。

然而,王淦昌先生的人生证明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远非物质之事。他亲身实践了一种信念:可以没有自己,但不能没有我亲爱的祖国。

王淦昌的早年经历非常可怜,他早早的失去了双亲,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成长。他的人生轨迹是一部逆风飞翔的传奇,从江苏的田野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殿堂。

毕业于1930年,王淦昌携带着他的恩师——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开拓者叶企孙的期望,“唯有科学能救赎国家”,他踏上了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的旅程。在那里,他得到了爱因斯坦的赞誉,与居里夫人和迈特纳等世界级科学家相提并论,成为迈特纳唯一的中国门生。

王淦昌的科研才能迅速绽放,他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在物理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1932年,当时仅25岁的王淦昌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案,旨在证实中子的存在。尽管迈特纳初次未予采纳,但英国科学家后来采用了王淦昌的方法在实验中确实发现了中子,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1934年,当王淦昌决定返回祖国时,他的导师和许多德国同事都试图说服他留下。他们认为,中国科研条件落后,他的才华在那里会被浪费。他们说:“科学无国界,你何必回去呢?”

王淦昌坚定地回答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去,为他服务”归国后,他先是在山东大学教书,后来随浙江大学南迁,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和频繁的搬迁。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王淦昌还是发明了荧光粉,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到了1942年,尽管王淦昌当时正与肺结核作斗争,他还是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微子探测的论文,这在世界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由于国内条件的限制,他的理论未能立即实践。

直到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根据王淦昌的论文,在实验中成功捕捉到了中微子,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成立之初的新中国见证了王淦昌成为中国科学院的杰出院士。1956年,他带领来自12个国家的核科学研究小组,在苏联的杜伯纳联合核研究所成功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成为了他令世界再次瞩目的成就。

全球的物理界同行都相信,如果王淦昌继续领导他的团队深入研究,诺贝尔物理学奖将唾手可得。然而,正当他在科学界如日中天之际,一封密令召他回国,他如同人间蒸发。回国后,王淦昌得知自己必须转变研究方向,致力于核武器的开发,并且为了保护核心秘密,他必须与过去的生活彻底断绝联系,这包括放弃可能触手可及的诺贝尔奖、与家人的联系,甚至他的名字也不能再使用。

王淦昌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我愿以身许国”

这是王淦昌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从此那个科学家消失了,而遥远的戈壁荒漠中,出现了一位年龄最大的科学家,五十多岁的王京。

生活在风沙之中,身份隐匿,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为外界所知。

在一个除夕之夜,邓稼先举杯,声音哽咽

:“帐篷里没别人,叫了十多年的王晶同志,今天就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这是一种英雄对英雄的敬意,彼此都是为了国家的大业,牺牲了家庭的温暖,无私地奉献了自己。那一夜,泪水与血水交织。

到了1978年,隐姓埋名17年的王淦昌结束了王京的身份,重返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那段默默无闻的岁月归来,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参与了发起和倡议863计划的工作,这一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高科技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1999年9月18日,国家颁发了两弹一星功勋勋章,可是王淦昌先生已无法亲自上台接受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耀。

就在前一年的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因病离世,终年91岁。还记得那个关于选择的问题吗?"可以没有____,但不能没有____。"你怎么回答?还是认为可以没有爱情,没有一切,但非得有金钱和财富么?

对王淦昌及其那一代科学家而言,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可以没有自己,但不能没有我亲爱的祖国。”

向这位用整个人生见证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责任感,为国家尽忠的王淦昌先生表示最深切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