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天蚨园之荀息-卓越的外交家,令别国“唇亡齿寒”

2025-04-10 12:03 来源:网络 点击:

天蚨园之荀息-卓越的外交家,令别国“唇亡齿寒”

天蚨园会议室

嵩山天蚨园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亩,黛瓦白墙,茂林修竹,古朴秀丽,环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研学旅行、企业培训、旅游接待、团体聚会、禅修辟谷、书画写生、丹道修真、道医养生等活动。历史上颍考叔、管仲、鬼谷子、张良、李渤等均在此隐居耕读,号称天蚨园五友。天蚨园是嵩山的“隆中”,坐标对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坛、战国鬼谷子道场、隋唐文中子龙门等。蚨子学堂是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概念建立的一个国学讲堂,追慕春秋古风,学习吸收春秋战国“士”的精神,蚨子学堂所教乃大人之学,定位为实学。追求真才实学,修炼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谈心性,也不沉迷逐物异化。凭盛德立命,以大业安身。

今天讲讲卓越的外交家,令别国“唇亡齿寒”荀息

荀息(?~公元前651年)名黯,姬姓,字息,本氏原氏,称原氏黯。原国(周文王16子的封国)公族之后,出仕於晋国。曲沃晋武公灭翼后,任武公大夫。后晋武公灭荀国(也称郇,今山西襄汾县荀董村附近)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黯为邑,原氏黯从此以荀为姓,史称荀息。据史料记载,荀息出生于翼城县息城。荀息是晋献公时期的著名贤臣,其与里克是晋献公的左右臂膀。

晋武公逝世后,其子诡诸继位,即为晋献公。晋献公遂下决心灭虢,荀息当即献计,请晋献公可用北屈的良马、垂棘的玉璧,献给虞君,假道虞国而伐虢。晋献公从策划出兵,到借道灭亡虢国和虞国,前后用了约5年时间,替晋国扫除了向中原扩张的障碍。荀息因灭虢袭虞有功,为晋献公所重用。

骊姬之乱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晋国发生宫廷内乱。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逼走了重耳和夷吾,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并任命荀息为太傅,辅佐年幼的奚齐。当年九月,晋献公于病榻前召见荀息,委以托孤重任,说:"我将这样小的孤儿托付于你,你将如何对待?"荀息叩头答应说:"臣竭其肱股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于是,晋献公就拜荀息为相国,主持国政。数日之后,晋献公病逝,荀息即立年仅11岁的奚齐为国君。里克借给晋献公举行治丧仪式之机,刺杀了奚齐。不料,荀息又扶立奚齐的异母弟卓子(骊姬之妹少姬所生)为国君,里克、丕郑在晋大夫骓遄和屠岸夷等人的帮助下,联合发动家兵攻入宫廷,杀死卓子和骊姬。荀息深感有负于献公,遂自杀以死尽忠 。荀息忠心耿耿事奉晋献公近30年,是春秋晋国有史记录的第一位相国。荀息墓在今曲沃县城北10里之荀王村,相传荀王村为荀息的故里。荀息也是一位卓越的外交家。

他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出使虞国,向虞国借道灭了虢国,然后回头把虞国也灭了,替晋国扫除了向中原扩张的障碍。这件事前后进行了四年,还由此产生了好几个成语,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讲。

一、假道灭虢

如果不提晚年的昏庸,晋献公也是一位雄主,在位时为晋国开拓了大片的疆土,为后来他儿子晋文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话说晋献公想吞并邻近的虞(yú)和虢(ɡuó)这两个小国,可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不错。如果晋国攻打其中一个,另一个国家就会来援助,那么晋国要取胜也没那么容易了。

晋献公正烦恼的时候,大夫荀息给他出了个计谋。

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财好利,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地出产的宝马和垂棘出产的玉璧,送给虞公。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二年》

晋献公还挺舍不得的,荀息说:“主公请放心,这两件宝物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您手中了吗?”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就依计行事,派荀息出使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最名贵的玉璧,向虞君借道。虞公得到宝马美玉,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不但答应了借道,还请求派兵为晋军充当先锋。夏天,晋国派荀息和大将里克率军会合虞师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

值得一提的是,“假道伐虢”后来也成为了《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

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公元前655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劝阻虞公说:“一次已经很过分了,难道还能来第二次吗?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如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跟着完蛋。俗话说‘颊骨和牙床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感到寒冷’,这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可是虞公不听,他觉得晋国不会害他,还是答应借道。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偷偷地带着家小逃跑了。

果然,晋国灭了虢国后,回头就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也因为这个典故,“辅车相依”和“唇亡齿寒”后来都成了成语,都是指互相依存,命运紧密关联的意思

(这里的“辅”指颊骨;“车”指牙床)。

三、马齿徒增

晋国灭了虞国后,夺回了当初送出去的美玉和宝马。这时离当初荀息献计已经过了四年,荀息对晋献公说:

“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榖梁传·僖公二年》

意思是:玉璧还是原来的玉璧,只是骏马多长了几颗牙齿而已。

马的年龄越大,牙齿越多。所以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

于是后来便有了“马齿徒增”这个成语,比喻自己年岁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一般用来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四、危如累卵

晋灵公为了个人的享乐,强迫大批百姓,耗用大量钱财,建造极其豪华的九层的高台。他怕臣子们劝说阻止,就下令说:"谁敢劝阻,格杀勿论!"

荀息很为国家担忧,他求见晋灵公。晋灵公认为荀息是来劝阻的,就举起箭,拉开弓,等着他来,只要他一开口规劝,就射死他。

荀息拜见晋灵公后,装做轻松愉快的样子,说:"大王,我是来表演一个小技艺,让您开开心的。"

晋灵公问:"什么小技艺?"

荀息说:"我能把12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再加几个鸡蛋。""哎,这玩艺儿有趣!"晋灵公一下来了劲,忙摔下弓箭,命侍从拿出棋子和鸡蛋。

荀息认真地先把10个棋子堆起来,然后又把鸡蛋一个一个地加上去。旁边观看的人,担心鸡蛋会掉下来,都紧张得屏住呼吸,瞪圆眼睛。晋灵公也惊慌急促地叫道:"危险!危险!"

荀息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灵公说:"好,我也愿意见识见识。"

荀息见时机已经成熟,就不再做别的表演,立起身子,无限沉痛地说:"启禀大王,请让我进几句话,臣即使死了也不后悔!为了建成九层的高台,三年没有成功,国内已经没有男人耕地、女人织布了;国家的库存已经空虚,邻近的国家将要侵犯我们。这样下去,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的。建造高台,就像这叠鸡蛋一样危险,请尊敬的大王三思而后行!"说着泪滴衣襟。

晋灵公见荀息说得合情合理,态度婉转诚恳,这才明白建造高台对国家有这么大的危害,叹了口气,说:"我的过失竟然重到这种程度了!"于是就下令停止建造高台。

五、晋国卿位之争,唯一衍生出两个世卿家族的荀氏

荀息受晋献公重托,忠于职守,最终不惜以死殉之,表现了绝大多数晋国士大夫所具有的公忠品格,所以曾有人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来称赞他。

虽然荀息死了,但他的精神长存,为后世所赞扬。后晋文公继位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之孙荀林父为大夫。为抵御山戎,作上中下三行,令荀息的长孙荀林父任为中行将,荀林父之后皆称中行氏,别出荀氏。荀林父为官正直而有才干,后官至晋国执政大夫。荀林父的二弟弟荀骓封邑于程,官至新下军将,后别为程氏;三弟荀首也随之升迁至中军佐,封邑于智,其后称智氏。春秋后期,中行氏与智氏一同成为了权分国家的晋国六卿之二,这也算是荀息的功德造化。

晋国的卿位之争,尤为残酷激烈,十几个强势家族轮流争夺六席卿位,很多强势世卿家族都在争斗中被淘汰出局。而那些家族小宗的处境就更艰难了,其虽能依靠大宗的权势荣耀一时,却很难将卿位传袭下去,这也是赵庄姬(赵朔之妻)构陷赵同、赵括谋反,致使赵氏有下宫之难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荀氏却较为成功地衍生出了两个世卿家族,即中行氏与知氏。

荀氏的崛起:荀息之子为逝敖,逝敖长子为荀林父、次子为荀骓(后封於程,别为程氏)、幼子为荀首。荀氏因忠於骊姬之子,且又没有跟随晋惠、晋文流亡,故而荀氏已大为衰落。因狐偃对晋文公说道:先臣荀息,死於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

晋文公才以荀息之长孙荀林父为大夫,晋国为抵御山戎,在三军之外又作三行(避讳,唯有天子才能有六军),荀林父曾任中行将,于是,其子孙便以中行为氏。但三行并不属六正(卿)之列,荀氏的地位也远不能与狐、赵、先、郤等家族相比。晋襄公时期,荀林父才得以为下军将,终於挤进六卿之列。

荀林父也是继赵盾、郤缺之后,晋国的第三位集军政於一身的执政正卿。但荀林父却远没有赵盾那般强势,其家族势力也还远不如赵、郤、先。故而在晋楚邲之战中,荀林父虽主和但却不能约束众将,最终被先榖等人拖入了战争,致使晋国惨败,并在慌乱中,下了“先济(渡黄河逃命)者有赏”的糊涂命令,致使中军与下军为争船而自相残杀。战后,荀林父请罪,获晋景公宽宥。

荀林父在政治上也比较糊涂,赵盾执政时,曾感慨道:随会(士会)在秦,贾季(狐射姑)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据《左传》记载:中行桓子(荀林父)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郤成子(郤缺)曰: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随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

赵盾费尽了心力才将狐氏排挤出了晋国,荀林父竟主张将狐氏再迎回晋国,还是郤缺更熟悉政治,建立迎回根基较浅的士会。

虽然,荀林父的军事与政治才能都颇受质疑,但毕竟位及正卿,又为荀氏大宗,中行氏的世卿地位算是确立了下来。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因在邲之战中表现突出,而在荀林父归老之后,得以升任上军佐,并最终升任至中军佐(仅次於中军将),因封於智,别为智氏或知氏(“智”与“知”通用)。知氏能在晋国稳住世卿地位,还跟荀首之子荀罃(即智罃)的才能与贡献密不可分,智罃在邲之战中为楚国所俘,在楚国度过了9年的俘虏生涯,后经荀首从中运作,晋楚交换俘虏,智罃才得以归国。

荀首死后,智罃继承了智氏家主的位置。并在执政正卿韩厥告老后,升任执政正卿。智罃辅佐晋悼公恢复晋国霸业,并提出了分兵疲楚之计,即以晋国的上军、下军、新军为基础,而将晋国的主力中军一分为三,依次编入到以上三军中,分立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一旦中原有事、与楚军相争衡,晋国的三支军队可以轮番应对,即以晋国一军牵制楚国全军。长此下去,楚军就必然疲惫而难以再与晋军争衡了,这可以说是我国游击战术的最早运用,智罃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游击战的鼻祖(《左传》记载:..(晋悼公)三驾而楚不能与争)。

由于智罃极为突出的贡献,使得智氏能够在晋国的世卿家族中占据了一席之位。但智氏也遭遇过危机,智罃之子智朔,先智罃而死。故在智罃死后,智朔之子智盈以幼童之龄继承知氏之位,其卿位由族叔程郑暂代,并受另一族叔中行偃(接替智罃为正卿)的庇护,而未使智氏没有衰落。其后,智盈去世又较早,其子智跞年幼,晋平公想趁机废黜智氏的卿位,又赖族叔中行吴才得以保全。值得玩味的是,日后智跞成为了执政正卿,最终却联合了韩、赵、魏三家灭了范氏(也称士氏)与中行氏。

而荀氏的别支程氏,虽也曾位列卿席,终因没有突出的表现,而被淘汰出局。

附:晋国—超级大国的灭亡

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起,至公元前476年止。虽然期间出现了春秋五霸,但是这近三百年中,晋楚两大超级大国对峙始终是春秋的主旋律。

如同美苏争霸一样,晋楚的争霸,以晋国的解体而终结。晋国雄踞北方,占据黄河中下游的膏腴之地,这里是古代农耕最为发达、人口最为集中、文明最为先进的地方,晋国也是最有希望统一全国的诸侯国。可是这么一个超级大国最终却走上了解体的道路,可惜可叹!!!

晋国解体的命运始于晋昭侯,最主要的原因是公族的没落和集权制度的产生。

一、公族的衰落

从西周、春秋开始的分封制,诸侯在国内分封亲族为卿大夫,辅佐国政,保护国君世系传承。公族的存在和兴旺,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但是晋国却是一个异类。

曲沃代翼

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晋文侯的叔父晋殇叔篡夺君位,晋文侯逃到其他诸侯国避难。公元前781年,晋文侯以武力夺回君位。在这期间,晋文侯的弟弟姬成师出力很多。晋昭侯元年,念及叔父功绩,封之于曲沃,以晋靖侯的孙子栾宾辅佐他,姬成师即后来的曲沃桓叔。当时曲沃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违背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晋国大夫师服劝谏晋昭侯说,建立国家应该让君王的力量、地盘大于臣下,这样才能巩固地位和统治,本末倒置是不能稳定的,曲沃日后必为祸害,但晋昭侯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从此埋下晋国近七十年内乱的祸根。

曲沃桓叔受封曲沃时,已经五十八岁。相比刚即位的晋昭侯,曾参与其兄晋文侯重夺政权的曲沃桓叔显然政治斗争经验更丰富。曲沃桓叔有德行和才能,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很高。曲沃有着肥沃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再加上曲沃桓叔的苦心经营,很快实力和影响已经超过当时的晋都翼城。随着实力不断壮大,曲沃桓叔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他萌生篡夺政权的野心并开始攻打翼城。

在晋国与曲沃之间,这场持续长达67年的内乱中,小宗桓庄之族,即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打败大宗晋昭侯、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六代,取代晋文侯一脉夺得晋国正统地位。

曲沃小宗虽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被封其为晋国国君,但是其行为却严重挑衅周礼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曲沃以武力暂时压制反对声音,可是人心不服。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其子晋献公继位。晋献公八年,晋国大夫士蔿对晋献公说:“原晋国的公子们人数很多,不诛杀他们,将会发生祸乱。”于是晋献公派人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就这样,内乱导致晋国公室第一次遭到毁灭性打击。晋侯亲族只剩下曲沃一族兴盛。

重耳出逃

晋献公末年宠信骊姬,废长立幼,国内大乱,晋献公子孙纷纷外逃避祸。晋国公室遭到第二次摧残。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国内实际上已经没有近枝亲族存在。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国君的儿子从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国,这成了一种制度。这个措施虽然当时起到了稳定内部的作用,但是长远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裂变,晋国因为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二、集权制度的产生

晋国卿大夫世家

晋国能够从内乱中强盛,并且称霸春秋,集权制度功不可没。但是这个制度相比封建制度弊端非常明显,封建制度下,官吏任免由国君说了算,官吏没有封地,可以有效避免分裂。而春秋所处的奴隶时代集权却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也伤己。

晋国刚开始只设一军,晋献公时,初设两军,自己掌管一军,太子掌管一军。晋文公时,一方面晋国国力膨胀,另一方面为了安抚国内贵族,晋文公改革军事:先是将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上中下三军,后增设新二军,即新上军、新下军,为五军。

晋襄公设置三军,每一军设将、佐,这就是著名的六卿制度。六卿马上治军,马下管民。这些异性卿大夫有自己的封地、人口、武装。为了争夺六卿位置,展开激烈的争斗,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晋国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史称晋国“六卿”。这六家卿大夫互相争打,到后来又以柏人之战灭掉中行、范氏,再之后经晋阳之战灭掉智氏,赵、魏、韩、三家分掉智氏的土地人口财产,分掉了晋国公有土地、人口、财产,驱逐了晋侯,“三家分晋”终结了晋国的历史。

三家分晋

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个大国的灭亡,首先是祸起萧墙。晋国如果不是公室自乱,自断臂膀,就不会有异性卿大夫的兴起,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家分晋的故事。

扩展阅读:

嵩山天蚨园之历史文化考证

嵩山最神秘的《天蚨园记》是商经?孝经?归隐图?

一本大嵩山少林寺旅游的百科全书(图文)

千年神话天蚨园,千古文人隐士梦

天蚨园国学堂拜师仪式大典

天蚨园研学课:学周易、观天象、察地理、探历史、辨人文、布兵阵

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园中秋夜推广华夏文化大型汉服晚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星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园国学堂揭牌仪式讲话

清华大学徐林旗教授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园国学堂论坛会讲

清华大学等二十几所高校国学教授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园游学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