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清盘紧锣密鼓,70 只基金离场,基民灵魂拷问:市场需要这么多基金吗?

2023-02-10 18:26 来源:网络 点击:

清盘紧锣密鼓,70 只基金离场,基民灵魂拷问:市场需要这么多基金吗?

2 月 9 日,申万菱信、创金合信分别发布了旗下产品的清算报告,黯然离场。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 月 9 日,今年以来已有 34 只基金发布清算报告。与此同时,年内还有 36 只基金宣告终止合同,展开清盘。其中多数产品因规模 " 迷你 " 而触发自动清盘程序。

有业内人士表示:" 包括春节假期在内,2023 年 1 月共有 41 只基金‘关停’。与去年同期清盘的 29 只基金数量相比,增长 41.38%,这或将是清盘速度加快的信号。" 不过,就在部分无奈宣告基金清盘之时,也有部分基金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产品 " 上新 "。

不难发现,在基金市场 " 冷热不均 " 现象的背后是基金行业优胜劣汰的常态体现,深入来看,基金公司、销售渠道、基民等多方主体同样也在展开博弈。这一趋势下,基金清盘的现象或将越来越常态化。一些缺乏长期业绩和特色的产品,大概率会被市场 " 优化 "。毕竟,投资者乐意申购的依然是风格特色鲜明且能长期保持业绩优异的产品。

另一层面来看,在监管倡导的行业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同质化、缺少自身特色的基金产品,往往会被市场淘汰,同质化正被市场抛弃。记者在与基民交流中,也常遇到 " 市场需要这么多基金吗 " 的困惑,万只基金产品的大市场,往往却一基难求,背后原因多方面,优胜劣汰是基金市场应有之义。

年内 34 只基金发布清算报告

2 月 9 日,申万菱信基金发布了旗下申万菱信价值优利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清算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11 月 17 日日终,该基金已经出现连续 60 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 5000 万元的情形,已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上述基金合同终止条款。

图片来源:申万菱信价值优利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清算报告

同日,创金合信基金旗下上证超大盘量化精选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也发布的清算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 27 日日终,该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低于 2 亿元,已触发基金合同终止事由,将根据《基金合同》规定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并终止《基金合同》,不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前一日,上投摩根文体休闲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华安安禧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富国中证 10 年期国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也分别发布了清算公告。

2023 年 1 月 4 日,银华全球核心优选发布清算报告拉开了基金清盘的帷幕。截至 2 月 9 日,Wind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 34 只基金发布清算报告。

此外,截至 2 月 9 日,年内也已有 36 只基金宣告终止合同,展开清盘。考虑到目前 2 月还未过半,这一数字明显要高于去年同期的 28 只。

数据来源:Wind

基金清盘数量和行情存在高强度关联性。2017 年 -2022 年,每年的基金清盘数量分别为 109 只、430 只、133 只、174 只、254 只和 232 只。2017 年 -2022 年沪指涨幅分别为 6.56%、-24.59%、22.3%、13.87%、4.8% 和 -15.13%。在行情较好的年份,基金清盘数量远少于相对行情较差的年份。

此前,天相投顾高级基金研究员杨佳星表示,一般权益类 " 迷你基 " 清盘主要源于运营成本考虑。" 一般 5000 万以下的产品管理费很难覆盖成本,如果市场行情好还能再做一做,但如果是震荡市或不看好后市,清盘对基金公司来说或许是最划算的选择。" 此外,杨佳星认为," 另一方面,如果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同时管理多只迷基的话,也会影响新基金的发行。"

基金市场 " 冷热不均 " 格局固化

有意思的是,就在部分无奈宣告基金清盘之时,也有部分基金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产品 " 上新 "。

Wind 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 2023 年 2 月 9 日,市场新发基金共有 69 只,发行总份额为 510.77 亿份。虽然与 2022 年同期相比,今年新发行基金数量有所减少,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爆款产品。

图片来源:Wind

以 " 中庚港股通价值 18 个月封闭运作股票 " 为例,该产品仅认购一天便宣布募集完成,成为名副其实的 " 日光基 "。截至 2023 年 1 月 20 日,该产品的最新净值为 1.0227,成立以来涨幅为 2.27%。除此之外,包括太平基金旗下太平消费升级一年持有、长城基金旗下长城数字经济混合型产品,也纷纷发公告宣布提前结束募集。

那么,基金市场冷热不均的原因究竟为何?

首先,近两年基金行业实现大扩容,基金产品数量超过 1 万只,如果基金业绩不是特别拔尖,很难被投资者看到。

其次,良好的品牌形象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近两年部分基金公司营销力度颇大,去年多家头部基金公司打造 IP 形象,并从多维度打响了品牌度。

此外,头部基金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渠道资源。" 大公司在渠道上更有优势,渠道在推销基金时也更容易。小公司往往没有资源配合渠道进行宣传,甚至有些渠道,小公司没有准入资格。" 有基金研究员直言,小基金公司与渠道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而小公司旗下有部分产品近三年业绩好,但无法保证业绩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这一背景下,表面上看,基金清盘是基金行业优胜劣汰的常态体现,但深入来看,会看到基金公司、销售渠道、基民等多方主体的博弈。

但从现阶段来看,新基金发行速度仍远高于清盘速度,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基金数量仍会继续增加。在这一趋势下,出资者乐意申购的依然是能发明长时间成绩的基金,这在全市场中属于少数,而短期成绩好但长时间成绩跟不上的基金,就很难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因而,基金清盘的现象也将越来越常态化。尤其在监管审批提速、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基金产品供给速度正迅速加快。至于一些缺乏长期业绩和特色的产品,大概率会被市场 " 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