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结束

2025-07-10 18:47 来源:网络 点击:

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结束

引言

1935年10月19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红军终于完成了万里长征,成功抵达陕北的吴起镇,标志着长征的结束。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本文将全面回顾长征的背景、经过、重要意义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一、历史背景

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此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民党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发动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围剿。特别是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了高潮,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为了打破围剿,保存革命力量,红军决定进行战略性撤退,这就是后来的“长征”。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的中央苏区,红军在这里经历了长时间的革命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随着敌人的围剿加剧,红军不得不放弃这一根据地,开始了艰难的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

长征的路线极为复杂,跨越了多个省份,历时两年,途经的地区包括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等地。长征的主要经过可分为几个阶段:

中央苏区的出发(1934年10月):1934年10月,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开始了长征。红军的总兵力约为8万人,但由于国民党的围剿,长征初期的红军人数迅速减少。湘江战役(1934年11月):红军在湘江一带遭遇了激烈的战斗,经过几次战斗,红军损失惨重,人数降至3万余人。贵州与四川的艰难行军(1935年初):红军经过贵州和四川,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军的围追堵截。尽管困难重重,红军依然坚持向西北方向行进。翻越雪山草地(1935年夏季):在经过四川的毛儿盖、巴朗山和草地时,红军经历了极端的气候和艰难的地形,许多战士因饥饿和疲惫而牺牲。抵达陕北(1935年10月):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和艰难跋涉,红军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的吴起镇,完成了万里长征。

三、长征的重大意义

长征不仅是一次艰苦的军事行动,更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所做出的战略选择,其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存了革命力量:长征成功地保存了红军的核心力量,使其能够在新的根据地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尽管红军在长征中损失惨重,但最终的胜利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党的团结: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苦经历锤炼了党内的团结意识,增强了对中央领导的信任,特别是对毛泽东的信任。这为后来的党内团结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提升了革命信心:长征的成功不仅增强了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了革命的希望,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于抗击外敌和推翻国民政府的斗争中。丰富了革命理论:长征过程中,红军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特别是在游击战和持久战方面的理论,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促进了国际影响:长征的成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左翼人士和进步人士对红军的艰苦奋斗表示敬佩,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声誉。

四、长征的文化遗产

长征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事件,更是文化的象征。长征的精神在后来的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一种激励人们不断奋斗、不怕困难的文化遗产。长征精神的核心可以概括为:

坚定信念: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团结协作:强调集体的力量,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不怕牺牲: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顽强拼搏:面对艰难险阻,红军始终展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传承。

五、结语

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取得的伟大胜利。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长征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团结合作、勇于拼搏。长征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未来的启示。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