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八卦 > 正文

​《默杀》究竟是猛药?还是毒药?

2024-07-11 18:12 来源:网络 点击:

《默杀》究竟是猛药?还是毒药?

从《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再到正在上映的《默杀》,短视频式电影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现象级。

《消失的她》票房 35 亿,6.2 分。

《孤注一掷》票房 38.5 亿,6.9 分。

《默杀》上映 5 天票房破 4 亿,6.8 分。

近年电影市场不景气,今年暑期档更是凄迷。而《默杀》的出现甚至被称为 " 黑马 ",有人称其为 " 市场猛药 "。

可问题是,猛药用多了,真的有益吗?

《默杀》

这部电影是一部犯罪悬疑片,导演柯汶利翻拍于 2022 年自己的作品《默杀》。电影讲述了女中学生小彤放学后失踪,她的母亲李涵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牵扯出了校园霸凌、连环谋杀、家庭暴力等一连串案件 ……

这一天,天降大雨。

学校清洁工李涵(张钧甯 饰)急匆匆穿越人群,询问女儿小彤的去向。

此时此刻,小彤(王圣迪 饰)正被四个女孩殴打羞辱,她们用胶水把她固定在墙上,把胶水洒在她的头上、刷在她的嘴巴上 ……

小彤身有残疾,不会说话,除了握紧拳头、眼含热泪,别无他法。

等李涵闯进来,施暴者早已离开,李涵含泪用剪刀剪掉了小彤的头发,和她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雨还在下。

当天晚上,三个女孩离开人群,来到废弃的城堡玩耍。

一个黑影出现,手持凶器,逐一行凶,女孩的惨叫声在城堡中格外凄厉。

这三个女孩,正是霸凌小彤的小群体成员。警察接到失踪报警,小彤受李涵指使,在接受警察问询时没有透露自己被霸凌的信息,群体中唯一尚存的女孩安琪,也没有透露她们霸凌过小彤。

时间倏忽过。

三个女孩的失踪逐渐被淡化,随着三个女孩的失踪,小彤也暂时摆脱了霸凌。

本以为日子能就此安稳,谁料,安琪也失踪了。

安琪的父亲是学校校长,在学校活动开始前发现女儿失踪了,心急如焚,碍于校长身份,他强装淡定,上台剪彩,结果女儿的尸体随着剪彩腾空倒挂出现在了舞台上。

与此同时,李涵发现小彤也失踪了。

李涵和校长都将嫌疑人锁定在学校义工林在福(王传君 饰)身上。

据校长叙说,林在福的女儿曾在学校意外坠楼而亡,从此之后,林在福看到女儿同学时就眼神异样,而且有学生反映在学校附近经常有人偷拍。

与此同时,林在福最近搬到了李涵家楼下,学校家里都有机会和小彤接触,仿佛也具备足够的作案空间。

但没等警察戴国栋(吴镇宇 饰)对林在福展开调查的时候,一个叫做吴望(黄明昊 饰)的男子闯进了警察视野。

经调查,在校外偷窥的人竟然不是林在福,而是吴望。

粗略这么一讲,估计大家都会觉得还不错。

犯罪动机、社会话题、悬念谜题 …… 应有尽有,而且还都相当完备。

影片的叙事节奏也很不错,没注水、不拖沓,反而有种港片、韩片即视感,全程高能无尿点。

看片的过程,那是相当抓人,低头看个手机的功夫可能都会错过一些重要剧情。

可问题是,该有的要素都有了,我也看得很起劲儿,但从头到尾没生出一丁半点共情。

这两个小时的震撼,貌似只停留在了视觉上,不曾到达内心,远不及《涉过愤怒的海》女儿乘船涉过父亲尸体的一幕带给我的内心触动。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游离在剧情之外,没有任何情感共鸣呢?

追根溯源就在于导演想要的太多了,呈现出来的东西都太猛了,演员用劲儿过猛、视听用劲儿过猛以及社会话题给得过猛。

就拿李涵来说,她平时是什么样子,看到女儿被霸凌时是什么样子,女儿失踪时又是什么样子,有所对比人物才能立体。

但这部电影里,李涵全程可怜兮兮瞪大眼睛身体颤抖,保持着特别明显的高度警觉状态。

这么极端的状态,确实很能抓住观众注意力,但当她两个小时都保持着这个状态,大家还会觉得吸睛吗?当她在已经极度饱满的状态下再次进行情绪输出时,大家还会觉得震撼吗?

张钧甯演技不差,但我不知道她是从什么时候迷恋上了这种可怜又癫狂的受害者角色,和李涵类似的角色真的已经不少了,真的有点同情不起来了。

再说视听,影片算是把一惊一乍,神神叨叨,故弄玄虚发挥到极致。

桌椅倒地的声音、亮起的摄像头、镜中的影子 …… 在刻意渲染的氛围中,这些再常见不过的元素都被拿来制造悬念,有时候确实能吓人一跳,但细想又很小儿科。

在视觉呈现上,影片又有着国内电影少见的大尺度,暴力场景有很多,部分情节让人生理不适。

这和 " 以暴制暴 " 有些许相似,但又并没有通常意义上以暴制暴所带来的爽感。

一方面,影片用了大段情节来突出校园霸凌,包括但不限于往人身上泼胶水、拿棍子戳嘴巴、给人戴带刺的花环、给人剪头发喝 " 发菜汤 "……

当这些闻所未闻的恶劣行径被大篇幅呈现出来,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时,很难不让人去怀疑是不是有意猎奇。

另一方面,受害一方承受的诸多伤害不仅来源于施暴者,还来自于很多可以出现,但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出现的暴力。

比如爬墙时被钉子扎破手掌,再比如锤子捶到手 …… 这些看着都让人肉疼的情节确实会让受害者更凄惨,但和施暴者有一毛钱关系吗?

综合来看,受害者吃了很多苦头,施暴者被成功反杀,但是前后之间又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这种以暴制暴不仅没有让人感到身心舒畅,反而感到心理不适。

影片主题上,显而易见的有校园霸凌、偷窥、以校长为代表的强权和以李涵为代表的社会底层的对比。

事实上,影片远不止此。

随着剧情发展,虐童、性侵、未成年犯罪等话题接连浮出水面。

准确的说,或许也称不上浮出水面,因为信息密度大,节奏快,悬疑电影的草蛇灰线,抽丝剥茧,在这里根本不存在。

影片反转靠的是突然撞到警察跟前的犯人、犯人手中的摄像机以及幕后凶手的回忆。

就拿李涵来说,刚开始她是看着女儿被欺负束手无策的母亲,后来被人偷拍的视频显示她是在家虐待女儿的恶母,最后的落脚点又是她护着女儿,愿意为了女儿承担罪名。

一个又一个急转弯,让人措手不及,每一个话题都提及了,但全都没有深入。

中间夹杂着的鸽子、花环、十字架、觉悟之书等隐喻,乍一看不明觉厉,但其实神神叨叨,不知所云。

电影中现实主义话题,以暴制暴内核,极端情绪输出,超快节奏叙事、血腥视觉刺激,情节反转不断 ……

当一部电影融合了以上这些元素,怎么可能不抓人眼球?

但当一部电影将以上这些元素全部发挥到极致,怎么可能还能留出空间让人思考?

当在《默杀》片尾看到 " 特别鸣谢 陈思成 " 的时候,观影全程的混乱、不解和目瞪口呆终于有了解释。

所谓 " 短视频式 " 电影就是这样,最快速度吸引观众注意力,最大限度制造名场面,最大程度对应社会热点。

以热度为唯一目标,收获的也是最直观的票房效益。

暂时来看,这确实给低迷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剂猛药。但同时当习惯了走捷径,赚快钱,是否还有人能潜心打磨一部好电影?

当电影成为公式化的社会热点大杂烩,是否还有人在乎灵魂的震颤,内心的隽永?

我更担心,当社会性话题被简单粗暴点到而止,是否还有人去真正关注社会事件本身?是否还有人在关注社会事件时能够保持思考?

短视频式电影看似 " 风光一时 ",实则是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