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黄梅县地名故事-黄梅镇由来

2023-11-26 16:24 来源:网络 点击:

黄梅县地名故事-黄梅镇由来

黄梅镇历史悠久,为鄂东文化古城。东晋时期黄梅还没有建县之前,这一片区域同时存在七县、一市、一郡、一州,包含江西的浔阳县、德化县、九江城等二县一市,湖北的义丰、长吉、塘阳三个县,河南新蔡郡、新蔡县、苞信县,还有一个南晋州。当时,由于“五胡入侵”,天下大乱。朝廷被迫从洛阳南迁建康(南京),河南新蔡郡官宦百姓,也随之选到黄梅境内,朝廷因人设事地在浔阳县城设了个新蔡郡,让浔阳县衙迁到九江。不过,江北仍然保留了部分“领土”,这部分“领地”于后唐时期改为德化县一一以孔垄德化桥分界,沿今东港直至分路、小池口,都属德化县管,两地人共一条街,一边是江西,一边是湖北。

后来,新蔡郡又改为南新蔡郡,管辖蕲阳(蕲春)、苞信两个县,当时的县、郡面积比较小,德化县、苞信县、新蔡郡加到一起仅仅占了现在黄梅的下半个县。而当时仅黄梅上乡便分成义丰、长吉、塘阳三个县。长吉县治在濯港郭家咀,义丰县治在大河镇义丰村,塘阳县治在独山、长岭之间。

到了唐武德年间,黄梅县改为新蔡县的同时,又在县城所在地设立了一个南晋州,负责管辖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个县。南晋州已经基本上是现在黄梅县的版图(仅缺半个德化县)了。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统一称之为黄梅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黄梅镇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城东南,有黄梅县的标志性建筑乱石塔,始建于唐代,唐末毁于兵灾。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守忠兄弟重建塔,有一十二级,八方,高一百七十尺。城西有东禅寺,五祖弘忍最先在此传经说法,六祖慧能亦受衣钵于此。遗迹有六祖簸糠地和坠腰石。此外,“西池夜月”是黄梅古十景之一。县城西南还有八角亭遗址,那是黄梅早期学校和“调梅书院”的遗址一一西南的“化龙门”便有鼓励莘莘学子们“鲤鱼跳龙门的”寓意。黄梅镇历来为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建石城,环城一周约三华里,有六,东为仁育门,北为拱辰门,西为正义门,南为文明门,西南为化龙门,东南为便民门(即小南门)。北城外有北邙山,南有南门河,东西均有濠沟和月桥。1938年,日寇攻占县城后,城毁。解放后,辟为环城公路。清朝和民国前期叫县市镇,抗日战争后叫城厢镇,1949年至1981年叫城关镇,1982年改称黄梅镇。

郑重声明:本文来源于《黄梅文史资料》黄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全县十六个乡镇由来均由中国作协会员周濯街先生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