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只为不能输在贫困上”-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侧记

2023-12-05 23:29 来源:网络 点击:

“只为不能输在贫困上”-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侧记

陕西教育报刊社记者 冯丽颖

正值开学季,陈成(化名)已是商洛学院一名大二学生:“没有国家政策、老师和大伯一家的帮助,我这会应该已经辍学了。”

陈成,3岁时父母离异,之后母亲亡故,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信,是奶奶陪着他长大,奶奶目前已年过七旬。两人靠着伯父、姑姑的帮助及政策福利过日子。

2015年,陈成刚上蒲城中学高一,他的大伯就找到了时任班主任王都亲老师,说明了情况,自此,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学校免掉了陈成的学费。2016年,王都亲老师除了是陈成的班主任外,还多了一个身份——帮扶老师。

“我初中学得不太好,进入高中,学习有些吃力,王老师和其他老师经常给我免费补课。一次晚上十点多快干胶误入我的眼睛,王老师带我去医院及时就诊;下雪天回不了家时,王老师给我生活费宽了我的心。我不知道什么是母爱,王老师给予我的,也许就是这世界上最大的爱——母爱。王老师和我谈心时,多次告知国家的好政策、学校以及社会的关心,亲自帮我办理国家、学校以及社会的各项资助,告知我大学毕业时学校还帮助找工作,鼓励我在国家的好政策下,抛开过去,抓住未来。我能考入商洛学院,与这些是分不开的。”陈成充满感激地说。

今年暑假,陈成积极参加了商洛学院组织的暑期支教活动。“习总书记说,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王老师他们影响了我,我也想去影响一些学生,告诉他们不管家庭如何,一定要努力。以后自己条件允许的话,会继续坚持做一些公益方面的事情。”陈成说。谈到未来,陈成要尽全力拼一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充满希望的未来已向他招手。

王都亲是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的缩影。2017年秋季,陕西拉开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序幕,全省10个地市和4个直管地区的大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纷纷行动,成为贫困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国家政策的“宣传员”,对全省贫困学生从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展开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全方位的扶助工作。截至目前,全省数十万教师与贫困学生形成结对帮扶关系,开展了百万次的帮扶活动。在完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时代课题上,三秦教师给出了最美的答案。

其实,在帮扶贫困学生政策出台之前,一大批教师早已默默地行善,他们不求任何回报,只为孩子不能输在贫困上,安康市第一小学教师温洁就是这样做的。

“给小小(化名)联系了某家培训中心,补习初三数、理、化科目,每科费用不少,不过我还是能接受,希望小小能努力学习。

“小小作文获奖了,好开心,变得越来越大胆了,主动和我说高兴的事和烦恼的事,让我觉得好欣慰。

“给她送去1000元生活费,希望她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上次看她憔悴的面容,感觉她在省吃俭用,影响了身体成长,营养跟不上,怎么有心思学习呢?”

……

在温洁老师的日记本上,记录着她和小小的相处岁月。

小小是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生行动计划启动后,温洁老师帮扶的第一个学生,更是温洁老师一对一资助的第六个学生。

从2013年起,温洁就开始帮助小小了。“那年元旦,我和其他朋友在走访一些贫困学生家庭时看到小小家很破旧,就顺便进去看看情况,这一看,就多了个‘女儿’。那时候她是四年级,不能让她输在贫困上。”温洁道出资助的理由。

小小爱看书和爱学习,这些年来,温洁除了送给她自己创作的作品外,还单独给她购买了500多本课外书、很多学习资料和衣服,初中起每月资助500元、高中起每月资助800元。“小小学习越来越好,已经放不开手了,会资助她到大学毕业。”温洁说。

“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像温妈妈一样帮助他人。”小小在自己追梦的路上有了最温情的偶像。

同温洁一样,洋县职教中心数学教师张清娥也低调行善多年。赵敏、张涛、刘雅婷、闫梅、李星梅、邓伦、李渊等学生都在她的关心爱护下,步入自强、自爱、自立的人生之路。“没有张老师当年的关心和多年的教诲,哪有我今天的幸福啊!”2017年春天,已在西安工作成家的黄哲带着一家人专程回乡看望张老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被称作“星星的孩子”,不能到校上学,教师在送教上门路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和爱陪伴他们成长。杨艳利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妈妈!”

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中心小学教师杨艳利,听到脑瘫患儿小喆(化名)这一声亲切的称呼时,双眼湿润了,她激动地说:“六年里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杨艳利,从小受家庭氛围熏陶,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大学一毕业,她义无反顾地到山区学校去,默默扎根六年,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

初到学校时,杨艳利在自己带的班遇到了小喆。小喆是一位脑瘫患儿,语言不清,生活不能自理,母亲离家出走多年,父亲虽患有严重的尘肺病,但迫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小喆能和同龄儿童享受一样的学习生活,杨老师踏上了送教上门之路,这一送,迄今已六年。

小喆是特殊儿童,杨艳利专门查阅学习了大量特殊儿童的书籍资料,再结合小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个性化教学方案。她从最常见的汉字入手,教孩子识字。小喆好动不能约束自己,杨老师就和他一起玩有趣的字卡、手偶游戏等,吸引了小喆的注意力。在不断的接触中,杨老师发现小喆对车特别感兴趣,于是杨老师抓住车这一教育契机,创新了一系列综合课程,带领小喆在车的世界里自由探索:教他学车的准确发音、认识常见的车、学习车的基本构造、折车的模型……一次,杨老师又发现对世界漠然的小喆对家里的小狗特别关心,于是杨老师带领他走进动物的王国……“积极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注重发展教育潜能,提高他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杨老师如是说。

小喆自幼多病,经常高烧不退,杨老师送教时看着他黄瘦的脸庞,嘴角烧起的泡,疼在心上,给他端水喂药,擦洗降温;看到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时,杨老师特地买了带有他喜欢的图案的衣服……

六年来,当小喆情绪不稳时,是杨艳利拉他入怀,慈母般地安慰他;当小喆因重复几十遍依然学不会绝望气馁时,是杨艳利不断鼓励他“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希望”。六年来,他们有了第一次升国旗,第一次趣味运动会,第一次地震逃生演习……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小喆的世界渐渐地打开了一扇窗:从最初的生活不能自理到现在自主穿脱衣服、上厕所、熟练吃饭等;从最初的紧张到现在开朗了许多;从最初对学习的漠然到现在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毫无疑问,正是杨老师爱的付出,小喆迎来了新生。

王都亲、温洁、张清娥、杨艳利……他们虽有不同的姓名,虽然出生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像他们一样的人民教师把对贫困学生的真心关爱落实到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中,在志智双扶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红烛之歌。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