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我军第一位机械化集团军军长

2023-12-07 15:14 来源:网络 点击:

我军第一位机械化集团军军长

作者:点将jwt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来源:谈兵点将

所谓的机械化部队,如果用简单的语言来表示,就是以履带式装甲车辆为主的部队,步兵坐在装甲战车里伴随坦克冲击,后面有自行火炮支持与掩护,整个部队的作战、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等等全部都在履带式及轮式车辆里。特征就是机动能力强,防护能力强,火控能力强。

这样的部队,放眼全球各国,都当做精锐来建设。我们最早的机械化部队,是1955年组建的机械化第1师(原64军190师改编),全师8个团:3个机械化团,2个坦克团,2个榴炮团,1个高炮团,接装的是一个苏军机械化师的标配:清一色T34以及IS2重型坦克,庞大粗暴的ISU152自行重炮等等,全师14000余人,坦克161辆,各型火炮200多辆/门,各型车辆近900台,指战员能全部进车。师长吴忠,55年最年轻的少将,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这个师参加了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随后又参加了“方面军滨海地区防御战役”实兵对抗演习,在演习中,该师快速推进180公里,显示出了机械化部队的巨大优势。据传当时叫嚣反攻大陆的台军知道这个师后,犹如当头一棒,极其郁闷。这个师后来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于1961年撤销建制。

1983年,中央军委有计划裁减一百万部队,同时将陆军的野战军改编为集团军。80年代以前,我们的军可以叫做是步兵军,一个军就是三个步兵师以及一些炮兵坦克兵工程兵等团级单位,属于半骡马化半摩托化的等级,发动攻击时通常再由军区加强炮兵及坦克等师团。

因此,军委决定在野战军这一层级加强技术兵种,主要是炮兵与装甲兵,以及高射炮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等,也可理解为诸兵种合成。在当时,我们这个集团军实就是合成军,跟美军苏军的集团军是两回事,完全不一个等级,美军的集团军比军要高一级,通常指挥2个以上的军,至少十万以上大军,倒是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战区陆军。而八十年代的苏军集团军,下面5个主力师,没错,5个师,以及一大堆装甲兵炮兵工兵空降兵防化兵通信兵侦察兵直升机等旅团,甚至还有一个地对地战术火箭旅,装备的就是当时的飞毛腿导弹,这也是他们大炮兵主义思想的延伸,把近程地对地导弹都嵌入到集团军火力打击编制中,这样的集团军都是八万以上或十万人马,因此,美苏集团军的指挥员叫做司令,都是中将军衔甚至上将。而我们的集团军实际上还是军这一级单位,兵员也就是三五万人,指挥员还叫军长,少将衔。

当时改建集团军,实际上还是学的苏军的合成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冷战后期,苏军的总参谋长叫做奥加尔科夫,这是个人才,那时他就敏锐感觉到精准打击、计算机信息技术对部队建设以及战争模式的影响与改变,他开始尝试数字化装甲部队的试验,在1982年组建了苏军历史上第一个合成军,即第5近卫军,1984年组建了第二个合成军第48近卫军,每个合成军由2个机械化旅、2个坦克旅、1个炮兵团、1个防空团和1个空降强击团等组成,2、3万人左右的编制。在规模上,合成军远远小于集团军,只比摩步师/坦克师的规模要大一些,但它的兵种合成能力很强,指挥扁平化,当时就做到了合成营这一级,攻击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了坦克团。

奥加尔科夫可惜不得志,苏共政治局只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火箭军、装甲方面军感兴趣,1984年底他调离总参谋部,苏军的数字化改革就此而终。墙内开花墙外香,美军却从此嗅到军事理论的变革,专门成立了一个班子研究奥加尔科夫和他的理论,后来美军提出了空地一体战和精确打击,海湾战争一举成功。

我们当时,别说数字化、机械化,连摩托化都没全面完成。当时我们有11个军区,36个陆军军,一百多个师,这是一支庞大臃肿的陆军部队,陆军军通常只有步兵师,炮兵师与坦克师都在军区手中,协同作战能力还是比较低下,所以36个军要裁减成24个集团军,把军区直辖的炮兵师坦克师高炮师等拆散划入到集团军中去,我们传承了苏军的大炮兵主义,这个炮兵师是当时我军最强大的炮兵部队,都是大口径重炮,130加农炮、155榴弹炮、122多管火箭炮等等,是军区司令员手里的预备队力量,也叫做预备炮兵。

这样,到1985年,甲等的集团军就拥有了两个到三个左右的步兵师,一个炮兵师或旅,一个坦克师或旅,一个高炮旅,若干通信、工程、防化、侦察以及技术保障团队,包括一个历经三十年才完编的陆航旅团(当时叫陆航大队),全军的兵员人数在四到六万之间。步兵师同样也加强了炮兵、防空等火力单位。我记得八几年曾有新闻报道说:我军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炮兵成为陆军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主要突击力量。三十多年后,新的军改已经把技术兵种合成到营这一级了,现在叫做合成营。

1985年12月31日,据《解放军报》报道:

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改建集团军已经顺利结束,各项工作已按新的隶属关系进行。这是副总参谋长何其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据何其宗介绍,组建集团军是中央军委三年前做出的决策。野战军改建为集团军之后,部队进一步改善武器装备,提高了合成程度,增强了快速反应能力。

在野战军改编为集团军的同时,军委就有考虑在这二十多个集团军内,选出一到两个集团军作为机械化集团军来做试点建设,这是人民解放军首次摸索尝试组建军一级的重型履带部队,而此时据上一次的机械化第一师撤编已经二十多年了。当时选择了北京军区的第38军作为试点,改编为机械化集团军。随后又选择了沈阳军区的第39军作为试点改编。

当时的军委副秘书长兼国防部长张爱萍提出了组建机械化集团军的建议并具体组织落实,传记说,他上任(1982年11月)后仅25天就以某军为试点,进行机械化合成集团军试验。1983年,军委的杨副主席到38军视察工作,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讲述了准备组建试点集团军的工作任务。据1987年《瞭望周刊》的文章记载:

1983年4月,中央军委的杨副主席受军委的邓主席和几位老帅的委托,在北京军区秦基伟司令员陪同下,专程来到这支部队视察工作。在师以上干部会议上,杨副主席精辟地阐述了集团军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他说,组建合成的集团军,在我军历史上习是第一次。

当时的38军军长是李连秀,李连秀是老八路出身,从解放战争开始就在38军(东北民主联军1纵)任职,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防建设等时期,担任过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兼参谋长等职,1978年5月,他担任了军长,时年55岁。

有关资料显示,1984年4月1日,38军正式开始改编工作,这是我军首次以步兵军改编为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当时百万大裁军都没开始,这一切都是悄悄的进行当中,李连秀在改编工作过程中,继续担任军长,但仅仅半年,1984年10月后,他调任武警部队担任了司令员。

改编工作正在进行中,新军长谁来担任?当时的30多个军,军长、副军长、军参谋长也是上百人,但谁也没料到,最后新上任的38军军长居然来自一位师长,一位出身军事科学院的乙种师师长,他就是时任北京军区第24军第71师的师长李际均。

李际均是东北人,1934年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9岁后迁移到吉林长春。1950年,正在上高中的李际均参军入伍,年仅16岁,他入伍的部队目前不清楚,有资料说是38军某部,如果是这样那就巧合了。虽然他年龄小,但那时他是高中生,属于文化程度非常高的战士,很快他就被安排在某团司令部担任参谋,53年回国后,他分配到第39军司令部侦察处任参谋,负责军史战史的编写研究工作,一干就是十年。

他的笔杆子很好,又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于是在1965年他被调入到军事科学院,历任外军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学术调研处处长、科研指导部调研室主任,为正师职干部。这段时间他刻苦学习研究军事理论,军事科学院的文献资料那叫一个丰富,书山文海,后来他曾回忆到,那时他常常在图书馆下班后,让人把他锁在书库里,安心读书,时间一长,以致分不清拂晓还是黄昏,在军科院,他除了读书和研究,别的什么娱乐都不会,在大院里头是出了名,可以说他是当时军事科学院的学术研究领军人。

1982年,他从军事科学院调出,来到北京军区第71师担任师长。这个调动在当时比较意外,因为从军事科研机构调入野战部队,而且还是主官师长,这是极其少有的,这个调动应该与他的一个报告大有关系。据后来军报的透露,1980年9月,军事科学院的院长是宋时轮,当时我军的军事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诱敌深入”这八个字,宋时轮认为在当时环境下,诱敌深入作为主策,等于放弃了沿海和三北地区的战略要地,放弃了中国80%~90%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能力。于是他决定向军委提出修改军事战略方针的建议,这个报告他交给了时任科研指导部调研处处长的李际均来写。

李际均后来回忆,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有四天四夜几乎没睡觉,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认为我军的“诱敌深入”主要是在战役战术层面,在当前战略层面下应当突出“积极防御”,于是他根据宋时轮的意图,完成了《关于战略方针问题的建议》的报告初稿。

10月,这个报告送到全军高级干部战略指导问题研讨会上,正式通过,将我军的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去掉了“诱敌深入”。毫无疑问,作为这个报告的初稿撰写人,身为军事战略与军史专家的李际均,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关注,进入了军委领导的视界,这样的人得拉出去放到野战部队去锻炼。一年多后,他就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野战部队。

1982年9月,召开了中共十二大,李际均入选中央候补委员,是当时全军唯一的一名师长候补委员,而且还是一个乙种师,因为71师当时编制就是3个步兵团加一个炮团以及一些直属营连,六七千人的样子,到83年又划给武警部队一个团,就只有两个步兵团了。1985年1月,李际均从师长跨越两级提升为第38军军长,这一年他50岁,同年第71师被裁,撤销编制及番号。

尽管有干部年轻化的政策,但他这样从师长到军长仍是神一般的晋升,而且当年9月他又被增选为中央委员,绝对的我军新星将领。

严格来说,李际均是一名儒将,因为他并没有从基层部队主官升迁的履历,他的任职应该与他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有关。当时对我军而言,多兵种合成的机械化集团军是绝对的新东西,根本就没接触过,军师团如何编制?指挥所如何指挥步炮坦多兵种协同、内部流程如何建立?部队如何展开?装备如何训练上手?后勤保障如何跟上?陆军与空军海军及第二炮兵导弹部队如何协调?等等,遇到的问题太多太多。因此,从这方面考虑,军委需要一个精通军事理论的军长来完成这个集团军的改编。

38军自1967年从吉林调来北京后,就深受军委器重,随后就改编为我军第一个摩托化军,下面有112,113,114三个摩托化步兵师,每个摩步师下属3个摩步团,师属坦克团、炮兵团、高炮团各1个,以及师属工兵营、通信营、防化连、侦察连等,此外还有军属炮兵团、火箭炮团、高炮团,以及工兵、通信、防化、侦察营等其他单位,一共编制4.6万人,坦克240辆,火炮数百门,汽车3500辆,当时军的目标就是要能顶住美军苏军的一个机步师的进攻,并能进行反击。

军委作出决定后,从1983年开始,北京军区将坦克6师、炮兵6师、高炮61师三个师,以及防化第9团、工兵第4团两个团等两万多人的部队,陆续划入38军的序列,以搭建集团军的架子。当然,部队划进来了,不等于就是机械化集团军。部队进来后,整个军还进行了编制大调整,炮兵6师与高炮61师缩编为集团军炮兵旅和高炮旅,初期的集团军有两个机步师、一个摩步师、一个坦克师、一个炮兵旅、一个高炮旅、防化团、工兵团、通信团、电子对抗营、侦察营等,全军编制有6万多人,装备最优、人员最多、实力最强,1988年又组建了陆军第一支陆航大队。

当时的军政委是高天正,李际均来到38军后,面临的问题就是机械化集团军如何试点改编,他提出的方案大致划分三个阶段:一是调整扩编、接收装备,进行基础训练,叫做“硬件建设”阶段;二是进行机械化集团军作战能力论证和作战行动研究,是“软件建设”阶段;三是进行机械化集团军进攻战役实兵检验性演习,这是综合验收阶段。方案在军党委常委会上获得通过。

李际均后来的回忆文章曾记载,从1983年初到1985年10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整编,第一次是按照“摩托化步兵军暂行编制”进行整编,第二次是按照“陆军合成集团军编制试点方案”进行整编,最后一次基本定型是1985年7至10月,根据中央军委对全军精减整编的部署和北京军区的命令,实行“机械化集团军试验编制”,注意这个编制是“试验”性质的,并重新任命集团军领导成员。这次整编,38军的扩编与缩编、撤销与新建、调入与调出、改建与转隶的单位多达数百个,1985年11月1日正式执行机械化集团军新编制,新任的集团军领导为:军长李际均,政委高天正,副军长徐勤先、张美远(112师师长,1987年任职),副政委吴润忠,参谋长刘丕训,政治部主任李之云,因此,李际均成为我军第一位机械化集团军军长。

另外,说一下39军,当时与38军几乎是同时进行机械化集团军改编的,军长徐惠滋,1985年接任的是傅秉耀。按目前公开资料,39军是1984年执行机械化集团军改编任务,但它正式执行机械化集团军新编制的时间目前尚未清楚,而38军正式执行新编制的时间,按李际均的回忆文章是1985年11月1日。

李际均(中)与军司令部战士合影

整编的同时,作为军长就要考虑,这个机械化集团军到底怎样打仗?这是一个最首要的问题。1985年3月,李际均主持召开了集团军试点论证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集团军作战能力论证和进攻战役行动研究的总体规划,确定论证主要课题、标准和分工,这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工作,既要有总体论证,又要有军师旅团、各兵种作战能力的论证,以及各种战斗保障、技术保障与后勤保障能力的论证等,要提出机械化集团军各组成部分及总体作战能力的初步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作战行动的特点。试点论证工作持续整整一年。最紧张阶段,李际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白天抓部队工作,夜里修改下面送来的论证材料,他后来回忆怕睡过头,就把铁哑铃当枕头,睡4个小时就硌醒了。

下面的部队当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李际均就组织军炮兵指挥部先做炮兵支援能力的论证,这个炮兵射击是需要精通数学计算的,打坦克用穿甲弹,打步兵用杀伤爆破弹,目标是什么?有多少?在哪里?如何组织战斗编组与战斗队形?炮火准备、纵深射击支援以及伴随射击支援等等,比如发起冲击时要计算必需和可能的火力密度,包括地面炮兵一次齐射和一分钟齐射的弹丸重量和压制面积,高射炮兵的掩护空域面积以及所需弹药消耗。这些都需要一一演算论证。光论证还不行,得试验,试验就要通过演习获取数据,为改进战法和论证工作提供实践依据。

集团军那时也搞了不少专项演习,机步团反空降、通信兵紧急拉动、工程兵重型机械化桥架设演习等等,比如反直升机演习,当时我们直升机少的可怜,而外军直升机都是基础配备,这玩意对坦克装甲车的威胁相当大,38军作为重装集团军,这是它的头号杀手,在总参装备部的指导支持下,集团军就组织了高机、高炮,100毫米滑膛炮三款类型不同口径的装备,打美、法、德三国的武装直升机演习试验,这100毫米的73式滑膛炮本身是打坦克专用的,但为了对付直升机,集团军不惜动用这种威力强大的反坦克炮,防护装甲再厚的直升机面对100毫米弹丸真的就是一发入魂,灰飞烟灭。

73式100毫米反坦克滑膛炮

1986年4月,集团军召开试点论证工作总结会议。北京军区秦司令员、杨政委到会,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会后将五大本共约150万字的机械化集团军作战能力论证和作战行动研究成果转发全区部队。两个月后,在内蒙朱日和进行机械化集团军实兵检验性大演习,以验收机械化集团军试点成果。 这次演习是建国后动用坦克和装甲车辆最多的一次实兵实弹对抗演习,以致当时驻扎在蒙古的苏联第39集团军紧急动员起来,也以38军为假想敌,同时展开对抗演习。演习结束后,《解放军报》将这次演习评为“标志着我陆军已结束单靠步兵决定胜负的历史,跨入合成作战时代”。

上面这张照片来自1987年的《瞭望周刊》,这是38集团军在全军率先使用计算机进行作战指挥,在1980年前,所有的陆军军都没有一台计算机。38军改编后,在军、师、旅、团这四级首先装备了大量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系统,112师更是做到了联网到连。

1986年底,李际均参加了军委扩大会议,期间张爱萍亲笔写了一个条幅送给他,写的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面向未来,建设新军。”1987年12月,李际均离开集团军,出任军委办公厅任副主任,同时兼任负责为军委决策机构制定军队总体改革方案的重要机构——军队改革办公室主任。

第二年1988年,李际均被授予中将军衔,以54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将,这说明他当时调任军委办副主任,是提拔一级,从正军职晋升为副大区职,当年的军委办主任刘凯是中将军衔,杨副主任与王副主任也是中将,加上李际均共四名中将,副主任也是高配了。按条例来说,少将晋升中将,需要任职副大区职务两年时间,而李际均调任军委办副主任还不到一年时间,当然,我军军官条例第21条有规定:军官在作战或者工作中建立突出功绩的,其军衔可以提前晋级。

李际均中将

1991年,李际均升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军委办公厅是中央军委的中枢机关、办事机构,承担秘书、机要、调研、协调乃至后勤服务,直接协助、服务保障军委领导人的核心部门,军委领导的日常工作、出行视察、言论文章等等都是办公厅负责。级别不高为正军级,首长通常高配为副大区职。

1988年10月,军委办公厅领导与新筹建的军委法制局全体干部合影。左起:李才能、朱阳明、阮仲敏、李际均(前排左二)、宋丹、刘凯、张振波、图们、张建田。

1992年,李际均返回了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仍为副大区职。在此期间,他亲自撰写了《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军事战略思维》两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军事理论文章数十篇;同时主持编写了《中国军事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等5部著作,在军内外乃至海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从1985年到1997年,他都是党的三届(12、13、14届)中央委员,这中央委员可不是一般省部级或大区副职能当上的。1997年,李际均年满63岁,达到副大区职服役最高年龄,从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职位上退出现役。当年7月,李际均作为中国军事战略专家应邀访美,在美国陆军学院演讲结束时,这位行将退休的63岁的中国将军向世人宣布:“我的军事生涯以与美军打仗开始,以访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