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斜谷之战诸葛亮的幕后对手竟然是魏明帝?曹叡也曾亲征孙权

2024-07-12 12:04 来源:网络 点击:

斜谷之战诸葛亮的幕后对手竟然是魏明帝?曹叡也曾亲征孙权

前两篇小编写了曹叡在青龙二年之前的军事策划和曹叡对汉献帝浩大的祭祀仪式。而今天小编继续在精读历史的时候,按顺序来到了青龙二年的最后几月。

本文将要分享曹叡在斜谷之战对司马懿的批示和曹叡亲征孙权始末

一:斜谷之战魏国战略是曹叡提出的

青龙二年四月,诸葛亮陪伴着曹叡下葬的月份再次北伐,出兵斜谷,司马懿率领大军前去拒守。众所周知,诸葛亮已经多次北伐了,而曹真,郝昭,司马懿分别将诸葛亮击退,无论如何,魏国每次战斗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司马懿再次出兵防守,曹叡下诏给司马懿进行军事部署。

曹叡认为,司马懿应该坚壁拒守来挫伤诸葛亮军队的锋芒,诸葛亮一没有立刻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只要守住,诸葛亮进攻打不下来,后退的成本太高了,如果停留时间长了诸葛亮的粮食就会耗尽,即使说要抢夺物资,也不会有收获。

斜谷之战诸葛亮的幕后对手竟然是魏明帝?曹叡也曾亲征孙权

诸葛亮

曹叡强调,司马懿应该在诸葛亮无奈退军时主动出击,全军以逸待劳,是西北军务大胜的策略基础。

司马懿得到曹叡的诏书后,也完全按照皇帝的要求进行军事部署。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数次派遣使节给司马懿寄信,有一次甚至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妇人的服饰来羞辱司马懿,尝试激怒他并做出主动交战的错误军事战略。司马懿此时非常生气,立刻召集兵马打算出门和诸葛亮打个你死我活,在关键时刻,辛毗突然持节再次宣召,勒令司马懿和全军应该领旨,司马懿万般无奈下只得停止出门交战。

司马懿既然不能出战,但是还有自己的小伎俩。有一次司马懿召见诸葛亮的使节,突然只问使节诸葛亮吃饭睡觉生活的琐碎之事,根本不沟通军事相关的事情。使者不知吃错了什么药还是中司马懿的计策了,居然如实回答诸葛亮每天早起晚睡,凡是一些较小的刑罚,诸葛亮都亲自将案件过目。还说诸葛亮“所啖食不过数升”。

司马懿成功套词之后,认为诸葛亮身体已经完蛋了,他还能活蹦乱跳多久呢?

二:曹叡对新城之战再下批示后亲自南征

青龙二年五月,孙权进军居巢湖口,并且向合肥新城屯军,还派遣陆议和孙韶各自率领一万多人进入淮、沔地区。六月,满宠出兵进行防守。满宠根据局势,想要攻下新城并占据防守,将此想法上奏曹叡。

曹叡下诏急忙制止,先引经据典汉光武帝的曾经军事战略成功,然后又举例曹丕依据各要素东侧拒守合肥,南方拒守襄阳,西边拒守祁山的军事战略是有一定道理的。敌军每次来到这三个重要城下都会被魏国王师消灭,证明这三个地方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孙权强行进攻新城,一定不能顺利攻克,只需要要求将领坚守,我将亲征攻击孙权。

斜谷之战诸葛亮的幕后对手竟然是魏明帝?曹叡也曾亲征孙权

孙权

曹叡表示估计自己亲征还没到孙权就会无功而返。

七月,曹叡亲自乘坐龙舟率领士兵东征,孙权随即进攻新城,但是魏国将领张颖等人死守城池,孙权无计可施,渐渐就耗不下去了。没多久,孙权果然撤军,陆议和孙韶也分别撤退。

三:曹叡料定司马懿取胜,驾幸寿春

南方平定了,曹叡也在往南的路上。但是大臣们都认为司马懿还在西北与诸葛亮极其焦灼,胜负未分,皇帝应该驾幸长安表示对西北军务的重视。但是曹叡认为孙权撤军,诸葛亮也会因此吓破胆子,司马懿和他进行会战一定会胜利的。于是曹叡继续往南进军,不久后驾幸寿春。皇帝在寿春根据近期的军事成效,对于各位大臣一一封赏。

八月,曹叡特意派遣使节犒劳了合肥与寿春地区的军队,没过多久就回到了许昌宫。谁知,没过多少年魏国著名的淮南三叛主要就是在寿春地区发生的。

另一方面,司马懿和诸葛亮持续对峙,诸葛亮依旧每每挑战,但是司马懿仍旧巩固防守并不搭理诸葛亮。直到诸葛亮去世,汉国军队也就撤退了,魏国西北地区会战达到了最初的目的,西北再次安定。

十一月,京都发生了很严重的地震,根据记载,震感是来于东南方向,地动山摇隐隐有声,城中房屋瓦片都被震掉了。古人认为地震是凶兆,于是曹叡在十二月要求相关部门暂时停止砍头的死刑,并将当时天下死罪尽皆免除(在隋朝前应该是仅限于砍头这一种死刑),至少降罪一等。

斜谷之战诸葛亮的幕后对手竟然是魏明帝?曹叡也曾亲征孙权

司马懿

总的来说,青龙二年总共发生了如下的事情。曹叡谨慎行使鞭刑;汉献帝薨逝进行大规模祭奠;西北指示司马懿对抗诸葛亮;亲征孙权未至而东吴撤军;猜中斜谷之战结局;犒劳合肥与寿春的军队;暂时停止死刑(在隋朝前应该是仅限于砍头这一种死刑)和赦免全国死罪。

青龙二年虽然忙碌,但是魏国依然突出非常稳定的局势,对内只要维护政权稳定,对外拒守重要城市,国家还会依然稳定。那曹叡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由全网统一账号:“只聊三国”原创。对汉末三国西晋正史感兴趣的朋友请多多关注。未经书面同意禁止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