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2024-07-13 04:49 来源:网络 点击: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明万历和清光绪志忻州志记载:忻州有四乡六十多个都甲,西南乡辖区最多,而最为贫瘠。

玉清观属集贤乡水马都,其地有牡丹,闻名周边。村以玉清观为名,世人称此村为“观里”。现属于忻州市忻府区三交镇观里村。在旧制属水马都,新中国成立以后属付家庄公社、乡政府,撤乡并镇后为三交镇管辖。

有傅家庄村老人回忆,有道人从东来拜谒玉清观,骑马而来,过远益沟,及傅家庄村口下马而行。据万历忻州志记载“护道正司印一在付家庄”,请教数人不知此印为何物,多数人认为这是古代宗教的管理印信。虽然这个地方已坍塌,但是道人来此还是有所敬畏。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玉清观位于忻府区三交镇观里村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据观内石碑记载,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弘治十六年(1503)和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均有重修,观内现存正殿和东西偏殿为清代建筑。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顶。偏殿东西各一间为单体建筑。院内存有明、清、民国时期碑共7通。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著名书法家陈巨锁《三游水马川》记载:

闻说“玉清观”的牡丹盛开,便又取道三交,再入马川沟。时值初夏,沿溪而上,水石相搏,其声哜哜,浅渚沙滩,涧草迷离,小溪清泉,游鱼可数,白杨参天,新绿满眼,间有啄木之声,剥剥然,亦复清越,入山渐深,幽谷收缩,夹道黄刺梅,暗香浮动,迷漫山谷间,煞是喜人。至“于家沟”村,当年卖蘑菇之老人,自难邂逅,而曾访之古建,已不见其踪影了。过“于家沟”不远,有一岔路口,上标“观里村”,乃知是“玉清观”之所在了。遂转车右去,入山庄“观里”,狗吠于巷,鸡栖于埘,牛羊游弋于坪亩间;而山庄老屋多破旧,墙倾屋摧,多为空巢。偶有老翁依门而立,老媪缘木而坐,趋前问话,知“观里”为移民之山庄,村民外迁安居,故而村中仅留难离故土之长者,所幸子女孝敬,时来探望,衣食无虑,安于此清净习素的山居生活。

至村西,舍车徒步,沿村中小道而西去。道之南有小溪东下,浅吟低唱,明灭草石间;溪之畔,山之麓,榆、杨之属,垂荫匝地,光束射空,苔痕斑驳,蜂蝶争喧。道之北,土岩壁垒,枣树罗列,蔓草竞秀,杂花纷呈,时有好风,畅然入怀。道之尽头,北坡之上,丛树掩映中,红墙拥起,正为玉清之观。至观下,庙门紧掩,扣之再三,初闻观内狗吠,达乎四境;复有人前来开门,不意花香自洞门外溢,直扑口鼻间,令人疑入众香之园,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入观门,紫霞红云,纷然满眼,正盛放之玉清观牡丹。花为一色,灿然落霞,紫云堆积,略无阙处。细审之,牡丹老干盘曲,高可三四尺,绿叶披离,有如翠羽,而花皆单瓣,与太原永祚寺之明植牡丹,别无二致,正“紫霞仙”一族。不禁令我想起乡贤遗山先生吟咏牡丹的诗句:

天上真妃玉镜台,

醉中遗下紫霞杯。

已从香国编熏染,

更怕花神巧剪裁。

玉清观院,牡丹丛中,尚有古松 一株,高标天际,虽经数百年雨雪,不灭其凛然风骨,电火不能摧,风霜久磨砺,龙鳞铁干,顶天立地,对之,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更有老楸数株,苍然多姿,在牡丹映衬下,亦复古拙奇倔,颇可入画。院之北,为三清殿,乃复建,入殿匆匆巡礼毕,又复倘佯于牡丹丛中。观之外,坡之下,道之侧,有巨石亭然者,名“钓鱼台”,台之左,有清泉,汩汩涌起,成一濠濮,供人掬饮;台之右,有小溪自林木间流出,聚台下,碧草围拢,白石点缀,山光水色,亦自成趣。从清晨自亭午,半日游观,尽兴而归。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据村里人讲,此地的牡丹花叶甚为简约,花瓣较大,而洛阳牡丹花瓣重叠紧簇,看起来多为娇艳华丽。看来此地的牡丹为古老品种,是没有经过改良的,是自然生成,还是别处移植,也是说不清楚。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玉清观之牡丹

忻州县志记载玉清观牡丹美丽的传说:

水马玉清观有牡丹甚茂,明弘治年间王府析移其枝遂稿,后有村民由省会归者,途遇女子求载车中及观下车入,叩之则乌有也,既而花复盛开,人谓为花神。此后观遭流寇乱焚于火,其花仅存二枝,高尺许。康熙二十八年道人杨正梅募化重建,花忽大发,密茂如初,亦如有神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