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影视 > 正文

​《论语》中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你读对了吗?

2024-10-16 06:56 来源:网络 点击:

《论语》中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你读对了吗?

这篇文章的缘起,是回答了一个知乎上的问题,“如何理解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句话”?

当时我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别人的几个回答。发现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解释透彻。我以前曾经说过,别人能理解的,我基本上不说,别人理解不了的,我一定要讲一讲。本着说清楚,说明白,说透彻的原则,我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回答。

我看了一下后面的几个回答。第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回答,是认为这句话“不是真孔子所言”。我想这个回答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之上,那就是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乐天“知命”,懂得命运的原理。所以这名答主认为这样的话不可能是孔子说的。我觉得这个推理很有道理,如果真的是这个意思,孔子确实不可能说这种话呀,那肯定不是“真孔子”说的话。可惜的是,这名答主对原话的理解错了,也就推理错了。这名答主的推断很对,但是对孔子的原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理解错了。

第二个回答引用了一个比较典型,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根据朱熹的《论语集注》引用程子的原话来解释这句话,程子说:“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这和上面那个认为孔子不可能说那句话的人的理解一样。可是堂堂朱熹和二程,居然也相信这样的解释。他们这样解释,必然有十分的自信。谁知几百年以后,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通读者都能看出其中的破绽来。可是朱熹和二程硬是看不出来,还要歪曲孔老夫子的原话。这究竟是尊孔呢?还是反孔。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不过呢,这种理解也是其来有自。西汉时期的鲁国人孔安国注解说:“命,谓穷达之分也。”南朝萧梁时期的皇侃所写的《论语义疏》是宋代以前最流行的《论语》注疏本。《皇疏》注解说:“命,谓穷通夭寿也。”

古代人既然没搞懂孔子的这句话,那现代人搞懂这句话了吗?

前几年出版的论语注释,我们暂且不管。本着学术研究,应该后后胜于前前的原则,我们单看出版时间最近的三个例子。

第一本书的注解,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逢彬著的《论语新注新译》2018年10月第一版,第356页翻译为“不懂命运不可能成为君子”。这个解释非常奇怪,难道在孔子的时代,谁要成为一个地方官去执政,先要懂得“命运”学或“命运”原理?

第二本书的注解,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谭湘清著《<论语>本义译解》2019年3月第一版,第405页翻译为“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这可怪了,难道孔子的意思是要做君子,就要成为天命学的大师?这显然是错解了孔子了。

第三本书的注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学者何新的《孔子的智慧 何新讲<论语>》2019年5月第一版,第248页注解为“命,天命”。这个解释还是很离谱。

这里说明一下,前两个单书名号是我改的,原书名为双书名号。单就对《论语》这一句的理解来看,以上几个人的注解,比起那位知乎网友“不是真孔子所言”的看法,相较而言,还是差了一个段位。

孔子这里说的“命”不是“命运”或“天命”的意思。因为孔子“罕言利与命”。孔子说的“不知命”的命,和后文的礼与言是并列关系。这个“不知命”的命的意思和《论语•宪问章》中“为命”的“命”是一个意思。

《论语•宪问章》原文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杨逢彬解释为“政令”,谭湘清解释为“外交辞令或盟会的文辞”,何新解释为“诏命”。这几种解释都有道理。要是用今天的词语来解释,我想用“政府文件”或“领导讲稿”二字来理解,是比较恰当的。“为命”就是起草政府文件或撰写领导讲话稿的意思。看来,“为命”和公文写作的意思是一样的。

那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说如果连一个文件都不会写,不会起草,连一个讲话稿都不会写,那你还有什么资格当领导呢?

那到了最后,把君子的意思再强调一下。孔子在这里说的君子,就是地方官员的意思。例如,孔子曾经评价自己的弟子冉求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这是说冉求可以被派出去当一个地方领导,完全合格。那要讲几句话,起草一个文件,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写到这里,其实应该停笔了。可是我还想再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对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的理解错,解释错。

说起这个原因,当然不是要调侃朱熹,二程以及何新等等这些人。这些人关注文化,整理文化,我其实是非常尊这些文化人的。

我想这个出现错误的原因 还是在于欠缺学术精神。我在前面已经写了文章,提倡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学术精神来推动我们的文化学习和文化研究。时至今日,许多的文化人,我概括成文人两个字,还是需要加强这种学术精神。

限于篇幅,不能多说。就简单举个例子提一下。我们还是看这个例子。为什么对“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句话要解释为命运学和天命学?就是学者们,文人们在讲解和著述的时候。混淆了“命”和“天命”两个概念。

孔老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没说“五十而知命” 说的是天命。但是在这里的一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说的是“命”,不是“天命”。

看来,要真正的为往圣继绝学,就要认真做学问,先把“往圣”的意思理解清楚,再来继承。否则的话,继承下来的可能是“假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