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影视 > 正文

​《五牛图》:中国美术史上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真迹

2024-12-10 17:53 来源:网络 点击:

《五牛图》:中国美术史上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真迹

自古至今,农业一直是国家的根本,而耕牛也被一直奉为农家之宝。许多画家也因此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下面要介绍的这幅千古名画《五牛图》,便是以耕牛为创作主题的唐代绘本真迹。

立意深远的传世孤本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长20.8 厘米,宽139.8 厘米,白纸本设色,现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绘画作品没有作者款印,但是在本幅及尾纸上,却有赵孟、项元汴、孙弘、金农、弘历等十四家的题记。画卷中,有五只不同形态的牛,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与习性。它们的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逼真。

这幅千古名画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画家韩滉,他的作品有《李德裕见客图》、《田家风俗图》等 36 件,收录于《宣和画谱》中。目前,其传世作品仅存《五牛图》纸本设色卷。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幸相韩休的儿子,在德宗时期曾任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并被晋封为晋国公。韩滉擅画农村风俗景物,笔下牛、等走的神态生动、尽其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他所绘之牛,有着高度的赞誉:“每次看到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间,便会觉得置身于图中,有种辞官归里的冲动。相传有一次,韩滉与许多画家朋友相聚一堂谈论绘画之事。这时一位友人问道:“近来大家在谈论关于驴、马、牛等动的作,然它们都是比较寻常的走兽,但绘画起来却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神态上的把握,稍有偏差便会惹人非议。不知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见解?”

韩滉听后,稍加思索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像牛马这些人们较为熟悉的家裔,平日里比较常见,画家如果稍有不慎,或者是出现一时的笔误,很容易被别人发现,所以一般的画家,大多不会涉及此类的题材。说到这里,他略作停顿,继续道,“不过,我倒是觉得从古至今,农事直是天下的根本,而耕牛则更是被作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去观察它、品味它,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友人听后非常佩服韩滉的独到见解。

正是秉承着如此谨慎负责的绘画态度,韩滉笔下的牛极富特色,不但造型生动,而且形貌逼真。一天,韩滉带着随从来到郊外田间小道上。他看到附近有几头耕牛正在低头食草,牛的旁边有两三个牧童在嬉戏玩耍。其中,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显得非常逍遥自在。远处的田间有一头耕牛正翘首而奔,另外几头耕牛则在纵趾鸣叫。它们有的俯首寻草,有的回头舐舌,神态不一,极具特色。在这开阔的田野上,几位农夫正在田间用耕牛翻着土地。

一时间,这震撼的场景不由使韩滉看得出他连忙命随从取来画夹,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的图景在经过一个月的反复修改后,他终于绘出五头状貌各异的耕牛。一头牛正在回顾舐舌,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一头牛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离去的伙伴;一头首向前奔驰,好似正在撤野的猛;一头牛则低下脑袋,慢慢地品味着田间的嫩草;还有一头牛正缓步殴行,似乎想走向田头,又仿佛是耕地归来,令人回味无穷。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且带有些许的凝重,显示出农村特有的古朴风俗。由于对这幅画的创作感到非常的满意,韩滉为此画取名为《五牛图》。

《五牛图》的整幅画面完全是以耕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它们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对耕牛的造型描绘有着十足把握的话,韩滉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另外,勾勒耕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所画的筋骨转折却十分到位。如耕牛口鼻处的绒毛,便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表现;而那些目光炯炯的眼神则更好地体现了耕牛们温顺且倔强的性格。在倡导鼓励农耕的时代,韩滉以牛人画,显然有着非常的含义。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五牛图》自问世之日起,就成为历代皇室与收藏大家竞相争藏的宝物,受到了世人的喜爱追捧。

相传,《五牛图》第一次进入皇官是在北宋时期,收藏它的正是宋徽宗赵信。据传,宋徽宗曾在《五牛图》上写过题跋。但可惜的是,如今的画作上,已没有了这些题字。对此大家众说纷纭,有人猜测因为《五牛图》在流传时,画面破损比较严重,所以在装裱的时候,不得已被裁掉了。也有人认为,由于宋徽宗的“瘦金体”太过出名,所以被他人裁去卖掉了。由于缺少可靠的证据,所以对于这种推测也很难进一步考证。

公元1126 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很快便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梁。根据相关记载,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在南逃的过程中,仍不忘带走《五牛图》。此后,它便一直被珍藏在南宋的皇宫中。画卷上的“睿思东阁”“绍兴”等南宋官廷印记,可以证明它后来的南渡身世。随着南宋的灭亡,这幅千古名画流落到了民间,先后被元代的赵孟颗、孔克表,明代的项元汴等人收藏。这些人也都纷纷在画作上题跋或者加盖自己的收藏印章。这也为《五牛图》的流传经历,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依据。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清朝。由于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古玩字画,他便下旨广招天下珍宝,而这幅千古名画《五牛图》自然位列其中。就这样它再一次进人了皇宫大内,被清廷内务府所秘藏,成为乾隆皇帝心爱的书画作品之一,乾隆还在上面留下数则题跋与铃章。清朝末年,《五牛图》被转藏于中南海瀛台。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大肆地掠夺中国的奇珍异宝。这幅千年名画《五牛图》也因此被这些列强劫出国外,从此再无音讯。

20世纪50年代,香港企业家吴孙的府邸中,主人正向在座来宾展示着他心爱的藏品。当画卷缓缓打开后,在场的众人都被惊呆了,原来这幅画卷正是在战乱中遗失的稀世国宝一-《五牛图》。

原来,当初这幅名画被掠走后,几经辗转,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最终被吴蕾孙买下。但由于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蕾孙自知已无法再完好地保存这幅名画。为了能够给《五牛图》找到一个好的栖身之所,他决定忍痛割爱,出售这幅千古名画。当《五牛图》即将被拍卖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担心这幅画作是否会被外国收藏家购得,从而再次流失海外。

危急时刻,周恩来总理收到一封香港爱国人士的来信。书信中,对方告诉周总理,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这幅千古名画的持有者要价十万元港币。由于自己无力购买,为了使国宝不再流落海外,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够尽快出资收回国宝。

得知此事的周总理立即向文化部下达指示:派专家鉴定画作的真伪并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名画。周总理还指示派出可靠人员进行专门护送,以确保这件文物的安全。文化部接到总理的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奔赴香港,经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后,经过多次的交涉,最终以六万港元成交。就这样,经历了多年颠沛流离的千古名画《五牛图》,终于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巧匠妙手再现国宝本色

虽然《五牛图》终于重回北京故官,但由于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画面上早已满是尘垢,星现出大大小小数百个蛙孔。面对如此残破的画卷,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件来之不易的国宝,必须马上进行修复。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被送到北京故官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此次的修复工作。从13 岁起,孙承枝便拜师学艺,他身怀绝技,尤其擅长修复古旧书画。在接受修复任务以后,他立即对《五牛图》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制订了一套完善的修复方案。孙师傅选用故宫旧藏中一种年代久远,质地、颜色皆与原画相仿的纸张,运用其精湛的技术,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补、做局条托心等步骤以后,将画面上大大小小数百个蛀孔一一修补好,并且补全了画心破损处的颜色。再经历了镶接、覆楷、研光等工序后,孙师傅又以宣和式撞边将画卷装裱成卷。前后共用去了几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五牛图》的修复工作。

孙承枝

当相关专家前来对《五牛图》进行验收时,他们对这次的修复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专家们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处,不露丝毫的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相对的统一性。同时,整件画作的裱工精良,裱件平整且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至此,装裱修复完成的《五牛图》得以旧貌换新颜,这幅千年古画又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修复《五牛图》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是拯救了一件稀世国宝,还对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技术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为,《五牛图》是现今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纸质绘本作品。而这张画纸能够历经千年风尘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在上海市博物馆所举办的“晋、唐元国宝书画展”上,展出了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市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72件国宝书画真迹。其中包括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唐顾阁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以及这幅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这也是《五生图》自20世纪50年代重归故官以来第一次走出宫门,与众多观众见面,重展它昔日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