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日本观察:充满矛盾的社会

2024-04-29 20:28 来源:网络 点击:

日本观察:充满矛盾的社会

我看日本这些数据,会有很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数据相当糟糕;另一方面,至少有数据,而且数据非常翔实,也有报道,有媒体曝光,有正常的公共讨论。这也是情况变好的必要条件,虽然远不是充分条件

作者|李一诺

从美国来日本已经整整一年了。春天鸭川边的樱花,夏天热海的花火,秋天上高地的红叶,冬天北海道的积雪。到现在樱花又要开了,不知不觉中经历了完整的四季。

想过写点什么,但初来乍到,怕写出来处处显得没见过世面似的。熟悉了,却失去了提笔写的兴趣。

一年时间对我来说挺久,但认识人多了,知道在这里住了二三十年的,在不同领域扎根很深的人大有人在,你观察到的和他们比,可能都是肤浅的常识,一年,又算什么呢?

对一个地方的感观,什么时候写合适呢?待的时间短了写不好,长了不好写,真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内耗。如果需要一个由头," 一年 " 也许可以算一个,不长不短,不深不浅。

这一年,因为访问学者的工作,有机会去了日本从南到北 8 个不同的都道府县,20 多个不同的学校,从公立到私立,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文部省(教育部)" 主流学校 " 到创新学校、" 边缘 " 的残障儿童支持学校。

因为我自己 " 伪学者 " 的身份,和日本优秀的思想者有深度交流的机会。再者,我一个人在东京带三个孩子生活,从区役所(政府)到医院、诊所、警察局、派出所、银行、邮局、快递站,衣食住行每个环节的生活都体验到了。

而且,我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各 20 年,在不同领域做过事,现在又是游走在日本的 " 老外 ",保持了一个局外人观察这个社会的 " 特权 "。这些加起来,也许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视角。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我对日本的感受," 矛盾 " 也许是最恰当的。

无微不至与目中无人

前几天,一个美国朋友带着 6 岁的孩子来日本玩,暂住在一个朋友的公寓里。

他们第一次来日本,所以我在线指导:日式的浴室怎么用;门口一堆按钮的用途;洗衣机为什么有一个按钮写着 " 洗澡水 ";厨房炉子上烤鱼炉是个啥,刀藏在哪里。

当然还有垃圾要分成 6 类,怎么分,怎么倒。在一个不大的两居室里,整齐有序地收纳着各种用品都隐藏在哪儿了?

日本东京,7-11 和全家两家便利店紧邻。

小娃有点咳嗽,于是告诉她下楼走路 3 分钟内有药妆店;5 分钟内有便利店,两家 7-11,一家罗森;8 分钟内有两家百元店(我的最爱!)、各种小餐馆。当然还有地铁公交,可以去到我推荐的各个地方。

朋友在视频那边大呼,哇,这么方便!

2023 年 3 月,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带着孩子们来到日本。一趟飞机,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世界,和在美国西岸的农村生活相比,简直就是两个极端。

一个开阔静谧,一个接踵摩肩。无处不在的高楼大厦,成群的上班族,凌晨 5 点还在营业的居酒屋。与美国邻居开超级费油的大皮卡相比,东京的车都像被瘦身了的玩具车。

这些场景与我曾经熟悉的工作生活猝不及防撞了个满怀,似乎无缝链接上了被疫情隔断了的生活。当然,只是似乎。

孩子们没有我这样久远的记忆和对比。带他们坐夜间的百合海鸥线,电车在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中穿行,海,楼,船,灯,迅速地交错着出现和后退,让人眼花缭乱,像是开进了一部科幻电影。

而脚下,都是精美的小店铺,处处干净整洁,人人彬彬有礼。有时候我走过这些地方,觉得走过了一整街的蜡像馆,从人到商品到食物,都觉得不真实。

特别是食物,我一直疑惑,日本食物这么精美,但为什么看上去这么不真实。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 因为日餐不 " 飘香 ",色香味——眼见有色,入口有味,但少有弥漫的香气。

回想一年以前,初来乍到,看什么都新鲜。从厨房里可以自己站立的案板、便利店里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到超市里一人份的蔬菜、百元店里清理各种角落缝隙的小工具……当然,还有处处都安装的温暖的加热冲洗马桶坐垫!

那时候我也常常 " 哇!",但当地的朋友总是一脸茫然——全世界不都是这样吗?不应该就是这样吗?只一年的工夫,足以让我对一切都习以为常了,面对朋友的哇哇叫,我成了平静的那一个。

儿童友好与教育畸形

可以说,日本是对儿童友好社会的榜样。如果你一早出门,会看到人行道上、地铁站里、公交车上,很多六七岁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我每次看都感到震惊,到今天还是。

日本街头总能见到孩子自行背着书包走路上下学。

大家可能也都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看过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视,从各种生活能力到户外运动,而且这种教育由来已久。

我去离东京新干线车程 6 个小时的山口县萩市,在那里的明伦小学校旧址,看到 80 年前的学校运动会。男孩女孩都光着脚在土操场上奔跑跳跃,参加各种比赛。

对肢体受限的儿童,教育配置更是令人敬佩。家庭基本可以免费让孩子得到很好的照护和教育。

我在东京访问一个给残障人士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机构,校舍是以前的小学校改造的。有著名餐厅为其提供配方,残障人士做饼干售卖,既能创造收入,又宣传了理念。

我认识的一位在读设计方面的博士,研究的内容是重病儿童患者的特殊衣服,孩子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身体部位插管,如何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让衣服好看、孩子爱穿。

有这样的专业和行业存在,就让人可以管中窥豹,知道这背后的社会支持体系之完善。

这样的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给到很大的财政资源,另外需要社会形成对弱势群体的包容、支持的共识。有了这两个前提,还要有足够多的专业机构和公益组织。

作为曾经的母乳妈妈,我看到日本随处可见的母婴室也倍感温暖。在商场、火车站、博物馆,我见到全世界设备最齐全的母婴室、哺乳室,里面有给吸奶器消毒的机器,有热水,有舒适的沙发。公共卫生间都有放小宝宝的安全座椅,方便带小孩子的妈妈如厕。

日本的森林学校,自然教育也是世界一流。一土和日本的自然学校也有常年合作,从他们的机构和老师身上都学到太多。

但是,如果你是 " 正常 " 的孩子,日本的教育又存在非常畸形的一面。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 " 内卷 ",以至于专门有一个词叫 " 教育虐待 "。

" 教育虐待 " 一词,是 2011 年由日本儿童防虐待学会提出的概念,指借由教育之名,给孩子施压造成伤害;让孩子超过最大容忍限度地学习;无视孩子的意愿,在成绩和未来出路上过分干涉等。

社会还对 " 教育虐待 " 和 " 教育热心 " 的区别进行了广泛讨论,使成人清晰地了解两者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