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生活 > 正文

​国情小百科——中华慈善日 让世界听见爱的声音!

2024-07-20 06:30 来源:网络 点击:

国情小百科——中华慈善日 让世界听见爱的声音!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该法将每年9月5日定为“中华慈善日”。以此来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增强公众慈善意识,充分凝聚社会力量,广泛整合慈善资源。

共和国成立后,国力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社会慈善力量一度式微。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全国性的社团只有40余个,20世纪60年代也不足100个,地方性社团只有6000个左右。这些社团类别简单,主要是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9类群众组织,社会组织规模小、数量少、作用弱。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民间社会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际慈善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到1981年我国成立首家慈善公益组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从1994年《人民日报——为慈善正名》,到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慈善事业”第一次被写入党的文件;从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全社会空前的慈善热忱,到2017年我国社会捐赠近1500亿元;从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催生第一批非公募基金会,到2016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慈善法正式颁布实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如今,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规模、社会参与程度、慈善组织建设和法治建设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基本面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依然相对稳定,社会组织总量和慈善捐赠总量持续增长,志愿服务、慈善资产管理和行业建设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已超过7500个。2019年全国有4.1万个社会组织开展了6.2万个扶贫项目,投入资金超过600亿元。仅在2019年9月召开的第七届中国慈展会上,就对接扶贫资金近75亿元。

70年沧桑巨变,随着经济腾飞与社会进步,中国的慈善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全民参与公益慈善的新风尚。今年是《慈善法》实施四周年,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化、专业化和行业化程度仍然在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