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生活 > 正文

​一起了解“链霉菌”相关知识

2024-11-18 17:30 来源:网络 点击:

一起了解“链霉菌”相关知识

一、概述

链霉菌自1916年由Waksman和Henrici从土壤中发现后,于1943年提出建立链霉菌科。随着分子生物学工具的发展,Stackebrandt等在1997年通过16S rRNA相似性及DNA-DNA杂交的结果构建了链霉菌的系统发育树,这标志着链霉菌分子分类时期的开始,并建议将链霉菌科提升为放线菌纲中的一个亚目,命名为链霉菌亚目。2012年发布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中Kämpfer等将链霉菌亚目正式划分为链霉菌目。

链霉菌具有特征性的形态特点,其为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可产生各种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有发育良好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横隔稀疏,分化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成熟后发育为孢子丝,孢子丝可呈直立、螺旋状、轮生等多种形态,可裂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播撒。

1940–1970年之间的近30年被称为“抗生素发现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从土壤链霉菌中发现了大量沿用至今的抗生素,如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土霉素等。有趣的是,大约三分之二的天然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其中约75%的抗生素由链霉菌属产生,链霉菌为人类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链霉菌目前主要运用于抗生素、抗肿瘤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生产研究中,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放线菌之一,是研究人员长期关注的重要功能类群。

链霉菌形态结构的模式

二、灰色链霉菌的培养特点

链霉菌属的主要代表是能产生链霉素的灰色链霉菌,其在标本中呈现革兰氏阳性的细长,不规则分枝的丝状体。

链霉菌在标本中的形态

灰色链霉菌生长缓慢,在血平板37℃可缓慢生长。培养初期菌落干燥不透明,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菌落陷入琼脂内,不易挑起,形成“噬琼脂”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菌落变大,中心凸起,逐渐形成菊花状或放射状,并产生色素和溶血环,有剧烈的土腥味。

灰色链霉菌菌落不易散开,革兰染色可见革兰阳性杆菌,有细长的不规则分枝状菌丝。该菌抗酸染色和弱抗酸染色结果为阴性。

灰色链霉菌培养特性

注:A:血平板,37℃,3d,菌落呈黄色、菊花状、放射状,轻微“噬琼脂”;B:血平板,37℃,5d,菌落产生色素C:血平板,37℃,7d,菌落开始出现透明溶血;D:血平板,37℃,7d,可见明显透明溶血环;E:血平板,37℃,5天,菌落为黄色;F:菌落革兰染色(100×);G:弱抗酸染色(100×);H:抗酸染色(100×)。

灰藻生物

专注于微生物细胞分子生物资源的开发和交流

兼有ATCC原装菌株

ScienCell原代细胞代理等技术服务

致力于为任何有需要的客户

提供专业、稳定、优质的生物资源

争做“生命科学研究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