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关于张学良的一生简述

2023-10-25 03:23 来源:网络 点击:

关于张学良的一生简述

关于张学良的一生简述

2001年10月14日,“少帅”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享年101岁。不论是**还是大陆,各界都展示出了极大的关注力。在他的葬礼上,大量媒体记者都到了现场。

可这样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的葬礼却只在一个小饭店中举行。在这场追思会上,一个角落的老人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张学良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他时,这位老人没说什么,只是强调了“一百多人”和“四桌”这两个数字。

这两个数字背后又有着怎么样的隐情呢?这两个数字为何又被人称为张学良**生活的写照?一代少帅张学良为什么会沦落至此呢?

张学良出生在1901年6月4日,是辽宁省海城县人,其刚刚出生,就注定着其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只因为他的父亲的名字叫做张作霖。

虽然此时张作霖还远没有后来那番有权势,但是却也有着一定**地位。张作霖十分重视张学良的教育问题,在六七岁的时候,张作霖就为他找了启蒙老师开始学习。

清朝灭亡之后,张作霖带着他来到了奉天,此时的张学良还不足十五岁。此时张作霖在家中设专馆,聘请了海城老儒杨锦镇以及沈阳高等师范学校的国文教授白永贞为张学良教书。

除了学习本国文化外,张作霖也深知在近代发展历程中,世界视野的重要性,还为他请来了英语、德语、法语等教师。

多种思想在年轻的张学良脑海中碰撞,再加上位于东北的他,对于日俄等列强的侵略认知更为深刻,反帝爱国思想在张学良的脑海中开始了萌芽。

由于特殊的身世,年仅十四岁的张学良就开始进入**,开始崭露头角。由于其是张作霖的儿子,所以他在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运动中起到了较为突出的作用。

一年后,年仅十五岁的张学良就走上街头,亲自参加赈济河北水灾的义卖。在当时的活动人群中,衣着华丽的东北王之子张学良的身影显得格外突出。

由于张作霖是东北的一大军阀,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所以在接受完基础的教育之后,张学良被父亲送进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作为**期炮兵科学员开始了军事教育,算是拉开了他的军事生涯的序幕。从此逐渐走上了军阀的道路。

1919年,年轻的张学良就成为了一名团长,仅仅一年后他就被授予了陆军少将军衔,成为了一名旅长。又过了不到五年,张学良又成为了陆军中将,担任了方面军军团长。

由于其接受的教育以及张作霖的身份加持,张学良的晋升之路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后,其又成为了陆军上将,还在海军与空军中有着重要地位。

当然张学良的地位也不仅仅是靠着军校教育与家庭背景的,其作战经验也极为丰富,曾经参加1920年的直皖战争以及几年后的两次直奉战争,在战争中,张学良也积攒了不少的威望。

但是他与自己父亲的观点不同,作为奉系军阀高级军官的张学良在不断内战中,亲眼见证了生灵涂炭,开始萌生了反对军阀割据、军阀混战、力主和平统一的思想,这也为后来张学良的一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1年,张学良从日本考察归来后,发现了留日留学生不同于留英留美学生,在留学之后,日益反感日本这个**,而张学良也亲身体验到了日本人对于中国大陆的觊觎以及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恶意。

在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矛头直指以张作霖为首的三大北洋军阀。在其他军阀表示出要与革命对抗到底的时候,张学良却主动示好,展露出第二次进行国奉合作的可能性。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结束后,***为首的新军阀又开始在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上开始厮杀,而张学良的奉系大军不仅兵强马壮,手中地盘也大,还有着一定的工业基础。

所以为了制止这种新式军阀战争,张学良深知自己身上的重担,于是准备从奉系做起,结束这种军阀混战现状。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学良在奉系内部开始了清洗,树立起自己的权威,确定并巩固了张学良在东北军中的地位。

完成了东北军内部整顿之后,张学良开始自己反对**分裂的行动,首先便是东北易帜。由于东北军的强大实力,张学良此举直接制止了即将发生的四大军阀混战,促进了国民****政权的统一。

在东北军的参与下,混乱的中原大战终于被张学良调停。张学良也因此沉稳接任了中华**的陆海空副司令的职务。

虽然张学良在促进**统一与和平的道路上,张学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暂时和平,也让觊觎中国大陆许久的日本更加厌恶东北军。于是日本人开始加速谋划对中国的入侵。

不久后,日本人利用张学良身患重伤寒住院以及石有三叛乱的时机,趁着东北防务相对空虚,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虽然此时的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兵强马壮,不管是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不落日本关东军的下风。可是张学良此时却错误奉行***的不抵抗政策,听信**对于“依赖国联”的错误方针。

对日本人的侵略听之任之,导致了东三省沦陷。这也就成为了这个曾经为了**和平与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的将领一辈子洗不清的污点。

东三省沦陷之后,国联不仅能够实现调停,***也丝毫没有对抗外侮的意愿,甚至多次表示攘外必先安内。

一边是日本鬼子的侵略,一边***却花大力气去围剿工农**,加速**的内耗。在1935年,在国外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的张学良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于中国***的态度。

在当年4月,***命令鄂豫皖地区的所有东北军与河北驻扎的东北军进入陕西,配合***的部队围剿陕甘地区立足未稳的**,张学良也就成为了西北“剿总”的副总司令。

在此时内忧外患之际,张学良终于奋起反抗,与杨虎城一道,趁着***在西安之际,发动了**中外的西安事变。

通过**方式,逼着***放弃进攻**,选择第二次国共合作,走上抗日道路。这一举改变了中国当时的状况,虽然和平极为微妙,但是却也为即将到来的日本全面侵华做出了一定准备。

虽然在事变中,张学良没有动***一根汗毛,但是***仍然对杨虎城与张学良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在迫害杨虎城将军的同时,***也没有放过张学良。

但是张学良的特殊身份,以及在东北军以及东北系将领之间有着极高的威望,***也不敢对其直接下杀手。而是采取了更为卑鄙的软禁策略。

在1936年12月31日,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南京军**判处张学良十年****,虽然后面改成了严加管束,但是这也不能改变张学良从民族功臣变成了“罪犯”。

虽然这一纸判决只有十年,但是实际上,***以及其狗腿子们对张学良的软禁长达五十四年。

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一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多次向***表示愿意带着部队奔赴抗日战场,为父报仇、为国效力、为东三省的**报仇、洗刷当年在东三省的屈辱。

可是***又怎么愿意把这个当年敢逼着自己抗日的爱国将领重新送到战场,于是每一次请求都被拒绝。这也造成了张学良一生里**的遗憾。

在软禁期间,***曾经给过张学良机会。***提出三个条件,只要张学良答应这三个条件,就能获得自由。

其一,张学良需要公开表示西安事变是受到了***的蛊惑;;其二,张学良要交还当年***在九一八事变时发出的不抵抗命令电报,将九一八的责任揽到自己;其三,张学良获得自由后,便不准再回到**。

这三个条件一个个都是陷阱,一旦张学良答应,他虽然获得了自由,但是他也势必会被彻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解放战争期间,***反动派节节败退,在失败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还不忘将软禁中的张学良秘密带到**,继续监禁起来。

前文,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那两个数字,就是源于张学良的**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个坐在角落痛苦的老人,其实是张学良的管家。根据他所说,在张学良刚到**的时候,***安排了一百多个人对张学良进行严加监视。

这些人将张学良团团围住,甚至不准他踏出房间半步。就算是*****后多年的1988年,年仅九十岁的张学良依然被严加看管,每天看守他的人,吃饭足足能坐满四桌。

对于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依旧没有放过他,***也依旧没有放过他。虽然最终张学良没能再如愿回到东北,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都不在**的疆域之内。

但或许对于被软禁了五十多年的张学良来说,在**前能够摆脱掉***反动派的控制,也算是一种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