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浅谈楚汉之争的典故

2023-12-01 10:47 来源:网络 点击:

浅谈楚汉之争的典故

#聊聊战争史#

说到中国古代的战争史,故事的开端一定是这样的。

在上古时代的原始部落里,有三位超级牛叉的人物神一般的存在,即炎帝、黄帝、蚩尤,"涿鹿之战"后,蚩尤兵败被杀,炎黄二帝,建都涿鹿,平定中原,吞并"诸华“、“诸夏”部落,并在泰山之巅举行封禅仪式,至此后,同为炎黄子孙,同为华夏儿女,都在为民族存亡而战,都在为民族发展而战,或狼烟四起,或金戈铁马,或驰骋沙场,或血亲复仇,或掠夺,或分裂,或统一。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无不例外都是政治纷争的延续,历朝历代都难逃劫难,如:周亡于诸侯,秦亡于苛政,汉亡于外戚,新亡于改革,晋亡于内乱,隋亡于昏君,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元亡于经济,明亡于党政,清亡于割地赔款,战争似乎就藏匿在某个角落,或偶然或必然,一触即发。

言归正传,开始我们的主题——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的引言: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译文:"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楚汉之争的知识点:

可叹横扫六国吞天下的秦始皇,随着败家儿子秦二世的持身不谨,亡国失势之后,大秦朝的万世基业轰然倒塌,顿时,天下英雄的权力之争开始蠢蠢欲动。

时间追潮到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

秦朝灭亡后,天下谁主沉浮?同为昔日王者,同为受命兄弟,一为西楚霸王项羽,一为汉王刘邦,一场血腥的,暴力的,刀光剑影的,惨绝人寰的双雄争霸,随即拉开帷幕,欲知详情如何,尚请各位看官留步,容我娓娓道来。

楚汉之争的主战场:

古代豫州荥阳、成皋一带,它北临黄河,西依邝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清晰可见的一条宽800米、深200米的鸿沟,割鸿沟以东者为楚,以西者为汉,即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

楚汉之争的主要人物:项羽、刘邦。

项王项羽:

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享年30岁,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

秦亡楚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巨鹿之战项王项羽破章邯,俘王离,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正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想而知当时的楚国是何等强大,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

西楚霸王何以得名:三个感叹号概括。

盖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且山东各国,无敢敌邯,独羽以破釜沉舟之决心,与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战皆胜,虏王离,杀苏角,焚涉间,卒使能征善战之章邯,一蹶不振,何其勇也!

然使秦无赵高之奸佞,二世之昏愚,则邯犹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为守,亦未可知!

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赵高以乱其中,复生项羽以挠其外,章邯一去而秦无人,安得不亡!

↑西楚霸王项羽。

汉王刘邦:

《史记》载"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

《汉书》载“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即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生。”

关于刘邦的出生年月至今成迷,卒于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享年六十二或五十三,晋国大夫士会后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

汉王何以得名:五个句号概括。

初仕秦国,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吴广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

投奔楚国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

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秦国灭亡。

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

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共41县。

↑汉王刘邦。

楚汉之争的第N个版本:

典故:先入定关中者王。

北路楚军以宋义为主将,西路军以刘邦为主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王。

汉元年十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在轵道(今陕西西安城区)旁,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秦朝至此灭亡,共立国15年零47天,按照怀王之约,率先入关的刘邦应以秦王身份统治整个故秦之地,即刘邦成为名副其实的“王”。

典故:分封诸侯埋祸根。

项羽压根就没听过这样一句话"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后入关中的项羽,僭越称王,霸权分封并轻信馋言,设鸿门宴欲除刘邦,好在刘邦考量项羽40万军队驻扎新丰鸿门待命,主动示弱,被项羽封汉王后,顺势退出关中。

一场鸿门盛宴,锁定了楚汉之争的两位头号人物,也决定了最终谁才是真正的王者,项羽自矜功伐、妇人之仁的性格注定是悲剧人物的代言者,刘邦机谨睿智、老练沉稳的性格在乱世中更容易成功。

项羽擅自分封,表面是论功行赏,实际是对原诸侯势力进行重组,将疆域最大的楚国、魏国分给自己;刘邦被封为汉王,被迫出关,领地巴、蜀、汉中共41县,国都为南郑;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地关中,以扼制刘邦;怀王被迁徒至荒芜之地。

项羽分封的霸权行为,有僭越怀王之实,有先声夺人之名,有失道义且树敌众多,加之楚国地势先天之弊,为西楚局势埋下祸根。

↑各诸候形势图。

典故:貌似深情回眸的复仇。

汉元年2月(公元前206年),各诸侯重组后,各守护着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同年4月,刘邦强忍着鳄鱼的眼泪,几近哽噎的接受封号,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以麻痹项羽,与此同时,刘邦开始自我疗伤,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并招贤纳士,韬光养晦以谋求天下。

同年6月,齐国贵族后裔田荣生变,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

同年8月,田荣联手难兄难弟彭越,轻取楚军萧公角军,意在攻破项羽的彭城。

同年9月,刘邦掠取关中时,命令薛欧、王吸出武关,与王陵联合,迎接刘太公和吕后于沛。

同年10月,刘邦拜韩王信为韩国太尉,令其循韩地。

同年11月,刘邦乘机率军东出,拜韩信为治粟都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重返关中,很快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并遣将攻取陇西、北地、上郡并派人遣书项羽,称“汉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

这是啥节奏?日落西山后的东山再起,退而求其次的绝地反撃。

典故:撕下遮羞布公开叫嚣。

汉二年3月(公元前205年),刘邦摆出一副项羽看不懂的表情,走出一个六亲不认的步伐,率军从临晋渡河,魏王豹将兵从,攻下河内,俘虏殷王司马卬,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到洛阳,降河南王申阳,并借项羽诛杀义帝之名声讨项羽,为自己的政治声誉造势,至此后,为期4年的楚汉之争拉开序幕,当然,这里边的涉及到人物还有很多,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在百度上查查。

同年5月,坐拥诸侯联军56万的刘邦,再也按捺不住内心冲动的魔鬼,一举攻占西楚都城彭城,走出公开叫嚣项羽的第一步。

然而,彭城(今徐州)乃是项羽的大本营,常言道"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再加之刘邦占据彭城立足未稳,兵困马乏,戒备松懈,项羽率军绕至彭城西,于清晨发动突然袭击,并大败汉军,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成皋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零五个月。

典故: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项羽和刘邦在荥阳、成皋的对峙,既是两人智慧和霸气的较量,也是两人城府和野心的比拼,更是刘邦韬晦和隐忍的爆发,而此时的项羽却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顾此失彼。

汉四年8月(公元前203年),楚军粮尽,汉军无援兵,于是双方休兵罢战,订城下之盟"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楚河汉界"成为两人最后的矜持。

汉四年9月(公元前203年),项羽遵约东撤,此时的项羽早已无心恋战,带着残兵败将开始东逃西窜。

此时的刘邦却觅得天机,正所谓"上天赐予的东西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要遭受祸殃",就这样,刘邦很无情的折断了项羽伸来的橄榄枝,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紧追其后。

典故:悲情王者的宿命。

悲情王者的最后谢幕,群山万壑中的哀嚎遍野,穷途末路上的千古绝唱,千年后咨嗟叹息的掩卷长思。

战争就是这样无情,更况王者间的生死决择,项羽的柔情,刘邦永远不懂,他的使命就是要夺取天下,假如历史可以重新来过,刘邦依然会选择赶尽杀绝。

血染城父(今亳州市谯城)后,汉军乘胜追击,10万楚军被围垓下(今安徽灵璧),楚军兵少粮尽,屡战不胜,夜闻四面楚歌,军心瓦解。

《霸王别姬》是楚汉之争中最悲情的部分,一片呜咽之声直触项羽痛点,将士们的垂泪涕泣,虞姬的浅吟低泣,饶你是王者,此时也是仰天悲歌,泣不成声,是怨恨、是感嘅、是悲怆、是凄凉,叱咤风云的王者终究被情绪压垮,宿命的天平也开始倾斜。

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道出了王者的无奈、无助、无力的心声,肝肠寸断后的决绝,曲终人散后的空寂。

虞姬走了,带走了王者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带走了"说好一辈子,差一分一秒都不行”的美丽誓言,正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人之常情,王者也不例外。

此处点评《霸王别姬》的经典画面"美人殒命添苦涩,英雄末路显悲凉,隐喻人生多变幻,虞姬情别楚霸王。”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楚军,从此楚军军心涣散,一蹶不振,同时,刘邦再也没有给项羽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项羽见大势已去,便连夜率领八百精兵向南突围,楚军渡过淮河后,只剩兵力百余骑。

逃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迷道,是冥冥中的天意,正所谓劫数难逃,田父的错指方向让楚军身陷沼泽,再次进入汉军视野。

项王过往的“所经过的地方,无一不是被残杀灭杀,天下百姓有很大的怨恨,归附于他的百姓不是真心归附,只是慑于他的淫威”不得人心的劣行,得到了百姓田父的报应,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逃至东城(今安徽定远县境内),仅剩28骑,项羽自度难以脱身,一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他对生命最后的咆哮和挣扎,也是他对命运最后的声嘶力竭和不甘,更是他对尊严最后的任性和谦卑。

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滔滔江水阻绝了去路,乌江亭长力劝项羽过江,以图东山再起,却遭到项羽拒绝。

项羽豪横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说到底这是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妇人之仁的性格缺陷所致,更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宿命。

作为王者,楚国的霸王,他没有选择苟活而选择刎颈自尽,他用最后的自省换回了尊严,他用自刎的方式谢罪于江东父老。

至此,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而告终。

↑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的后世启示:

没有争端,哪来杀戮?

没有霸权,哪来战争?

项羽:非张楚不能灭秦。

刘邦:非承秦不能立汉。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心无天下兮不容于世。

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最后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