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苏雪林:叛逆女青年靠辱骂文坛前辈迅速走红,晚年活出怎样人生

2024-06-22 10:37 来源:网络 点击:

苏雪林:叛逆女青年靠辱骂文坛前辈迅速走红,晚年活出怎样人生

苏雪林,原名苏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民国时期著名作家。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一生笔耕不辍,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但是在鲁迅生前极为崇拜为何在鲁迅逝世后又进行了大幅度诋毁?这其中到底隐藏怎样玄机。

苏雪林:叛逆女青年靠辱骂文坛前辈迅速走红,晚年活出怎样人生

苏雪林

1897年出生在浙江瑞安县县丞衙门里。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49年去了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小时候的苏雪林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子,不像大多数的女孩那样文文静静乖乖巧巧的,她从小更像一个男孩子,喜欢外面的世界,喜欢自由自在的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苏雪林从小就喜欢读书,热爱学习,小的时候,她跟着哥哥弟弟们去私塾学习,聪明好学的她很快就认识了很多字,可以去读书让她无比快乐,可这样快乐的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她是一个女孩,传统又守旧的祖母认为她不能在和男孩子在一起读书了,不许她在去私塾读书,这件事让苏雪林很难过,很生气,可小小的她也没有别的办法,祖母是个专制又守旧的人,非常的重男轻女,一直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腐朽的思想,觉得女人只要在家相夫教子就好了,什么学习文化呀,诗词歌赋呀!根本什么用都没有。可苏雪林并不这样想,她喜欢读书,喜欢学习,因为读书学习让她感到很快乐,不让她去上学她就自己在家找书读,她开始四处找书,只要她能找到的书都很认真的读,她看的书很杂,什么都有,有名著,有古诗词,虽然她读的书很杂,可这也为她她以后创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她越来越喜欢读书,她觉得可以读书学习的地方就是天堂。

苏雪林:叛逆女青年靠辱骂文坛前辈迅速走红,晚年活出怎样人生

这样又过了几年长大了的苏雪林已经不满足仅仅学四书五经和古文诗词了,向往自由的她,她想出去读书,去外面上学,她把想出去上学的想法告诉了父亲,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被父亲严厉的训斥了一顿,坚决不同意她出去上学,这时候的苏雪林心里只想去外地上学,不吃不喝,她整天哭闹,哀求,甚至说在不让她去上学,她就死给他们看,家里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也真怕她会做出什么傻事,答应了她出去上学,不久她就进入了女子师范学校学习。

入学后的苏雪林很快就融入了学校的生活,她对于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如饥似渴的学习文化知识,很开就在展现出她的写作才华,成为了师范女校的才女。苏雪林于学习是非常有天赋的,可以说是人生赢家,对于如何经营婚姻和家庭她却很不擅长,导致她的婚姻生活输的一败涂地。

苏雪林:叛逆女青年靠辱骂文坛前辈迅速走红,晚年活出怎样人生

苏雪林资料

聪明好学的苏雪林毕业后,因为她成绩优秀,就留在学校任教。在当时的社会能当一名女老师已经是很出色了,可苏雪林对自己的成绩并不满意,还想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她想去北平上学,这种想法遭到了家里强烈的反对,特别是她祖母,苏雪林的祖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妇女,专制,迂腐,信奉女子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已经18岁的苏雪林在家里人眼里,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就应该乖乖回家等着嫁人,还想去上学,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性格叛逆又倔强的苏雪林也不可能乖乖的回家等着嫁人,双方互补让步,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强烈,家里唯一支持她的只有母亲,可母亲的性格温顺贤惠,不敢也不会违背婆婆和丈夫的意见,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支持苏雪林,即使母亲只能在精神上支持她,也让苏雪林继续学习的决心更加坚定,这也是后来,已经出国留学的苏雪林,为什么会听母亲的话回来和张宝龄结婚,张宝龄是家里为她订的婚事。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于家人的对抗,也许精神压力太大,苏雪林病了,病的很严重,这让家里人很担心也很着急,祖母和父亲觉苏雪林苏雪林太倔强了,怕她一病不起只好答应了她去北平上学,苏雪林也是因病得福,顺利的进入了北平高等女子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到了北平苏雪林视野一下开阔了,此时她觉得什么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好,这就是她向往的自由,苏雪林觉得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在北平她第一次见到了她一生中最尊敬的老师胡适、李大钊、和后来她成名后大肆批评的鲁迅。

苏雪林:叛逆女青年靠辱骂文坛前辈迅速走红,晚年活出怎样人生

鲁迅

苏雪林的性格耿直、倔强、说话也很直白,这样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人,在她对胡适和鲁迅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对两位老师的态度反差太大,以至于让很多人猜测,苏雪林和鲁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我们所不知道的矛盾?苏雪林对待胡适可以说是非常尊敬,胡适去世的时,异常悲痛,写了很多悼念老师的文章,对老师也是十分维护,只要有人发表对老师胡适不敬的文章,她必定站出来维护老师,她对胡适的维护直至她生命的最后。一个可以如此尊敬维护老师的人,为什么对鲁迅却笔诛墨伐呢? 苏雪林成名以前是非常崇拜尊敬鲁迅的,她曾把自己出版的散文集《绿天》送给鲁迅,还自称学生,我们可以看的出来那时候的苏雪林,是非常尊敬鲁迅先生的。

这时,苏雪林对鲁迅不仅是尊重的,更是崇拜的。

苏雪林:叛逆女青年靠辱骂文坛前辈迅速走红,晚年活出怎样人生

影视形象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人们开始发现,苏雪林对鲁迅的态度突然就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她开始长达半生对鲁迅全方面的批评和攻击。她是有史以来骂鲁迅骂的最狠的作家,她说鲁迅为人心胸狭隘、妒贤嫉能、睚眦必报为人处世不近人情,她还在报纸上发文诋毁鲁迅,她对鲁的攻击和批评持续了大半生,苏雪林对鲁迅态度的突然转变让很多人不解?不理解为什么她会如此攻击诋毁一个她曾经十分崇拜尊敬的老师。很多人猜测可能是因为胡适,因为胡适和鲁迅的观点不同,鲁迅曾经批评过鲁迅,所以产生了很多隔阂和矛盾,她是为了维护老师胡适所以才攻击鲁迅,这个理由真的很牵强,苏雪林对鲁迅攻击诋毁的程度已经到了恨的程度。只是为了维护老师应该不至于这样吧。就连胡适都觉得苏雪林做的过分,因为这个还写信批评苏雪林。也有人说,是因为再一次文学聚会上,苏雪林主动上前去和鲁迅打招呼,握手,可鲁迅只是点了下头,并没和苏雪林握手,让苏雪林很尴尬,从此记在心里,其实这个理由我个人认为也是站不住脚的,当时的鲁迅是是提倡新文化的,有一个年轻热情又很有文采的小姑娘和他握手他应该没有拒绝的理由吧,我想当时的苏雪林也是紧张又激动的吧,鲁迅生应该不会拒绝的,这都是个人猜测,就是个人感觉,毕竟不是我们的经历,谁也不能确定他们之间到底因为什么产生的矛盾。我并不知道她们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矛盾,不管因为什么理由,也不应该去诋毁一个已经去世的人,就算是观点不同立场不同,也应该在他活着的时候说,没有必要等人家去世之后再说,我是非常不喜欢这样的做法,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苏雪林:叛逆女青年靠辱骂文坛前辈迅速走红,晚年活出怎样人生

胡适文物

苏雪林是骄傲的同时也很自卑,她是个矛盾体,她在北平的学业没有完成,就选择去法国留学了,法国是艺术个浪漫的天堂,去了法国的苏雪林在一个到处都充满艺术气息,和浪漫的过度,会不会遇到她的心中所爱呢?我们不知道,一个年轻又骄傲的女孩在法国那样浪漫的国家应该恋爱过吧,不知道苏雪林心中向往的爱情和婚姻是什么样的,众所周知的是她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是失败的,一个向往自由,又反对封建思想的新女性为什么又会屈服于包办婚姻呢?苏雪林的心底还是很传统的,她认为不能做个不孝女。她在法国留学三年后,家里来信说父亲已经因病去世了,母亲也病重,催促她回家结婚,苏雪林根本不喜欢家里给她订的婚事,学业也没完成,根本不想回国,她的心里是很矛盾的,也挣扎了很久,最后还是为了病重的母亲决定回国,不想让病重的母亲伤心,因为在她想出去上学的时候,母亲是唯一支持她的人,也是想让给病重的母亲一个安慰吧,不希望母亲带着遗憾离开。1925年,28岁的苏雪林为了给不给母亲留下遗憾,答应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张宝龄结婚,张宝龄,家里是做生意的,家里条件优越,张宝龄也是为理科高材生,是在美国麻省理工留学的,我能在美国麻省理工留学代表什么我想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所以说张宝龄在学习上也是非常优秀的,正常来说这两个人都出国留学过,应该算是门当户对的,才子配才女应该很幸福,可假设和现实往往是相距甚远,就是这样的两个在学习上都非常优秀的人,在婚姻上却是无比的失败。

苏雪林:叛逆女青年靠辱骂文坛前辈迅速走红,晚年活出怎样人生

晚年苏雪林

结婚后没多久,苏雪林的母亲就去世了,新婚的两个人还是有过一段甜蜜的回忆的,两个人都是留学回来的,正常来说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正好相反,两个人可以说交流很少,这两个在学术方面同样优秀的人,在恋爱和婚姻里可以说是白痴,不懂得怎么相处,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经营婚姻,女人哪个不是希老公是个疼自己宠自己的男人,张宝龄是个理工男,现在我们都说理工男是不会谈恋爱的,不要说在思想守旧的社会里了,他根本不懂怎么讨老婆开心,也不懂女人需要什么,时间久两个人可能连最初的那点热情都没了,在她们三十多年的婚姻的里在一起的时间不过三四年,后来因为各自工作的城市不同,两个人一直是分开生活的,就是这样他们也没一个人提出过离婚,在在张宝龄去世后,苏雪林一直是一个人,没有结婚,直到1999年4月21日去世享年102岁。

两人也没有子女,也不知道他们在坚守什么!这真是一种悲哀,一个没有爱情婚姻毁了两个人一生的幸福,幸福总是那么的相似,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现代离婚率这么高,闪婚闪离,结婚和是离婚的理由都是为寻找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人,这也没错,毕竟人要为自己而活,不能委屈自己,可要是有了孩子,最苦的就是孩子,不管孩子跟谁都会伤心难过,那些想要闪婚的男生女生还是不要太冲动,还有那些要离婚的父母也多考虑一下孩子吧。毕竟孩子是无辜的。然而从这个细节来看,或许苏学林的性格注定了这样的人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