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河北-承德:普乐寺的男女双修欢喜佛

2024-09-02 12:49 来源:网络 点击:

河北-承德:普乐寺的男女双修欢喜佛

普乐寺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武烈河东岸山岗上。乾隆三十一年清朝政府平定西北动乱,为表示对西北各民族宗教信印的尊重,进一步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而修建取名"普乐寺",即天下统一,普天同乐的意思。普乐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分为两部分。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内有钟鼓楼、天王殿、宗印殿等建筑。宗印殿是正殿,脊正中有大型琉璃宝塔。殿侧有琉璃“八宝”浮雕。殿内供释迦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佛后各蹲着护法神:一只大鹏金翅鸟。两侧有八大菩萨塑像。

普乐寺后半部藏式主体建筑称经坛,是集会讲道祭祀之所。它共有三层,主殿称“旭光阁”,阁中须弥座上的主体“曼陀罗”上有一尊铜制的藏传佛教的佛像,即“上乐王佛”,又称“欢喜佛”。

欢喜佛,又称双身佛、本尊双运、父母佛、欢喜天、大圣欢喜天,或音译为“难提计湿婆罗”,是男女面对面性交的佛像。欢喜佛唯有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中才有供奉,一尊双佛,面对面抱着在一起合二为一,即明王和明妃。

欢喜佛中的明王站立或结跏趺坐,明妃经常手持法器或环抱男颈,单腿或双腿环绕到明王腰后,呈面对面性交姿态。藏传佛教格鲁派崇奉的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和大威德金刚。时常以“双身佛”的形态出现。是印度密教与西藏当地信仰结合的藏传密宗的本尊神。

佛教是提倡禁欲的,但为何又有“以欲制欲”的说法,这是何道理呢?我们从佛教经典《大日经》中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在《大日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其中,“究竟”可以理解为彻底和极尽,是佛法目的之所在;而“方便”多理解为变通和善巧,是手段的一种运用。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不受某些严格的清规戒律约束的,佛经上记载的:金刚无我佛母降服“毗那夜迦”的过程阐述了这个真义。

欢喜佛男身原为一个名叫“毗那夜迦”的国王。他崇尚婆罗门教、排斥佛教,并且自身杀戮成性,经常残害佛教徒。于是释迦佛为了护法之需要,就从女信众中挑选倾世美女去感化毗那夜迦,这位倾世美女就是金刚无我佛母。而毗那夜迦沉溺在于金刚无我佛母的交欢中忘掉一切,最终被佛母引入佛门,于是成为佛坛中众金刚的主尊。

在我们国家,佛教各派均有佛像,佛,象征着庄严肃穆,每一尊佛都是高贵的,不容侵犯的。但“欢喜佛”唯密宗所有,有这样说法:这是密宗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乐空双运”而“悟空”,从而达到“以欲止欲”的目的。这种“双修”之法往往是不传之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修炼方法,是为“密教四部”,所谓“密教四部”就是修炼方法的四个阶段,即“有事部”、“行部”、“瑜伽部”以及“无上瑜伽部”。

其中无上瑜伽部被认为是密法修行的最高阶段,此法修成之后,便是即身成就的“佛”,这也是最难修持的秘法,没有几十年的苦修是修不来的。而无上瑜伽部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女性去做“乐空双运”的男女双身即通过男女交媾的过程,去领悟空性,去以欲制欲、以染而达净。这种说法难免令人想起了所谓男性的“贤者时间”,即男性在求欢之后,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男性一般会变得很佛,在这一刻欲望会荡然无存,仿佛进入一种万事皆空的状态。或许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所谓“欢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