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幽默风趣善良乐观的生活-《我们的裁缝店》赏析

2024-09-05 17:05 来源:网络 点击:

幽默风趣善良乐观的生活-《我们的裁缝店》赏析

李娟是我最爱的作家,没有之一。

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她和我同龄。二是她书中的很多生活,我都亲身经历过,也非常熟悉,甚至很多感受都一样,但是我并没有写出来。三是因为她是天才,19岁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不是天才还是什么?

她的文字幽默风趣,饱含对生活真相的洞察。

我最近看《我们的裁缝店》,也就看了20遍,觉得非要提笔写点什么了,哪怕写的不对不好,也要去写。

1、幽默、风趣

《我们的裁缝店》通篇幽默风趣,令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

1、比如,她写的我妈妈怎么样当卧底,去刺探另一家的裁缝店的生意,写了妈妈的狡黠,世俗气和可爱。

“整顿好新家后的第二天,我妈就跑去那家店串门子,假假地对人家问候了一番。回来心里就有底了,什么嘛,那哪是在做衣服,根本就是缝麻袋!

我亲眼看到她们是这样裁裤子的:先从布上裁下来两个长方形,再在长方形一侧估计着剪掉两个弯儿一一就成了!然后交代给徒弟们:“腰一定要做够二尺六,殿(臀)围越大越好,膝盖那儿窄一点,裤脚大小看着办……”

我妈那个乐呀,但脸面上还是做出谦虚和气的神情,满意地告辞了

妈妈刺探完竞争对手的老底,心里乐开了花,但是还要装出谦虚和气的神情。简直把妈妈的那一点狡黠、世俗气、可爱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如,她写”老裁缝“和”小上海”绰号的来历是怎么样来的,两家人的手艺对比,也叫人不禁会心一笑,一个偷奸耍滑、精明的店主形象就跃然纸上。

“整个小镇没人不知道“新来的老裁缝”,虽然收费贵了一点,但做出来的裤子洗过了三水,腰都不垮不变形。而且“老裁缝”做的裤子上给做了六个皮带祥,“小上海”家的只有五个。

“老裁缝”家钉的扣子给缝四针,而“小上海”家的只系一针就挽结儿了。

“小上海”就是另一家裁缝了。但老板不是上海人,她家店也并非像上海一样繁华。只是因为女老板的丈夫姓“赵”,名“长海”,当地哈萨克老乡汉话说得不灵光,喊来喊去就成了“小上海”。干脆女老板自己也这么换自己的店了。”

3、给温孜拉老太太做合身的衣服这一段,绘声绘色,使我边看边笑。

“我们的裁缝店给她做衣服,就更不容易了。一般来说,给没有腰身的身材做裙子,连衣裙倒也罢了,半身裙的话,裁的时候得比实际量好的长度再加长一点,令裙腰越过大肚脯,一直卡到乳房下面。但是这位老太太,连乳房下面也没有空隙,被肉塞得满满的。给她做裙子真令人发愁,布也没法按常规排料。案板都铺不下,勉强铺好后,左边量一下,叹口气;右边量一下,再叹口气……这边够了,那边准缺,真是无从下手。弄得在旁边看着的老太太自个儿都不好意思了,一个劲地给我们道歉。

想想看老人家也挺可怜的,身上穿的裙子可能是自己缝的吧,只是说勉强把人给裹住了而已,到处都没法穿平,看上去邋遢极了。其实老太太还算是很讲究的人。好在我和我妈都非常聪明,我们俩商量了一阵,又在墙壁上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地涂涂改改计算了好一阵,就把问题给解决了!几天以后,老太太终于我们的裁缝店穿上这辈子最合身的一套衣服,在小镇上绕着圈子风风光光地回家了。”

这个左叹一口气,右叹一口气,一下子令我想起来,我在干一件为难的事情的时候的样子,也是左一声叹气,右一声叹气的表现。比如我最近几天在修改稿子,是一个老专家在底稿上红字修改好,老专家不会电脑,我按照专家的修改意见再在电脑上改好电子版。看着专家的修改稿,我明白再让这个专家这样修改下去,再过3年也出不了书,而时间不等人,我又不是领导,提建议无效,我只好服从,我只是一个编辑。想着这些年我们走的弯路,我做了多少无用功,我就改一下,叹一气,再改一下,再叹一口气,整整叹了一天的气。

李娟的细节描写就是这么厉害,让人有代入感。

李娟自己也不谦虚地写到,自己和妈妈聪明,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的把问题解决了,可以想像李娟和妈妈辛苦工作的场景。

4、比如,给库尔马罕的儿媳妇做裙子,这个以鸡换衣的事情,绘声绘色地将过程描写出来,让我委实喜欢这对婆媳。

“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面带着宽容地笑。我们给她量完尺寸之后,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敏捷地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一一

“三只鸡嘛,换一条裙子,够不够?”

她要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一块布料,这块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一挂出来,几乎村子里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订做了一条裙子。这是在我们这个小地方所能追赶的为数不多的时髦之一。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了啊!公公嘛,小气嘛, 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叨唠、责怪)嘛!”

。。。。。。

我们实在没法拒绝这三只鸡和她那因年轻而放肆的要求。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家里鸡少了公公看不出来吗?”“看不出来。”

“家里鸡很多吗?”“多得很。”

“五十只?一百只?”“七只。”

“啊一一”太不可思议了,“七只鸡少了三只,你公公还看不出来?”

“看不出来。”

当地男人不过问家务,已经严重到了这种地步。”

看完这一段,我已经笑得直不起腰了。一是因为以鸡换裙子,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还存在着,让人觉得库尔玛罕儿媳妇的纯朴和厚道。二是李娟模拟的对话场景和语调,简直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模一样,生动逼真。我们新疆少数民族形容一个人叨唠,抱怨,或者和别人发生口角的时候,都爱说,我和他“当当”了,“唉呀,少当当一点”。“当当”完全是新疆人的方言土语之一,不是新疆人肯定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还有嘛,少数民族说国语不太流利的时候,一般喜欢加“嘛”。”公公嘛,小气嘛, 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叨唠、责怪)嘛!”一口气4个“嘛”,儿媳妇说话的语气和神态我都可以想像得出来。

比如说,“老汉”这个词,20年前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少数民族妇女把自己的老公叫老汉,叫的如此顺口和流利,我都惊呆了,在我的印象中,很少有人把老公叫老汉的。那时我刚工作,去一户家庭拜访,问这个主妇她的老公哪里去了,她说:“我的老汉嘛,他出去放羊去了”。

现在我们几个中年妇女,也把老公叫老汉了。提到老公统统以我家老汉怎么怎么样代替,既不说“先生”(有点矫情),也不说“老公”(有点俗),更不说我家那口子(太长不顺口),就说“老汉”,又形象又豪爽又顺口。

5、说哈迪娜不思进取,说“总有一天,这女人会砸了我们娘儿俩的饭碗”。

“她做裤子的技术实在没有任何进步。平均每天磕磕巴巴做一条,稍顺利一点的话能做一条半。速度慢不说,做出来的裤子门襟那里总是拧着的。怎么给她说都没用。我妈就把那条裤子穿在自己身上,把毛病耐心地指出来给她看。她这才终于明白过来似的,“啧啧啧啧”地研究半天。最后,把我妈上身穿的毛衣扯扯直,一下子就严严实实遮住了门襟拧着的部分……从那以后,她做的裤子门襟就更加心安理得地拧着了。总有一天这女人会砸了我们娘儿俩的饭碗。”

这个哈迪娜,那个拉毛衣盖裤子欲盖弥彰的做法,真是有点掩耳盗铃的做法,真是笑死我了。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也是有过很多这样自歁歁人的做法呀。

6、帕孜依拉新衣服的袖子熨烫糊了,我和妈妈好一顿操作,还吹牛说是新款式。

“帕孜依拉痛苦地离开了,背影似乎都在哀叹:我的新衣服!我新新的新衣服啊!

怎么办呢?我和我妈商量了半天,最后把那一截子烧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特意将袖口做大一些,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精心地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商量着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帕孜依拉来了一看,还真有点像马蹄,而且还是别人没有穿过的款式呢!我们又对她吹牛说,城里都没有这种样式的。她便更得意了。这才顺顺利利交了货。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自己的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那种“漂亮的马蹄袖”。

李娟文中这样的幽默的句子有很多处,看完,笑得我腮帮子都疼了。



2、哲理、感悟



李娟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夹在描述之中,水到渠成,没有一点儿生硬和说教,没有任何令人不适的感觉。仿佛流动着的一渠水那样自然流畅。

1、“裁缝这个单门独户的行当到了今天仍然还在继续流传,可能是因为,总是有那么一些地方的一些人,仍生活在不曾改变之中吧?”

2、关于布匹的感悟。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己没有布,得由顾客们自己准备布,我们只收加工费。

当地人礼性很重,相互间哪怕最寻常的来往也很少空手上门。正式的拜访和赴宴更是要精心准备礼物,一般都是送一块布料,里面裹一些食品。于是每家人的大箱子里总是压着几十幅布料,一米长的,两米五长的。全是为将来的出访准备的礼物。当然,这些布也差不多都是别人登门拜访时送给自己的礼物。一块布就这样被一轮一轮地送来送去,在偏远狭小的喀吾图寂静流传。好几次被送还回自己家,又好几次再转送出去。直到有一天,终于被送进裁缝店。在这些布的来往中,一个刚组建的小家庭,会因婚礼而攒下一大箱子布,这些布就是这对小夫妻生活的底子。

我们接收的布料里面,有很多都是很古老的布,有着过去年代的花样和质地,散发着和送布来的主妇身上一样的味道。而这主妇的言行举止似乎也是过去岁月的,有褪色而光滑的质地,静静的,轻轻的,却是深深的,深深的……我们用尺子给她量体,绕在她的肩上、胸前、胯上,触着她肉身的温暖,触着她呼吸的起伏,不由深陷一些永恒事物的永恒之处。”

“这些布就是这对小夫妻生活的底子”,这句话饱含哲理,很有点王安忆的意思。生活的底子,一下子厚重起来,让人不禁深思,什么才是生活的底子。

当然,一块布的命运轮回,好几次被送回自己家,让我又一下子笑了起来,想起来相似的情节。

“不由深陷一些永恒事物的永恒之处”。永恒之处是什么?自己去想吧。这是不是我们每个的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虽然模模糊糊,但是也要去好好想一想。

3、我想说的是:假如我们尝试改变,说不定会过得更好一些,但也说不定更差一些。但是,无论干什么都不会比此时此刻更为确定、更有把握一些了。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那些还有其他梦想的岁月已经成为过去了?想想看,我们生命中那些最欢乐最年轻的时光都用在了学习这门手艺、使用这门手艺上,我们肯定不仅仅只是依赖它生活吧?……我们剪啊,裁啊,缝啊,觉得这是一件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情—突然又会为这样的想法悚然吃惊。是的,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难忘的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而且,我想说的远非如此……说不出来。但是,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但还是说不出来。

这段话就更厉害了,活在当下,把握好当下的生活。李娟想要在这段话中表明很多意思,只能读者自己去好好品味了。



3、温暖、善良

李娟和她的妈妈,温暖又善良,世俗但不世侩,狡黠但不狡诈,想办法挣钱但绝不爱财如命,为做不起衣服的女人减免了许多钱款,甚至不要钱。不但如此,还想方设法呵护她们的自尊心,维护她们的自信心。一个十二三岁小姑娘做好的衣服没有钱取走,天天来看,最终我们受不了了,小姑娘乐的都不敢相信,不敢轻易离开了。

1、“降价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得简直都不忍心收她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猜地笑。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干脆紧紧搂着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到了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办法.....价格一降,我们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到了冬天,经常是深夜过去天快亮了的时候我们才开始休息。整个喀吾图小镇上,我们家窗子的灯光总是亮到最后。”

2、想辞退哈迪娜,但是“又不好意思开口,这个女人是笨了点,但人家又不是故意笨的”。



三、勇敢、乐观

从裁缝店选地址的方式,店里的环境和面积,裁缝活的繁琐和费时,晚上回家住的房间,冰天雪地等等,无一不充满了生活的艰辛。但是从李娟的描绘中,可以看出来她对艰辛生活的乐观和勇敢面对。这些艰辛的生活,全部都可以忍受。

1、裁缝店选地址:

“要去的地方一定要房租便宜,房东一定要是个司机,自己开车来接我们。也难为他们了,在20年前,就能找到这样的房东。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隔开,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吃饭时就全部挤到外间,紧紧围绕着缝纫机上的一盘菜。

我们有两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还有一面占去整个“工作间”四分之一面积的裁剪案板,案板下堆着做衣服必需的零料和配件。过了几个月,我们也进了两匹布,挂在案板一侧。房间其他的空白墙壁上,则挂满了我们做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是做出来卖的,更多的是给人订做好了,却一时没人来取的。”

2、裁缝工作的辛苦与繁琐。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做成一件衣服,从最开始的量体、排料、剪裁、锁边,到后来的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至于其中那些上领、掏兜、收省、上拉链等细节更是没完没了),虽说谈不上千头万绪,也够折腾人的了。

做成后,还有更麻烦的手工,上衣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裤子则要缲裤脚边。做完手工后,还得把它整熨、定形(其中烧烙铁是最令人痛恨的事情)。这些结束以后还不能算完,衣服一般在成形后才看得出毛病来,于是还得把它套在塑料模特身上,看看肩和袖结合得平不平,胸侧有没有垮下来的褶子,前后片齐不齐,下摆起不起翘、扭不扭边什么的,还得特别注意领子是不是自然服帖的。直到一点毛病都没有了,再细心地清除线头。另外浅色的衣服做好后还得给人家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了,沾得到处都是。

还有,在裁剪之前,遇到特别薄、特别柔软抖滑的布料,还得先用和了面粉的水浆一下,晾干变得挺括之后再排料、裁剪。

就这样,从一块布到一件衣服,耗的不是人的气力而是精力。就那样一针一线地耗,一分一秒地耗。从早晨到深夜,从月初到月底,从今年到明年……看上去,这种活计好像轻轻巧巧的,其实最熬人了。忙的时候,如牧业转场经过或者古尔邦节那几天,通宵达旦地干活是经常的事情。深夜的村庄沉静、寒冷,有时候有风,有时候没风;炉子里煤火黯然,似乎里面覆的全是厚而冰冷的煤灰,炉板上烤着的馍馍片在很长时间以前就焦黄了,后来又渐渐凉了,硬了。人静静地坐在缝纫机前,一点一点摆弄着一堆布,一针一针地缝,又一针一针地拆。时间无影无形,身心沉寂……用牙齿轻轻咬断最后一根线头,天亮了。

一边干活一边轻轻地交谈。更多的时候,似乎所有的往事都已经说完,再也没有话题了。疲惫也早已挨过了可以忍受的限度。那时,一件件衣服只剩下套过公式后的死尺寸及规整的针脚……”

3、冬天的宿舍环境。

“我妈后来又收了两个汉族徒弟,都是十五六岁的小丫头。店里没地方住了,我们三个学徒就借住在喀吾图乡边防站仓库的旧房子里。里面堆着半屋子煤和几十麻袋麦子。房间正中的柱子上和檩条上,到处都藏着鸟,一有动静就到处乱扑腾,搞得乌烟瘴气。

冬天,古尔邦节前后那段日子里,我们每天总是很晚很晚才干完活回家,顶着寒流走在必经的一截上坡路上。虽然离家不过三四百米,却说不出的艰难。我们三个手牵着手,转过身子背着风倒退着走,零下三十度、零下三十五度、零下三十八度。耳朵疼、鼻子疼、后脑勺疼、眼珠子疼……整个身体里,只有口腔里和心窝那一团有点热气似的……终于挨到家门口,三个人的三双手凑到一起,小心合拢了,擦燃火柴,慢慢地烘烤门上那把被冻得结结实实(我不明白为什么天气一冷,锁就不灵光了)的铁挂锁的锁孔,得烤好一会儿才能转动钥匙打开门。进去后,第一件事是生炉子,烧点热水随便洗把脸,就飞快地上床睡觉……那样的夜里,窗台上的一摞碗冻得硬硬的,掰也掰不开;灶台上的洗洁精也冻上了,醋冻上了,湿抹布冻在锅盖上,抠也抠不掉;没有缝儿,墙角却飕飕蹿着冷气,室内的墙根下蒙着厚厚的白色冰霜……我们在这个大冰箱里睡着了,每个人的嘴边一大团白气,身上压着数十斤布堆(那个东西已经不能算是“被子”了吧?),再也没有寒冷了。”

真是心疼李娟,但是生活虽然这样艰辛,她的天才也不曾被湮没,被磨灭,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啊。

15年前,我调到新的工作单位,单位给的宿舍就是这样的冷的一间房子,和李娟住的这个宿舍经历有得一拼。房子是挺好,晚上整栋楼就我一个人住,关键是宿舍3面墙壁都是薄薄的一层木板子隔出来的,根本阻挡不了寒气。我睡觉前生好火炉,早晨起来炉边的火已经熄灭,水桶里的水已经结了一层冰。我常常半夜被冻醒,却不想起来加煤,实在太冻了。有一天晚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冒煤烟,我早晨醒来头疼欲裂,走路歪歪扭扭,勉强能支撑下去,差一点就没命了。导致我现在经常反映迟钝并且健忘,我经常想是不是那一次煤烟造成的后遗。





四、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和乐趣

虽然生活艰辛枯燥,但是李娟和妈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制造乐趣和美丽,热爱美食,喜欢种花,养鱼,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尤其是在寒冷和狂风大作的日子里,这里更是温暖的庇护所。

1、“裁缝店虽然狭小,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是晚春时分吧,室外狂风呼啸,昏天暗地,树木隐约的影子在蒙着雾气的玻璃窗外剧烈晃动。被风刮起的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得让人没法不深感幸福: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很久以后会突然掉下来一块。至于炉板上烤的馍馍片的香气,虽然被羊肉味道盖过了,闻不到却看得到—它的颜色金黄灿烂,还漂着诱人的淡红。小录音机里的磁带慢慢地转,每首歌都反复听过无数遍,歌词也失去了最初的意思,只剩一片舒适安逸。”

2、“我们还种了好几盆花。我妈只喜欢好养活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而且花还要开得又多又热闹的那些,比如酢浆草。分明就是草嘛,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挤了一窗台。”

3、“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每次都成功地令他们大吃一惊,迅速转移注意力。

在那时,当地人都还没见过真正的金鱼,只见过画片和电视上的。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梦一样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妙曼地晃动、闪烁,透明的尾翼和双鳍像是透明的几抹色彩,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而窗外风沙正厉,黄浪滚滚,天地间满是强硬和烦躁……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回头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微妙地软下去许多。”

五、悲悯、反省

李娟是天生的作家,好的作家,要有一颗懂得悲悯的心。李娟对于柴丽克及喀吾图一些简单快乐,安于此种生活的女孩子,对她们未来人生之路、爱情的走向,充满了思考与悲悯。李娟理性和清醒的,心性和智慧不像是十八九岁的女孩子,反而更成熟、更睿智、更包容、更爱思考。

“柴丽克她从我们这里学会了做裤子、连衣裙以及给上衣外套做手工。但很快也离开了,那时村里给了她一个出纳的工作,每月一百二十块钱,令其他女孩子都羡慕不已。

柴丽克是我在喀吾图接触时间最长、最亲近的年轻人。我想说的是,她和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女孩子。经历过喀吾图的岁月的青春总是沉默的、胆怯的、暗自惊奇又暗自喜悦的。虽然我还见过另外一些喀吾图的女孩子们,面目艳丽,言语热烈。但是,她们粗糙的浓妆后仍是一副安心于此种生活的神情,放肆的话语里也字字句句全是简单的快乐。

而我,却总像是不甘心似的,总像是在失望,在反复地犹豫……

不知道她们这样的青春,滋生出来的爱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总之,李娟的这篇文章,以及她的其他一些作品,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在温暖如春的房内,细心品味她的文章,给灵魂一份快乐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