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1943年鄂西会战,国军伤亡明明是日军5倍,为何还被说成一场大捷

2024-09-05 17:42 来源:网络 点击:

1943年鄂西会战,国军伤亡明明是日军5倍,为何还被说成一场大捷

在抗战时期,很多国军将领都喜欢拿自己参加过石牌保卫战,来标榜自己。比如说胡琏,但在之前的文章里面,雨田君也说了石牌保卫战并没有想象中的激烈,甚至其背后的整个鄂西会战也并非国军口中所谓——“大胜”。

从战役态势来看,这实际就是双方之间点到为止的一场平局。

可喜欢作秀的老蒋以及国军的军委会,却在对战绩进行粉墨一番后,就变成了一场击溃日军的大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湘西会战中真正在行军的王瓒绪所部

奇葩的日军,奇葩目的

既然是说这是一场平局,我们首先要知道双方在此次作战中都想要做什么,要达成达到什么目的。

先来看看日军的战略目,说有多奇葩就有多奇葩……

1943年初,对于在华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来说士气可谓是低到了极点,悍将冈村被迫回国,最王牌的11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惨败,其在上一年的表现也不如在东南亚大放异彩的南方军。

以至于整个11军中都弥漫着——国军不可战胜的心理。

当时的11军参谋长岛贯武治就在和司令部抱怨到:

我自昭和十七年末到汉口上任以后,耳闻目睹了军内状况,感到总的来说是对敌人估计过高,士气不振。我想,这可能是第二次长沙作战所带来的痛苦体验造成的。因此要充分集结战力,采取用牛刀杀鸡的方式使部队体验一下必胜的作战实践。以此来振奋目前业已消沉下去的士气……

而对于军人来说想要提升士气很简单,那就是打胜仗,所谓一胜遮百丑。

为了证明自己是“招核男儿”,一向不安分的日军11军新任军长横山勇开始搞事。

胆大妄为,喜欢搞事的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剧照)

但是如果仅仅想要提升士气而搞事发动大规模战役,对日本大本营来说总归说不过去,要知道在1943年大本营给在华日军的主要任务是:

维稳……说白了就是不要搞事。

这不和横山勇的最初想法相矛盾么,因此想要搞事,只能重新找一个由头。而在经过一番在地图上思索之后,还真让横山勇找到了。

这个突破口就是:宜昌。

原来日军占领的这地方就像是一个飞地,特别是其水路到武汉的江段,一直被国军所威胁。其在的宜昌掠夺的物资以及15000吨的物资和大量船舶,一直被卡在这里不敢轻易运输。按照以往日军也压根看不上这些物资。但1943年日军国力衰竭全国都在嗷嗷待哺,这蚊子腿也是肉,而且在宜昌到岳阳周边都是产粮区,进攻这些地方可以掠夺更多资源,便于11军自给自足。

于是就这样一顿忽悠,畑俊六才勉强同意11军的作战意图。

沾满抗日军民鲜血的日军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大将

因此派遣军内部给11军此次作战的任务就是:掩护宜昌滞留的的船只南下。

为此在华日遒司令官畑俊六还再三叮嘱:

掩护宜昌的闲置机动船舶得以下驶就行了,别搞什么大事……

可在电话那头答应的好好的横山勇,一挂电话横山勇就发扬了陆军“下克上”的优良传统,把长官的话丢到一旁。作为好战份子,他可是铆足劲一直想要为手下11军争口气,打破国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战前的日军确实挺悲观)。

会战开始前在行军的日军

于是在派遣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横山勇对作战计划进行了调整。

一是掩护宜昌船只南下,二是歼灭在岳阳到宜昌地区的国军6战区主力,通过胜仗提升日军士气,这第二个目的才是横山勇想真正达到的。

为此横山勇将此次作战分为三个战区。由南到北分别是:安(乡)南(县)战区、枝(江)公(安)战区以及宜西战区。企图以优势兵力逐次消灭三个战区的国军,最后才是引领船只下行。而且同时在三期战役结束后,除了主力返还之外,在占领区留置部分兵力占领和守备长江西岸。

日军三个阶段作战示意图

而为了能确保消灭第6战区更多的部队,这次横山勇的11军几乎全军出动,主力王牌的甲等第3和13师团全员出动,另有34、39、 40、58和68师团各派主力参战。在支援火力上也配属了2个野战重炮旅团和第4飞行战队(大队级别编制)进行增援,合计参战兵力达10万人以上。

在长江航道上的日军水上飞机

而国军的战略目的则没这么多的道道——就是防守反击。

当时接替陈诚担任6战区司令长官的土木系大将孙连仲(原西北军将领)则被安排指挥此次会战。针对日军三个战区的进攻,也针对性的派兵布防,具体为。

以第29集团军(川军王瓒绪集团,下辖44、67和73军)固守一线既设阵地;以第10集团军(土木系2个军、第66和79军)固守枝江至公安一线既设阵地;以江防军固守石牌要塞从南至宜都作为一线阵地(下辖18、30、32、86和94军),其他军队作为预备队,此战国军调集的精锐兵力达30万人。

孙连仲得初步设想是学薛岳搞天炉战法(防守反击)——先以坚强的抵抗不断消耗日军,诱敌深入至石牌要塞至渔洋关之间,将日军团团围并消灭。

可以说,此战双方都想将对面吃掉。

鄂西沿岸的国军江防军

一场双方都能接受的平局

1943年5月5日,日军开始进攻,鄂西会战打响。

隶属于29集团军的川军73军在安乡一线被日军39和58师团包围,虽然奋死突围,但奈何损失太大,到后方时候已经失去战斗力,第一阶段的作战以日军获胜结束。

第二阶段日军也是进展顺利,他们在枝江和公安一线防线击败了黄埔系嫡系的第10集团军,王敬久的部队损失惨重。

可以说前两次阶段作战过程中,对困难准备不足是国军的败因,再加上却陈诚不在6战区长官孙连仲压根指挥不了这些部队。

国军6战区的

不过相对于这两次作战,第三次阶段的宜西作战,才是重头戏。

当看到国军注意力被吸引到常德一线的时候,日军主力的两支箭头部队开始行动起来,一路以第3师团加上野地支队(来自39师团)为主,沿着宜昌进攻西面的石牌要塞方向,企图消灭吴奇伟的江防军。一路以13师团加上野沟支队(来自58师团)沿着渔洋关-恩施方向进攻,企图消灭6战区主力。

在战役开始后,第3师团突破国军江防军18军、94和30军防线,扫清了宜昌沿江国军威胁,并配合江面部队准备着手让船只装运物资(这也是畑俊六给横山勇的命令)。第13师团也很快突破渔洋关防线击溃66等军。

正在冲锋的国军士兵

而到了这个时候,老蒋和陈诚才反应过来,原来日军在第一和二阶段的作战都是佯攻,主要还是意在鄂西。

而基于这个想法,老蒋也开始延展开来,日军这么卖力的攻击是不是要在拿下鄂西之后继续西进重庆,判断日军想要进攻重庆的老蒋开始慌不择路命令6战区不惜一切代价要阻止日军进攻的步伐。其实横山勇压根就没有多余的兵力打重庆,就算是进攻恩施也已是极限了,如果找不到国军决战,他就要乖溜溜的回宜昌掩护的船队去武汉了。

而老蒋忙中出错的这个举动,正中横山勇下怀。

日军攻克安乡,素材来自网络

从缅甸前线回来接替孙连仲指挥的陈诚,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调派了第10集团军的32军以及江防军86军去夺回被日军占领的渔洋关,不仅没有收复阵地,反而被13师团重创,以至于第6战区再也凑不出的机动部作战。

而即使在这个时候,国军上下还在认为日军是要进攻重庆,在原18军军长,当时担任86军师参谋长的杨波涛在战后回忆道。

“日军由沙市、宜都、宜昌长江之线,渡江西犯,我军依据有利地形,坚强阻击。渔洋关,距其出发线不过百余里。”

战役进行到这里,日军可以说是全面碾压国军,说是大获全胜并为过。

如果此时进行反转(撤退),掩护宜昌船只南下,就可完美完成任务。

在鄂西会战中的日军机枪手

当然这个阶段的作战中,国军并非没有斩获。

在5月24日石牌外线作战中,吴奇伟的江防军将野地支队的一个联队(长野联队)包围在柳林地区,并将其重创,此战18军罗文广部发挥勇猛,击毙日军大队长广濑义福在内数百人。根据日军战史记载:

我军被反攻的敌大部队包围。特别是其中广濒大队,在该处西北高地(标高约三百米)

陷入孤立状态,处境危险。接到长野部队电告:“决定奉烧军旗,全员玉碎”……

5月27日,横山勇命令日军各部开始撤退反转。

至于个中原因,除了5月24日长江航线的威胁解除,日军25艘船(15000吨)已经装满货物往武汉驶去,更重要的原因是日军补给已经耗尽,在加上国军第5和9战区已经派出了26、74哥79军等增援部队,且在此时国军空军已经掌握战场制空权,继续作战会有被国军包围甚至覆灭的危险。

横山勇下达反转命令(剧中为5月31日的石牌一线反转)

可就在日军撤退的过程中,却被国军咬住,一场撤退演变成一次溃败。

都说日军11军只会进攻确实不假,如同在第一、二次长沙会战中一样,此次撤退也是困混乱无比,先是13师团在被国军反攻渔洋关得手后,不仅没有重新夺回该地,反而继续西进,因此在撤退的过程中处于最末尾位置。

5月31日,日军11军的第3和13师团已经北返长江北岸,但负责殿后的13师团皆冢大队在收容日军最后一支部队——山本中队,准备渡江时,被率先增援过来的79军暂6师咬住并团团包围。眼看情势不对,13师团师团长赤鹿理只能率主力回援,和79军展开交战。

6月1日,在作战过程中又发生反转,13师团司令部被暂6师包围,情急之下横山勇只能让高品彪率领第17混成旅团(治安部队,战力二流)前往救援,却不曾想遇到了从西南面过来——王耀武率领的第王牌74军51和54师,就这样没有丝毫准备的双方都交上火。要不说74军是国军第一军,在交火中,74军暴打日军二流旅团,到双方脱离战场,日军居然伤亡将近1000人,其中阵亡700人,为开战以来最大损失。

到了6月11日以后,日军已经撤退到,5月5日攻击开始前位置。

不过无论是国军还是日军,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

鄂西会战中的国军重机枪手在射击

被老蒋粉墨的胜利

对于横山勇来说,此次会战的目的也是基本达到。

畑俊六交代掩护船只的任务得到完成,其也在野战中重创了第6战区的主力,此战之后也振奋了日军的信心,在日军战后复盘的时候,也认为目前以一个步兵大队的能力相当于国军一个团,3-4个步兵大队相当于国军一个师,此战力对比几乎等同于1937年日军强盛时期。

当然对于横山勇来说,此次作战也牵动了其他战场,原先几个要增援太平洋的师团也被迫继续滞留在关内战场,开战初期要预定的占领宜昌西面的据点也未能实现,而且在撤退中遭到大量损失,短期内也很难再组织大的战役。

而且此次会战还印证了——由于第11军的兵力并不足以维持对大片地区的占领,日军在关内依然很难进行突破。

就大局来看,虽然横山勇的作战目的虽然达到,但却压根改变不了什么……

鄂西会战国军反攻部署

如果说的横山勇是战役胜利,战略失败的话,那么老蒋的国军就是——惨平。

虽然第6战区在此次作战初期指挥混乱,甚至一度判断错日军战略进攻方向,但靠着前线士兵以巨大伤亡填出来防线还是限制住日军的进攻,在追击阶段各部队也多有斩获,也将日军赶出防区,甚至还收复了部分战役前日军占领的县城,也算亡羊补牢。

可就是这样一场惨平,却被老蒋粉饰成为一场决定抗战走向的大胜。

首先看战后国军媒体怎么吹:

1943年5月31 日, “鄂西我军歼敌两千,克渔洋 关直薄长阳;宜昌西岸寇势渐衰,被我击毙一千余名”。(要知道此时的渔洋关,日军仅留下一个大队驻守,1个大队满编人数不过1100人)

1943年6月3日,重庆的报纸《鄂西大捷之经过》的战地报道,上面赫然写着:

“仅北斗冲一地者即有二千三百余具其他要塞周围各阵地之遗尸,此时均无时间统计......敌军伤亡人数至少三万人以上……”

在战役结束后,陈诚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敌此次用兵,志在占我陪都大门,威胁四川。总兵力计有六个师团番号,约十万人,经我反攻痛歼,伤亡约三万……”

在恩施指挥鄂西会战的陈诚(摆拍)

媒体吹完,国军这边还有有五花八门的战报吹:

时任18军参谋长的赵秀昆在回忆录中说:

据军委会发表,此次敌寇向我鄂西长江之三峡进犯。我统帅则特颁手令(注:并无其事)于要塞完备部队方天、胡琏、罗广文、赵秀昆、王元直、唐肇漠等诸将领,明示其以此为我国之斯大林格勒,万为聚歼倭寇之唯一良机,严令全体官兵固守要塞,建树奇功。予以全部之歼灭使之无一生还。积尸之多,仅在北斗冲一地者,即有二千三百具。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军委会在战后让他瞎编的……

石牌保卫战中的胡琏(剧照)

六战区自己给出的数据则是——日军伤亡3万,自身伤亡37298人。其中伤亡最多的有第73军8724人,第87军4205人,第94军5462人,第18军3868人。

何应钦在《八年抗战经过》中描述的数据是日军伤亡3万人余人,与六战区基本同步。

从国军的这些战报中就能看出水分很大,他们一战居然可以报废25%-35%的日军部队,要知道日军部队里面一线战兵也就的60%-70%%左右,这一仗直接打没日军一半以上的战斗力,可能么?

到了近现代,也有一些媒体和权威专家对双方伤亡数据进行过论证。

在《陈诚晚年》中记载:此役共歼日军25178名,毁敌机45架、汽车75辆、艇舶122只。当然这个是带有小说性质的文献,(好家伙,宜昌战役直接报废25%的日军。)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三卷:抗日持久战局面形成》也记录了:

鄂西会战历时月余,第6战区先是依托要塞工事和长江天险与敌激战,尔后又反击和尾追日军,收复了失地,毙伤日军万余人(一说4600余人)(何理的《中国抗战史》)

鄂西会战中的日军,正在火葬阵亡者,素材来源:《宜昌保卫战》

那么,实际作战中双方的伤亡情况是如何呢?

当时日军在战后的报告中说国军——遗尸30800具,俘虏4279人,基本与国军自身伤亡一样但考虑到日军战报此处是阵亡30800人,如果算上受伤军队的比例(1:3),国军此战伤亡应该在90000人左右,但日军战报一般都是作假X2。

因此算上失踪被俘,国军伤亡人数应该在50000人左右。

涉及到己方伤亡的时候,日军说自己伤亡 2400人(阵亡700人),却有点隐藏数据了,而作为旁观者的宋子文给出的数据是日军伤亡5000人,与学者何理给出的4500人差不多。

因此日军伤亡数据在10000人左右应该是准确的。

也就说说,此战双方伤亡人数比应该为5:1,这也符合当时国军和日军在交战时期的伤亡比。

日军《昭和十七十八年中国派遣军》里描绘的双方伤亡战报

夸大宣传除了歼敌之外,老蒋还将此次作战的意义扩大化。

在受到盟军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出了所谓——“拱卫重庆,是抗战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就有点扯了。

先说拱卫重庆,这压根八竿子打不到的关系,人家横山勇压根就不想也没有足够多的兵力去进攻恩施后面的重庆,日军就想在宜昌周边歼灭6战区的有生力量,打重庆,给他两个11军也不敢。可老蒋和陈诚忙中出错,硬是要说——“敌作战指导,在击破我陪都(重庆)门户”,这都哪跟哪,老蒋这可是:耗子煮了七十二滚——死鸭子嘴硬。一场普通的会战,愣是被他说成是拱卫陪都的生死战。

慷慨激昂演讲的老蒋

至于模仿老大哥将“石牌保卫战”说成是 “斯大林格勒会战”,这个就有点夸张了。这可不是雨田君说的,而是人家金南一教授说的:

不仅石牌不是抗日战争的“斯大林格勒”,抗战也没有“斯大林格勒”。这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说法,却是研究那段历史不得不承认的史实。 “斯大林格勒”是形容从防御到反攻,翻遍抗战史,也找不到这样的点。包括石牌作战在内的鄂西会战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但此后日军通过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仍然在不断进攻。

雨田君说

当然老蒋之所以粉饰这一场“惨平”,除了在为自己标榜抗战功劳,增强抗战军民之意志的好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的是“演”给盟军看的。

在鄂西会战之后,盟军的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雷诺尔斯说:

“国军队在鄂西之大捷,足以表现作为攻势武器而论,乃联合国家制胜战略中不可或缺之部分。”这也加强了盟军对老蒋抗战装备的支援。

在1943年7月,会战结束后一个月,盟军就发表声明“对日攻势进展,不惜代价供给国军军火。”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