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村上春树的《天黑以后》:解读夜幕之下的暴力与恶意

2024-09-18 11:08 来源:网络 点击:

村上春树的《天黑以后》:解读夜幕之下的暴力与恶意

引言:对日本战后体制的忧虑与反思

村上春树曾说:“日本社会到了一九九五,正好是战后经过五十年,一定是什么地方错了,人们其实都有所察觉,我的世代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寻找出方向,战后日本人从零出发,拼命工作,想要致富,台湾、韩国等亚洲全般也都如此,大家都有某种程度的财富,生活安定,但是是否这样大家就很幸福了?未必,因为诸恶等各种矛盾突然都出现了,像我们这种接手战后的世代的人毕竟应该负起责任,尤其是因为奥姆事件让我格外关心。”

由此段话可看出村上春树对于各种诸恶的探索,奥姆真理教的暴力事件自然就成为了他关注的对象,他对于一个人本身的存在方式及具有普遍性的恶的问题展开探索。《天黑以后》是他继续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罪恶意识进行反思。

《天黑以后》叙述了在某个晚上,19岁的浅井玛丽因不想回家面对已长期陷入沉睡的姐姐爱丽而准备在外呆到天亮,无意间在餐馆遇见了姐姐的同学高桥。因为会讲汉语被高桥推荐给“阿尔法城”的情侣旅馆,为他们解决了一场“麻烦”。在旅馆中,中国小姐郭冬莉由于月经突至而无法接客,受到名叫白川的客人的拳打脚踢,并被掳走了所有的东西。在玛丽的沟通及安抚中进而顺利解决了这起不想报警的事件。这个不得安眠的夜晚,玛丽在跟清洁工蟋蟀的谈话、后跟高桥的聊天中,由最初对于晚上不想不回家的理由沉默、含糊不清到道出缘由的转变,预示了浅井玛丽由逃避暴力与恶到主动去面对、解决的变化,从而揭示了主题。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实际上都承受着这无形又无处不在的暴力与恶,这其实是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这压力既有来自自身也有来自他人施加的压力,各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暴力与恶织成的网笼罩整个城市,每个人无处可躲,除了深受其害,又会在不经意间成了“施害者”。

村上春树觉得身为“我的世代”应该做些事情,基于对国家乃至世界怀抱社会责任感。他探索什么是暴力与恶,如何面对暴力与恶,探寻在发达主义国家的个人存在价值及个人应担当什么样的责任感。这些问题都是解读《天黑以后》这部作品的关键所在。

二、无处不在的暴力与恶——白川与“无面人”白川

译者林少华先生曾指出,白川式的“恶”已不再是常规形态、传统形态的恶,不再是“绝对恶”,而是属于超出善恶标准的,甚至超出了恶的“恶”,因而有可能是现代社会中更带普遍性,更可怕的“恶”。

那作恶的白川式是一位怎样的人?

白川是一位40多岁的男子,是一位常年坚持健身、衣着考究的高级知识分子,工作虽繁忙却认真、业务能力极强,斯文有礼,是所有白领阶层中非常普通的一员。家庭和睦,对妻子有恭谦有礼。

如果说白川在其妻子或其他人的眼中是“善”的话, 那么在“阿尔法城”的旅馆的监控摄像机和以文本“摄像式”的叙述角度的话,白川无疑是“恶”的一面。

白川在夜晚除了没完没了的加班,他还招妓行凶!他在“阿尔法城”因中国小姐郭东莉突至的月经而无法提供性服务而暴跳如雷,并对她拳脚相向,掳走了她所有的东西并让她赤身裸体,连房费都不给就一走了之。

暴力事件后,他非常镇定地回到了办公室继续加班。下班前他检查带回的东西,自始至终面露“这种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里”的神情,“那种原本不该侵入他生活的东西”!难道他忘记“阿尔法城”情侣旅馆所干的事情了吗?

不,他没忘记。原文这样描述:“他当然记得自己在阿尔法城客房内的所作所为。即使有心遗忘,右手的疼痛可定也会提醒他。”

白川为何这样做呢?白川认为他既然付出了钱,而妓女理所当然要付出等价的服务,而突发的情况,妓女突发的月经让他在夜晚崩紧的神经,无能排解的烦躁化为了暴力的恶。

可暴力真的能帮他排解他的烦闷及压力吗?没有,暴力却没有让他“近乎怯懦的神经”有所缓解,没有让他暴躁的灵魂得以安歇。他依然忍受着失眠的痛苦。“睡意偏偏不来,身体在诉说实实在在的疲劳,无奈脑袋有东西不让他睡,有什么堵着不动”

如果说让郭冬莉偷渡到日本从事卖淫的中国黑社会组织是传统意义上的恶,那么白川这种恶“不再是常规形态、传统形态的恶”白川是做恶却不知行恶,而他的恶是隐藏在“光鲜亮丽 ”之下的恶。

而他只是恶的施加者吗?他也深受恶与暴力的侵袭,他有来自工作的压力,他已经连续几个月加班至天亮,养家糊口的不易及生活毫无意义的琐碎让他的心灵蒙上了灰,稍微的不如意(如妓女骤然而至的月经)让他易怒且暴戾。宽容、同理心及善念在这个夜晚已不复存在,涌动着如火山喷涌欲发的“恶念”的岩浆,暴力成为他宣泄的出口。

白川是潜藏起来的恶,他心中的恶念并不是个例,而可能是每个光鲜亮丽、有着体面的工作的白领者,因而白川的“恶”带有普遍性。白川的暴力的对象不会只有一个郭冬莉,在下一个黑夜来临之际,谁将成为白川拳脚相向的暴力行为的承受者,谁又将成为下一个郭冬莉?

村上春树在描述爱丽时也出现了一位白川式的无脸男,不过却不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而是充满了诡异感与神秘感。

在爱丽沉睡的房间里,电视自行打开,电视荧幕里出现了跟白川一个一样的办公室,并带有一支跟白川用的一样印有veritech字样的铅笔,一个“白川式”的“无面人”在凝视着她。这个“”无面人”长这样的:

他的整张脸蒙着半透明面具,而且像薄膜一样紧紧贴在脸上,以致很难称之为面具······至于这“匿名性”的外皮是何种材料以何种技术制作的,光看外观是无从判断的面具兼具巫术性和功能性。它是自古连同黑暗一起传承下来,同时由来连同光亮一起输送给人们的。

作者塑造如此诡异的“无面人”白川或许印证高桥跟玛丽所说的,爱丽也正在类似于“阿尔法城”的情侣旅馆遭受无意义的暴力,“留着看不见的鲜血”

“无面人”的白川象征着隐藏在黑暗中看不见摸不着涌动着的黑暗、邪恶、暴力。象征着“白川”的“相对恶”在社会上是无处不在,具有异常可怕的普遍性,黑夜来临谁也无法避免,谁也无处躲藏。

三、逃避暴力与恶——睡眠与拒绝睡眠

故事中浅井姐妹对待暴力与恶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及处理方法,浅井爱丽面对暴力与恶时,她选择了终日昏睡,拒绝与人交流;浅井玛丽则在夜幕来临之际逃离家里,拒绝睡眠。

浅井玛丽是一个说中国话比日本话还多的女孩,自小因遭受校园欺凌而拒绝上学。父母无奈把她送进在日本办学的中国学校。因从小在姐姐的光环下,深感姐姐是白雪公主,而自己是结结实实的牧羊女。因自小长相普通,家里所有的关注都给了已是平面模特的姐姐,觉得姐姐是天之娇女。因在漂亮姐姐爱丽的衬托下,玛丽获得压抑而又自卑。

姐妹俩的关系很淡漠,无法交流,姐妹因此隔阂甚深。玛丽自卑,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舆论都将姐妹两进行捆绑、进行对比,因此玛丽深受其扰,她想逃离,她只能让自己学习成绩优异,也因此取得去中国留学的资格。可尽管如此,她觉得美丽的姐姐高高在上,无法触及;父母对姐姐的偏爱让她压抑而不得喘息;而当姐姐陷入长期昏睡让玛丽陷入崩溃,只能孤独地在黑夜中在外流浪,夜深而不得安眠,消极对待

爱丽长相漂亮,自小就是在有钱人家的女孩才能上的教会系统私立大学攻读社会学专业,是平面广告的御用模特,平时更不缺乏追求者,走到哪里都是聚焦点、闪亮点。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她都备受瞩目。

可她跟家人关系冷淡,更没有亲密的好友。她为了维持美丽的身材而不得不吃各种各种的维生素,就跟吃花生粒一样。她身体素质差,还是过敏体质。

她羡慕妹妹玛丽的独立与自由、洒脱,她觉得她就如同木偶一般被人为牵扯而过活。她无时无刻不活在世人的关注与监督中。

她的压力除了来自自身,还来自家人殷勤的期盼,来自想和玛丽亲近却无从下手拉近彼此的隔阂。她的暴力是遭受世人的指指点点,她只能做世人的牵线木偶人。

她的生活被世界隔离起来,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她是一座孤岛。面对这无法诉说又无形的暴力与恶,她选择用陷入昏迷式的熟睡状态,只进行维持生命体征生命所需最低限度的活动。

哪怕爱丽通过长期昏睡来逃避,可她依然深受一位沉思状“无面人”白川的监控,并被吸进电视荧幕里的大房间,躺在跟她的房间一样的床上,床边坐着“无面人”。

在爱丽的身上构建这样一个理论,你以为逃避能解决问题,躲在自己的龟壳中,问题就能视而不见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爱丽在“异界”的房间中苏醒了,她竭力呼救,可由于跟家里人关系冷漠,她发出这样的慨叹“谁也不晓得我在这里”这时她又选择通过昏睡来逃回现实的社会,她渴求慰藉却又自我禁闭。

“无面人”白川的出现预示着爱丽想靠长眠的徒劳无功,她永远将被“无面人”笼罩着,永远摆脱不了真正意义上的黑暗与烦恼。

在《天黑以后》除了浅井姐妹逃避现实的暴力与恶,还有在情侣旅馆的经理小薰,她也在逃避,由于早年成为摔跤选手,弄得满身是伤,早年间的积蓄也被亲朋好友骗的骗,借的借而败光,她无处可去,只能在类似于情侣旅馆的酒店中打工而度过寂寞的余生。

情侣旅馆的清洁工蟋蟀却是被人追杀而四处逃难的人,连真名都不敢道出。她也想跟浅井爱丽一样通过睡眠来忘记现实中的暴力,希望一切在睡醒之后就成了“梦”。

在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被“无面人”监视着,“无面人”既可能是网络中不相关的舆论,也可能是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在窃视着我们。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里,科技推动着时代的巨轮滚滚而上,可却也在无形中让我们笼罩在道不清说不明的暴力中,使我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侵袭。

四、直面暴力与恶——高桥的主张

高桥说:“无论一个人,无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都将被巨大的章鱼一样的动物紧紧抓住吸入黑暗之中,不管出于怎样的理由,那都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场景。”

高桥认为暴力就如同章鱼一样避无可避,既然无可避免,那不如想方设法积极地去面对社会的暴力与恶。

高桥7岁丧母,父亲也在当年中犯罪入狱,他过着孤儿般的生活并在现实中挣扎求生,他没有人可以依靠,可生活的困境并没有打倒。相反的是,他看清了自己的困境,变得更勇敢,更懂得责任担当。

他是作者笔下理想型的人物,他是智慧和理性的化身。他对他的前途进行规划,他选择放弃他热爱的音乐而转入法律的学习,而这表明他对社会有更深刻的思考,他觉得音乐无法拯救这个社会,为了在社会中真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那他将认真学习法律,他将用理性、知识,将力所能及地去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去排除社会暴力,真正去为人们排除忧虑,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高桥的主张也正是作者对暴力与恶的态度,站在人类关怀的角度去看待黑暗,去看待当代社会的问题。

结尾浅井玛丽受到高桥的启发,她回家拥抱了陷入昏睡的爱丽,轻轻地在爱丽耳朵低语“爱丽,快回来”,请亲吻着爱丽,“传递这身体暖意,交换生命的符号”,而而爱丽的“嘴唇微微一动”

此时姐妹俩之间的隔阂在玛丽主动去温暖去感化姐姐而被打破了。玛丽战胜了来自社会的暴力与恶,因各方面的差距而深受其扰在玛丽的主动出击、爱丽的微妙回应,这一刻姐妹俩又回到当初的亲密无间。只有当人不回避暴力与恶,并勇敢地去面对才是救赎。

《天黑以后》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暴力与恶,是沉沦至死,亦或是抗争求生?村上春借这部作品给了我们答案,当面对如章鱼般的黑暗时,不是如白川作恶却不知行恶;不是像爱丽一样为躲避黑暗而自我禁闭,更不是像最初的玛丽一样希望姐妹间亲密无间、渴望精神交流却自我隔绝。而是应该像转变观念的玛丽一样去拥抱爱丽一样去主动拥抱、努力去追寻光亮,更应该像高桥一样用知识、理性和热情去迎接黑暗,去抵制暴力,且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

日本学者胜原晴希在分析爱丽受到无面人的监视、管理时,认为爱丽受到的暴力,其实来源于“近代”(现代)这一装置。

村上春树认为暴力是理解日本社会的钥匙。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暴力侵略行为,事后日本却不反思,反而以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模糊、暧昧的态度,没有主动承认错误而选择偷换概念,没有对日本当代进行人文精神重构而选择置之不理。

而村上春树觉得不能无视历史遗留的问题,于是他借作品发声,并对暴力进行思索,觉得应该正视存在的历史问题。

从《舞舞舞》的五反田掐死女友喜喜和《海边卡夫卡》中的琼尼·沃克虐杀一只又一只抓来的小猫,再到2009年推出的《IQ84》描写现实社会的暴力。从这些作品都可看出村上春树一直对暴力的思索。

《天黑以后》是作者对价值至上,多元化的社会的恶和暴力的猛烈抨击,对“带有普遍性的恶”的追思与反问,讨论人性恶的根源性问题,反映作者对日本的历史及现状的思考,并由此产生“我的世代”的责任担当,体现他的人文关怀和对日本今后走向深深的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