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历尽艰辛虽败尤荣,惊天之举改变国共战局

2024-09-24 20:16 来源:网络 点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历尽艰辛虽败尤荣,惊天之举改变国共战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8月下旬,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从全国战场态势的战略高度进行思考,是一次变被动为主动的战略进攻行动,打破了蒋介石原本向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进攻的策略,瓦解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是英明决策,了不起的壮举!

刘邓大军大别山之行惊天地泣鬼神,刘邓大军损失惨重,在到达大别山时刘邓部队已经减员超过7万人,但却让我军在中原战场获得了巨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多次邀请毛主席到重庆谈判,他以为毛主席不敢赴约,想把战争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毛主席如期赴约,蒋介石集团表面上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暗地里却在美国人的支持下在全国进行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部队,而我军也早已看穿其险恶用心,严阵以待,随时准备痛击国军的进攻。

战争初期,国民党自恃拥有430万国军的兵力和装备优势,扬言要在3到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部队,1946年6月,蒋介石派出158万军队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解放战争正式爆发。

当时国共军事力量悬殊,共产党被国民党逼得喘不过气来。

1、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陕甘宁解放区危在旦夕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3万国民党反动军队,气势汹汹地向延安扑来。

面对敌人重兵进犯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力排众议,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策:主动撤离延安,留给敌人一座空城。

延安是革命老区,中共中央领导人在这生活了十几年,群众基础较好。主动撤离延安,让许多干部、战士和群众想不通,毛泽东耐心向大家解释科学取舍决策的道理。

毛泽东认为延安是一个装满金银财宝的大包袱,暂时放弃延安,留给胡宗南空城,让他得意一下,麻痹他们,赢得时机,自己腾出手脚更主动、更灵活出击,就能大量消灭敌人。

撤离延安后,毛主席并没有离开陕北,失去后方人力、物力的支持,毛泽东和党中央只带800人转战陕北,冒着极大风险与胡宗南10万军队周旋,让其他部队赢得机会。

毛泽东在陕北转战,地理环境异常艰险恶劣,常常翻山越岭,吃不上饭、睡不上觉。有时和敌人只隔一个山头,敌人的说话声都能听得见……

2、毛主席命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国民党胡宗南占领延安,对陕甘宁解放区步步紧逼。战争已经爆发10个月有余,很多解放区域压力很大,百姓吃不饱饭,后勤补给方面已经存在很大的问题。眼看着解放区岌岌可危,毛主席积极地想对策。

经过全面衡量和思考,毛主席认为我军应实施战略机动作战,将战争引入到国民党的统治腹地,并在运动中伺机歼灭敌人,扭转对我方不利的战略态势。

毛主席真不愧为军事家,没有被眼前困难吓倒,而想出了围魏救赵的办法,利用外线战略为解放区减负,从而打乱蒋介石的计划。这个办法太高明了。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一时难以承担外线作战、无法出击大别山的战略任务。与此相反,刘邓大军正面的敌军较少,他们千方百计渡黄河,想打出漂亮的仗。

当时我党在晋冀鲁地区已完成土改,人民群众积极支援我军作战,5万多河工和我军不分昼夜地挖河道、造新船,这一切都在悄悄行动,敌人完全被蒙在鼓里,还以为刘邓大军束手无策,坐等待毙呢。

6月30日晚上,刘邓大军在5万多协助渡河的民兵和河工的配合下,将120多艘大小不一的木船放置在黄河河岸,12万余我军主力部队安静的隐蔽在黄河的8个渡河段上。

等待渡河的信号发出就这样,我军12万多人马一夜之间就突破了蒋介石所谓的“黄河防线”。

消息传到南京,正在与司徒雷登在酒宴上交谈的蒋介石顷刻间面如死灰,一旁的司徒雷登不断质问蒋某人:“你们不是说黄河天险相当于40万大军吗?请解释清楚这个6.30事件。”

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取得很大胜利,毛泽东以敏锐的战略目光,判断出只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才能缓解解放区的压力,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因为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刘邓大军南下,肯定会引起蒋介石重视。

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要他们无论如何要下决心舍弃后方,排除万难以半个月行程,挺进大别山。

然而这时,刘邓大军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的鲁西南战役,人困马乏,弹药也消耗殆尽,而且伤亡较重,亟须休整补充。如果立刻展开长途奔袭,必然存在极大的困难,难以解党中央之围。

7月28日,刘邓给中央军委回电,如实陈述了部队目前存在的困难,希望军队留在鲁西南一边和周边敌人作战,一边休整部队,让部队恢复元气,等时机成熟再向大别山挺进。

原以为中央会批准他们的计划,没想到次日毛泽东就亲自起草了加急绝密电报,陕北现在情况紧急,如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危在旦夕。

两位首长认识到此次战略进攻事关扭转全国战局,困难再大,也要克服,两人简单商量了一下后,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

1947年8月7日的黄昏,刘邓大军挥师东进,刘邓野战军兵分3路,先敌越过陇海路,以连续急行军向大别山挺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由防御变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部队及其脆弱之时,顾全大局,服从党中央的领导,真是好样的

3、刘邓大军过五关斩六将挺进大别山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汝河、淮河等许多难以战胜的关隘,后有庞大的国民党军穷追不舍。

正值酷暑雨季,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没有能够好好得到休整,现在又马不停蹄地向南挺进奔驰,重重困难可想而知。

蒋介石错误判断人民解放军是北渡不成而被迫"南窜",遂以20个旅分路尾追,另以4个旅在平汉路侧击,企图歼灭人民解放军于黄泛区。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

这里虽然已成了一片死水,但还是一片汪洋,除了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和偶尔从空中掠过的几只野鸭之外,再也看不见什么别的东西。

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

8月17日,刘邓大军的官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又困又饿的情况下进入40里宽的黄泛区。

因为道路泥泞不堪,人困马乏,一夜才走了10里路。重武器要把战士们都压垮了,实在难以前行,只好拆成零件。

17旅一门榴弹炮陷进淤泥,13匹骡子都拉不动,后面有国民党追兵,万般无奈,为了不影响部队前进速度,旅长李德生只好忍痛下令弃炮。

战士们一路上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一天一夜跋涉,三路大军终于奇迹般地跨过黄泛区。

刘邓大军来到沙河,此时正值沙河汛期高峰,浪大水急,水面宽百米,水深3米至10米,没有桥刘邓大军插翅难飞。

要在这样一条大河上架一座宽4米多,可供大军汽车、马车、炮车、载重部队顺利通过的坚固浮桥,谈何容易?”

广大船民、农民积极贡献渡船、门板、木料、粮食等,地、县委集中了10吨级的大船350条,以及货币、食盐和蔬菜送给部队。

浮桥架设进展很快,在下溜渡口打下了南北两行几百根木桩,并用绳索连在一起,船连成一字形,固定在木桩中间。

上铺木板、门板等物,成为一条坚固的大浮桥,能够使大军三队齐行并进节省渡河时间。经过4个昼夜军民并肩作战,4处浮桥全都架好。

18日上午,国民党的飞机开始出现在沙河上空,当日11大批敌机铺天盖地而来,轰炸新安集,尽管老百姓和战士有所防备,但核算炸死18名群众,多人受伤。

敌人亡我之心不死,敌机接连不断不断轰炸沙河两岸下溜渡口,敌机夜间还不断投下的照明弹把沙河两岸如同白昼,妄图阻止我军过沙河。

军民不畏艰险连夜奋战,抢修被炸毁的浮桥、抢运物资、抢救伤员。

上有飞机轮番轰炸,后有20多万敌军分淮阳、亳州、平汉铁路三路尾追击而来。在这样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刘邓大军在炮声隆隆中越过了沙河。

几天以后,等刘邓大军闯过黄泛区,渡过沙河,继而向汝河进军时,蒋介石这才如梦方醒,知道我军要挺进大别山。

他气急败坏地立即调集大军南阻北追,并气恼地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飞到前线亲自督战。

我军于8月23日到达汝河河岸,汝河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路途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关卡。

汝河水深浪急,加上雨季,河水暴涨,水流湍急,给我军渡河行动增加了不少困难。

为把刘邓大军阻击在汝河以北,蒋介石急急调来整编85师,经平汉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

此时,前面的敌人的炮弹如流星般飞来,后面的追兵尾随而来,我军进退两难,刘伯承斩钉截铁地说:,情况确实严重,狭路相逢勇者胜,必须杀开一条血路!

邓小平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他们命令部队从即时起,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飞机大炮、枪林弹雨,要发扬大无畏英雄主义,迎难而上,冒死渡过汝河。

前线指挥员则命令战士做好充分准备,把所有步枪都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严阵以待。

他们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并要求先头部队过后,沿途不留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

就这样,到第二天下午,刘邓大军终于渡过了汝河。

刘邓大军来到淮河边,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流湍急,刘邓大军缺少渡船,无法渡河,被阻挡在北岸。

这时敌人追兵黑压压一片向这边涌来了,形势非常危急。

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发现水不深可以走过去。

刘邓大军小心翼翼地趟过河,当大部队刚刚冒死渡过淮河,敌人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

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能“望河兴叹”,无可奈何。

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20天的千里挺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

由于蒋介石调动了很多兵力对付刘邓大军,使得解放区压力骤减,彻底扰乱了蒋介石的计划。

20多年来,我们的革命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第一次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4、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艰难作战

刘邓野战军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集中一部兵力,于9月间连续出击商城、光山地区守军,将国民党军机动兵力大部吸引到大别山北麓。

保障了进入豫东南、皖西、鄂皖、鄂东地区部队的迅速展开和建党、建政工作的进行。

至9月30日,先后解放县城24座,并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依托山区安置了后方,胜利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所面临的压力在成倍增加,指挥官也换成了国防部长白崇禧。白崇禧人称小诸葛,是个善于打仗的人。

蒋介石授予白崇禧华中5省军政指挥大权,由其指挥5个省地方武装、江防部队和34个旅的正规军。

白崇禧对大别山区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全面围攻,即所谓的“总体战”,企图一举歼灭刘邓大军。

白崇禧注重调查,在摸清刘邓大军实力之后,他对于红军的实力有了针对性的分析。

红军大多都是轻装步兵,且弹药粮食都非常匮乏。在大别山的前几次小规模作战中取得了胜利,收缴到了一些武器弹药得到了一点补给,但对于打硬仗还是明显的不足。

于是他直接针对这一点软肋,制定了严格的作战方针。

首先,严禁各部孤军突进,每次行动都必须两到三个旅抱团前进,主动杜绝被红军逐个击破的机会。这一计直接打退了我军以前的作战策略。

第二点,他下令自己手下的桂系整7师、整48师为主力,对刘邓大军进行围袭,不给我军喘息休整的空间。

这两支军队都是他亲手带出来的,且之前在大别山山区打过几次仗,有充足的作战经验,对大别山地形了如指掌。

他们能够凭借人民基础找到引路人,在山区凭借神出鬼没的地形作战。

这两支穷追不舍的部队,让红军部队疲于奔波,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地陷入死局。

白崇禧深知红军善于搞好军民关系,依赖群众的力量。

曾有很多次和国民党军队交战中寡不敌众,都是红军凭借在人民中找到了向导,或是人民群众隐瞒、帮助他们逃脱,甚至还有人主动为红军通风报信。

他对大别山老百姓采取了保甲联防和“五家连坐”这样传统的手段。要求所有人及时汇报街坊邻居的状况,如果红军出没知情不报,则连坐惩罚。

这样的威慑力下,很多民众都不敢再为红军支招。因为一旦被发现和举报,自己的亲属以及邻居都会遭殃。

同时,白崇禧还下令在各个交通要道布下关卡,切断红军的联络通道和粮食补给。

这样刘邓大军实在难以维持,只好分批撤出大别山。即使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刘邓大军主力也没有散。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损失惨重。部队出军时有12万人,在经过一路上的战役后,部队锐减。

进入大别山后,由于之前为了轻装上阵,刘邓大军丢掉很多武器,没有办法和白崇禧对抗,伤亡惨重。

被白崇禧步步紧逼,刘邓大军处境非常艰难,加上缺衣少食,导致很多战士饿死了,没有能够走出大别山。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作战似乎失败了,但在大别山的左右两翼,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第4纵队已经在豫西地区全面展开与敌人战斗 。

陈赓大将率领4纵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三战三捷,截断了陇海铁路,共歼敌2.4万人。这三次战役挫败了胡宗南部进攻。

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兼副政委粟裕则率领麾下7个纵队挺进豫皖苏地区,占领了夏邑、永城、蒙城、阜阳等24座县城,歼敌近8万人。

刘邓大军的到来,彻底打开了战场局势。一方面,将当时各军区的军民策应和后方两路大军联合在一起,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国民党军腹地。

另一方面,对南方的国民党首都南京和武汉这两个重要城市造成威慑,逼迫蒋介石不得不暂缓解放区攻势,从解放区调来部队保卫南京,大大减轻了解放区的作战压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是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进插入敌人战略纵深的壮举。

他们历尽艰辛,虽败犹荣,牺牲了小我,成全了大局。

为解放中原与南渡长江解放华中、华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