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胡服骑射:伟大的军事改革措施,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

2024-12-29 07:29 来源:网络 点击:

胡服骑射:伟大的军事改革措施,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

公元前303年,赵武灵王赵雍与他的大臣肥义商议五日之后,决定了一项重大决策。

不久他就召开了朝会,在众位大臣面前他说到胡服更容易骑射,为了使我们的军队更有战斗力,今日起推行胡服骑射

所谓胡服骑射即指穿胡人的服饰,学习胡人射箭骑马等作战方式,正是这个改革措施推动了赵国的崛起并影响深远。

一:历史背景

在介绍胡服骑射的时候,就不得不提赵国的背景。赵国始祖造父,因为攻打徐国有功,被赏封在赵城,赵氏于是登上历史舞台。

公前454年,智伯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首府晋阳,但由于智伯的残忍和强势,使韩、魏两家临阵倒戈转而支持赵国。

赵氏联合韩氏和魏氏打败智伯军队,智伯兵败身亡,智氏领土被三家瓜分,由此赵襄子治下的赵国实力大增。

后来赵烈侯赵籍即位,成为赵国的开国之君。赵国虽然从一介客卿逆转成一方诸侯,但在王位传承上却屡次爆发内乱,消耗了一定国力。

而且赵国身处四战之地,西面有尚武的秦国,周围是虽属三晋,但面和心不和的魏国和韩国,东面有世敌燕国、大国齐国,北面则有匈奴、楼烦、林胡等少数民族扰边,而中心则有心腹之患中山国,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历代战争不断,也能战善战。

公元前325年,年仅15岁的赵雍继承父亲赵肃侯的国君之位,成为赵国新君主。但因父亲之前攻魏的政策,魏惠王随即联合楚秦燕齐以吊唁的名义,欲以五国联军企图灭亡新君即位的赵国。

就在众人以为赵国大势已去的时候,不料赵雍并未惊慌,反而部署重兵在各个重要军事重镇,以强硬的态度应对各国联军,并用重金贿赂和煽动联军的敌对势力,使各国联军后院起火。

这一套操作下来,使得联军不敢贸然进攻赵国,从而化解了赵国因政权交替不稳定时的危险。

稳定了朝局和与各个国家的紧张关系。各国无不赞服和尊重,使列国不敢轻视赵国。但赵雍即位之后面临的局势,并不比即位初轻松,赵雍接手的并不能说是个好摊子。

当时赵国西边的秦国已经进行了商鞅变法,国力日升,而东边的齐国一直处于强国的行列,在与这两位超级强国的中间,赵国的历年对外战争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国力日衰。

但这还不是最让赵国蒙羞的,而对赵人冲击最大的是像楼烦、林胡、中山国这样的小国也经常侵扰赵国,并屡次战胜赵国。

尤其以中山国为主,中山国经过中山桓公励精图治的经营,不仅复国而且把国都建在了赵国东北部,经常侵扰赵国,赵国也是疲于应付,胜少败多,成为赵国心腹之患。

可以说,面对赵国国力日渐衰弱,赵雍急需一场变革挽救赵国的颓势。

二:改革的阻力

1. 国内的阻力

胡服,一般指类似于游牧民族穿的紧身的、便捷的衣服,与中原人的宽松的衣服有一定区别,因此大家叫胡服。

胡服不像中原人的衣服那样大袍长袖,反而是短衣窄袖,它相比与中原服饰的繁冗,优势在于简练方便,利于行军打仗和骑马射箭。

作为之前穿惯大袍长袖的赵国贵族来说,让他们突然穿上并不美观的胡人衣服时,他们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不仅认为这样不美观而且认为这样抛弃了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认为很羞辱。

其中带头反对的是公子成,他是赵雍的叔父,也是后来沙丘之变的始作俑者。他认为胡服骑射抛弃了先祖留下来的传统,不符合礼仪,就连赵雍最宠爱的小儿子赵何,下一任赵国君主也对很多举措表达了不解。

除了赵国朝堂有反对意见之外,赵国民间也对此很有意见,因为之前人民接受的都是中原文化,现在突然让他们穿胡人的衣服,他们也表示不理解。

他们认为这是对先祖的不尊重,抛弃了先祖留下来的文化,而且百姓也认为胡人的衣服虽然简练但不美观,不符合中原文化,不符合周朝以来所信奉的周礼和孔孟之道,因此意见不小。

2. 国际上的不利影响

在战国时期的国家,大多接受的都是中原文化,信奉周礼,认为中原文化为正宗,而视少数民族为蛮夷和胡人,而他们的文化也被中原国家所歧视和抵制。

在赵雍对内外宣称进行胡服骑射,学习胡人文化时,瞬间便遭到中原列国的嘲笑和轻视,他们认为赵国放弃中原文明,去学习胡人文化,是自甘堕落和政策失误,从而轻视赵国,使赵国在国际舆论上遭受了很大压力。

三:改革措施

于是赵雍便在众多大臣的出谋划策下,在赵国国内和军队中推行胡服,改变了传统旧服饰,以便于军队骑兵作战。

在胡服骑射改革中核心内容便是使军队学习胡人骑射方式,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赵雍对赵国周围的胡人进行收编,使他们加入赵国的军队,增加军队人数并增强军队战斗力。

另一方面赵雍重金聘用胡人中善骑射者担任军队教官,让他们向军队传授高超的骑射技术,更好的训练赵国的军队,增加他们的骑马和射箭能力,增强赵军的战斗力,训练出一支射箭准、骑术高、作战能力强的赵国骑兵部队。

赵雍采用打破“固籍”的方法招募国内会骑马射箭的人,充当骑兵,而且国内男子到达一定年纪后便要去服一定时期的兵役,此举不仅使赵国骑兵强劲而且使其兵源充足。

另外在赵雍击败楼烦、林胡等胡人部落后,又命赵固在胡人部落中大规模征召善骑射者,组建精锐边骑,至此众多举措极大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为后来赵国对外征战立下战功。

四:改革的成果和积极意义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最大的成果,就是在赵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改革了服饰和学习胡人骑射技术后,赵军不仅战力变强也建立了一支善骑射的骑兵部队,在改革之后赵军一改往日的衰弱和颓废,变得焕然一新和雄壮矫健。

一时间赵控弦之士十数万,赵国边骑一时名震列国,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队实力日益变强,到战国后期成为唯一一个能和秦国军队抗衡的军队,战力之强可见一斑,而胡服骑射便是变强的开始。

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国力日强,这时候就需要一场战争来检验效果和转换成成果。在胡服骑射的次年,赵雍便对中山国发动了战争,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而且随后向西面的胡地发动战争,取得了大胜,占领了其很多领土。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赵军集结重兵攻打中山国,夺取了中山国的很多军事重镇和富庶之地,打得中山王不得以四座城邑请和,赵军才停止进攻。

但赵雍真正的目的是灭亡中山国,在武灵王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赵雍再次发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元气大伤,在赵惠王三年,赵终灭中山国。

除了攻略中山国外,赵国向之前经常扰边的游牧民族也发动了大规模征服战争,如匈奴、楼烦、林胡,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占领了许多土地,使其不敢再侵扰和进犯赵国边境。

至此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成为除秦、齐之外最强大的国家,在后面的时间内更是和秦国争霸天下。

胡服骑射改革减弱了中原华夏民族歧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中原华夏民族的亲近感。

在改革之前,胡人和中原华夏民族往往充满对立与陌生,因为两者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服饰不同、胡人和中原华夏民族互相视对方为两个世界的民族。

而胡服骑射改革却主动接纳和学习胡人文化,这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亲切感,也更愿意与华夏民族交流和共处,而汉人也见识到胡人服饰的简洁,和其骑射能力的强劲。

改变了以往对胡人的偏见和歧视,这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谐和融合。但改革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五:改革的局限性

相比于改革制度的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显然更只注重军事方面,而没有过多关注制度和经济方面,经过改革,赵国的军力虽大大增强,但经济和制度方面却没有显著增强。

反观商鞅变法,除了因军功爵制而大大增强的军事,实行土地私有制等政策后,秦国经济和制度也获得重大突破,相比之下,胡服骑射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在后期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之一。

六:总结

梁启超评价赵武灵王说在战国列国的变法中,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和赵国的胡服骑射最为成功,而称赵雍是赵国的彼得大帝。而这位被梁启超称为彼得大帝的君王,又被他称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当然这跟他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制度与文化不无关系,但也能看出他对胡服骑射效果和改革意志的佩服与赞美。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极大效果和成果的改革之一。

赵武灵王赵雍在即位后,面临日渐衰弱的赵国和赵军,和处于下风的对外形势,赵雍毅然决定学习胡人服饰和骑射技术,进行胡服骑射改革。

这场核心为强军强国的军事改革,很快使得赵军军力大涨,为赵国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边骑部队,由此使得赵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提升了赵国的国家实力。

但相比于邻国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无疑是存在局限性的。

胡服骑射虽然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却没有触及赵国的经济和制度,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却从军事、制度、经济等诸多方面同时发展。两相对比,赵国发展并不像秦国发展那样全面,这也为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埋下伏笔。

虽然存在局限性,但无可否认胡服骑射是一场伟大的改革,赵武灵王赵雍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毅然决心变革,他不惧世人的不理解和嘲讽毅然学习服装和骑射技术更有利于作战的胡人,使赵国由弱变强,这种善于学习、勇于变革的精神值得后世的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