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河南省平顶山简介

2025-04-15 08:02 来源:网络 点击:

河南省平顶山简介

三四十年前的平顶山市

第一集

平顶山位于北纬33°08'~34°21’,东经112°14'~113°45'。在河南省中部稍偏西南。省辖市,地级。东与许昌、漯河二市毗连;南接驻马店、南阳二地区,西北与洛阳市接壤,北邻郑州市。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133公里,总面积8827平方公里。辖新华、卫东、郊区、西区4区,叶县、宝丰、鲁山、襄城、郏县5县,代管舞钢、汝州2县级市。1175190户,50640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万余。全市34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7%,其他民族占1.3%(65761人),其中回族59697人,满族4345人,蒙古族3143人,土家族211人,100~200人的有壮、茁、白、彝、拉祜5个民族,100人以下的有朝鲜、傣、哈尼、佤、锡伯、纳西、黎、藏、维吾尔等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1人。市人民政府驻市区中心中兴路与矿工路“丁”字形相交处北侧,东北距郑州117公里。

平顶山系五十年代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1950年,国家地质部门在平顶山一带进行煤田地质勘查,探测出有可观的煤炭储量,有可能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煤田。1953年决定开发,1955年第一对矿井(平顶山矿务局二矿)动工兴建。1957年3月,国务院决定设立平顶山市,地级,河南省直辖。因市区北靠平顶山,市以山名。1958年改为县级市,归许昌专区。1962年设立郊区。1964 年改市为特区,升为地级,省直辖。1968年改特区为市。1969年设立新华、卫东两个城市区。1971年设立西区。1977年,省直辖的舞钢工区划归平顶山市,设立舞钢区。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划来许昌地区的叶县、宝丰、鲁山3县。1986年2月,扩大市领导县体制,划来许昌地区的襄城、郏县2县和洛阳地区的临汝县。1988年6月,临汝县改为汝州市,县级,省直辖,平顶山市代管。1990年9月,舞钢区改为舞钢市,县级,省直辖,平顶山市代管。

地处豫西山区与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西及西北部属外方山低山丘陵区与外方山前倾斜平原区,东及东南部属黄淮洪积平原区与伏牛山——桐柏山前倾斜平原区。整个地势为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递降。最高处为鲁山县西陲的石人山主峰,海拔2153米,最低处为襄城县东南部低洼之处,海拔64米。境内主要河流呈东西向,自北而南有颖河、北汝河、湛河、沙河、灰河、澧河等,均属淮河水系。境内大、中、小型水库计170余座,其中白龟山,昭平台、孤石滩为大型水库。鲁山县的下汤、中汤、上汤和汝州市的温泉镇有温泉。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过渡地带,属温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热量、水分等资源丰富。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均气温142-15.3C,一月均温0.6~1.5C,七月均温26.4~28.1℃,年均降水量657~868毫米,年均日照2068.8~2335小时,无霜期215天左右。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有各种矿产44种,其中优势资源有煤、铁、铝土、盐、耐火粘土、石灰岩、熔剂灰石和佳石8种,此外还有石膏、石墨、紫砂陶土、磷矿石、大理石、黄金等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资源。煤炭储量极其丰富,含煤面积1000平方公里,蕴藏量103亿吨,主要分布在市区、宝丰、妆州、鲁山及郊县境内。铁矿石保有工业储量6亿吨,位于舞钢市。盐田分布400平方公里,主要在叶县境,已探明储量2300亿吨,居全国第一位,为河南省唯一盐田。此外,铝土、水泥灰岩、熔剂灰石、石膏、石墨等储量也较大。丰富的矿产资源,构成了能源、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冶金辅助材料、非金属矿产等各种资源的组合,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工业的发展,以及煤炭的转换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除煤炭已大规模开采外,铁、盐、石膏、石墨、大理石等矿产的开发利用也初步形成了规模。

全市有耕地493.4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72.34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水稻、花生、芝麻等,尤以小麦、烟叶为丰。烟叶产区主要分布在襄城、叶县、郏县等县,年种值面积70万亩,年产10.74万吨,为全国五大产烟区之一,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价值较大的植物资源有1000多种,广大山区尤其是鲁山县西部盛产党参、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和猕猴桃、核桃、猴头、黑木耳、板栗、油桐等经济作物。鲁山县产的称张丝驰名中外,张良姜久负盛名;郏县红牛被列为全国六大优良品种之一,等等。这些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全市发展食品、饮料、卷烟、纺织、中药加工等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工业主要集中在平顶山市区及所能各县城(市区)。建市初期,平顶山的工业主要以单一的煤炭生产为主,至1966年先后建成并段产七对大型矿井,形成年产原煤6693万吨的生产能力。金属加工、陶笼、皮革、食品等小型金业也开始出现。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工业遭受严重影响,除原煤产业有定增长外,其它工业发展缓慢,平顶山基本上还是一个煤炭平顶山市 、7

二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工业进入了全面、迅速发展时期。至今,已形成了煤炭、电力、钢铁、纺织、机械、轻工、化工、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在河南省及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1990年全市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103个。

在能源、电力、冶金工业方面成就突出。全市有大型矿井17对,中小型地方煤矿600余座。1990年生产原煤3087.92万吨,洗精煤近400万吨,生产焦炭212.57万吨。平顶山焦化公司设计年产焦炭80万吨,并建成煤气工程,供城市工用及民用。姚孟电厂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在华中电网起重要作用,舞阳钢铁公司拥有我国最大的4.2米轧机和75吨电弧炼钢炉,生产我国目前唯一的特宽特厚钢板。

在机械、纺织、建材工业方面发展迅速。随着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先后建起了矿山机械、高压电器、通用机械、工具阀门、标准件等各类机械厂家数十个。从修理到制造,从制造零部件到成套设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机械工业体系,在服务于全市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的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工业在1967年前基本是空白,到1976年仅发展到三个纺织企业。1978年后,由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纺织工业迅速掘起,以锦纶帘子布厂、棉纺织厂、绢麻纺织印染厂等为骨干,形成了化、棉、麻、毛、丝纺等门类齐全,纺、织、染比较配套的纺织工业体系。1981年建成的绵纶帘子布厂设计年产帘子布2.6万吨,为世界三大帘子布生产基地之一,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材工业方面,已拥有水泥及其制品、机制砖瓦、混凝土构件、建筑石料、铁道轨枕、耐火材料、卫生陶瓷、建筑涂料、玻璃及其制品、石墨制品、磨具和磨料制造等若干开采和加工行业。新型耐火材料厂生产的高强轻质耐火砖,广泛用于冶金、机械、石化、陶玻、电力等工业炉窑,有较高声誉。

化工、轻工业也发展迅速。尿素、烧咸、饮料洒、卷烟、铝制品等都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各类工业产品已发展到1600余种。在300多种主要产品中,宝丰洒、汝州瓷器、锦纶帘子布、床单、洗精煤、液压支架、高强轻质耐火砖、雪川牌啤洒、蕉叶牌香烟等30余种分别荣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和金质、银质奖。床单、浴巾、壁毯、紫砂陶、丝绸、棉纱、铸铁配件、原煤、机制纸等30余种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市境交通方便。焦(作)枝(城)铁路从西部鲁山、宝丰、汝州南北通过,课宝铁路在宝丰车站与焦枝铁路呈“丁”形相交,向东经市区、襄城,至深河交(北)京广(州)铁路。另有平舞、平顶山矿区等地方专用铁路与“国铁”相连。公路主要有郑(州)南(阳)公路及其西线在市境南北通过,洛(阳)界(首)公路、落(阳)叶(共)公路、徐(州)西(峡)公路在境内东西通过。另有稠密的县(市)、乡(镇)公路,使平顶山形成铁路、公路互相配命交通网,并与全国交通网相连,为平顶山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文教卫生科研事业。190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4256所,其中普通高事学校有师专、城建分院2所,成人高等学校有教育学院、电大分校、职工大学计5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有师范、卫生学校、工业学校、环保学校等7所。普通高中54所、初中561所、小学2927所,城乡职业中学60所,另有特殊教育、农民中专、职工技术培训学校、小学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幼儿园等。1990年底全市各类卫生机构432个,其中医院163所,疗养院1所,门诊部224个妇幼保建站(院)12个,卫生防疫站13个,专科防治所(站)4个。大型综合性医院主要座落在平顶山市区,如矿务局总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解放军152医院等。汝州市尚有温泉疗养院。文化设施遍布全市城乡,1990年底有文化事业机构172个,其中戏曲剧团11个,主要剧场、影剧院10余座,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12个,文化站124个,群众艺术馆2个,并有新华书店、录像厅、电影放映队等。报纸主要有《平顶山日报》,另有矿工报、文化报、政协报、环境报等,并成立有平顶山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级专业科研机构15个,主要有煤炭部选煤设计研究院、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矿务局科研所、市农科所等。

名胜古迹:全市计有国家、省、县(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其中汝州的风穴寺及塔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市区的应国墓地,郏县的三苏坟、文庙、宝丰的香山寺、塔里赤墓碑,鲁山的元次山碑,汝州的法行寺塔、严和店瓷窑遗址等20余处,其中风穴寺、三苏坟、香山寺具有游览观瞻价值。鲁山县西陲的石人山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最名区,山高景幽,自然景观50余处,为避暑游览佳地。



市统计局的统计数为8867平方公里。

此时郊区不属县级,但其取能与县级区似同。平顶山市升为地级后,郊区随升为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