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从陆菲青到韦小宝,金庸以隐居开头,又以隐居收尾

2025-03-11 07:55 来源:网络 点击:

从陆菲青到韦小宝,金庸以隐居开头,又以隐居收尾

金庸的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中,隐居于总兵府的武当派大侠陆菲青开始,徐徐展开,逐渐蔚为大观。到最后《鹿鼎记》收尾,韦小宝带着夫人和母亲到云南,隐姓埋名。从隐居肇始,以隐居结束,金庸武侠就此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这一头一尾的两段隐居,其人其事都大相径庭,从侠肝义胆陆菲青,到市井无赖韦小宝,反映出金庸作品对人性和社会特性的剖析逐步深入。

我们还是先比较比较这两个人物吧。

先看那陆菲青陆大侠,金庸笔下第一位出场武林高手。在《书剑恩仇录》旧版中,陆菲青出场之时,吟了一首辛弃疾的《贺新郎》:“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青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文武双全、忠肝义胆的侠客形象跃然纸上。书中进一步交待了他的生平事迹——

原来这位教书先生陆高止真名陆菲青,乃武当派大侠,壮年时在大江南北行侠仗义,名震江湖,原是屠龙帮中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屠龙帮是反清的秘帮,在雍正初年声势甚是浩大,后来雍正、乾隆两朝厉行镇压,到乾隆七八年时,屠龙帮终于落得瓦解冰消。陆菲青远走边疆。当时清廷曾四下派人追拿,他为人机警,兼之武功高强,得脱大难,但清廷继续严加查缉。陆菲青想到“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之理,混到李可秀府中设帐教读。清廷派出来搜捕他的,只想到在各处绿林、寺院、镖行、武场等地寻找,哪想得到官衙里一位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竟是武功卓绝的钦犯。

可见,陆菲青的隐居乃是被逼无奈,空有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乃至心灰意冷。

同样是隐居,《鹿鼎记》中韦小宝就潇洒得多,甚至有点功成身退的味道———

夫妻八人接上母亲,同去云南隐姓埋名,在大理城过那逍遥自在的日子。韦小宝闲居无聊之际,想起雅克萨城鹿鼎山下尚有巨大宝藏未曾发掘,自觉富甲天下,心满意足,只是念着康熙的交情,才不忍去断他龙脉。

韦小宝既没有顶天立地的志向,也没有光明磊落的节操,是个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人物。金庸创造这个人物,为的是剖析中国社会的成功之道,反衬传统的侠义人物之失败。比如《鹿鼎记》里最伟岸的大侠陈近南,对付正面的敌人满清朝廷难说成功,又被同一阵营的小人暗算,彻底失败。

金庸写小说,开始还是循着传统路子,刻画一些忠义正直、铁血丹心的侠客,随着挖掘人性越来越深入,渐渐地,为国为民不惜捐躯的大侠,逐步变成隐居遁世自得其乐的隐士,再继续下去,市井无赖韦小宝竟成为最有作为的人,左右逢源,几乎无所不能,末了还玩一个功成身退。

从陆菲青吟的那首沉郁苍凉的稼轩词,到韦小宝对双儿说的”大功告成,亲个嘴儿“,从名士之悲到小人得意,金庸完成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次完整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