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这个土夫子去世近50年了,但他的传奇仍时常被提起,只因太玄幻吗

2025-04-27 04:55 来源:网络 点击:

这个土夫子去世近50年了,但他的传奇仍时常被提起,只因太玄幻吗

“夫子”一般是人们对年长而有大学问的人的尊称,古代最有名的就是孔夫子、朱夫子,而在民国时期,却有一拨人也被称为夫子,不过前头带了个“土”,即土夫子,这名称可跟学问没丝毫关系,而是带有贬义的专指特定人群,即盗墓者。

说起盗墓,其历史已无法追溯,总之,中国数千年的墓葬史,也是一部盗墓史;从史料记载看,西汉时就出现了盗墓贼,至于盗墓行业的祖师,一说是先秦伍子胥、一说汉魏曹操,当然也有说温韬的。掘人祖坟、盗取财宝,既违伦常,又是犯法,不过在不同年代下都存在着,只是多寡罢了。

民国盗墓者

纵观历史,盗墓的鼎盛时期多出现在烽火连年,民不聊生的乱世,近代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盗墓鼎盛时期,原因:一是军阀混战、祸乱频频,社会无序,无力打击盗墓行为。二是乱世中,部分贫穷百姓迫于生计,铤而走险从事盗墓;三是外国势力的侵入,国际买家的出现,让民国时期“产、供、销”一条龙的盗墓产业链初步成形。

旧时湖南长沙城,城里百姓烧饭取暖大都以烧自制的煤球为主,那时还没出现蜂窝煤,为了让煤灰成型并增加耐烧度,在做煤球时需加入大量粘性较好的黄土,由此诞生了一批以卖黄土为生的人群;他们出身贫贱,天天拖着个旧小板车,到城外的山丘挖黄土,然后挨家挨户售卖,赚取微薄的收入,他们苦中作乐,自嘲为“土夫子”。

黄土中的上品是“糯米泥”,纯净而粘性好,不过,量少且深埋地下,时间一长,土夫子们知道了好多古墓葬的回填土是“糯米泥”,它原从深处挖出后再回填,土层被松动过,很适合作为制作煤球的添加剂,只要抛去表层生土,不用费多大气力便可挖取到,于是,土夫子们就纷纷去墓葬地挖取黄泥土。

长沙历史悠久,郊外古墓众多,尤其是楚墓和汉墓;最初,有人偶然挖到一些随葬品,卖了换几升米,割一块肉,改善下一家老小的生活,也有一些古器可以卖一个好价钱;他们中胆子大的见有利可图,干脆打着“土夫子”的幌子,专门以盗掘古墓为职业,慢慢地,土夫子的名头就成了长沙一带盗墓者的代名词,土夫子就是盗墓贼。

土夫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盗墓贼也是如此,本来就是农民的土夫子,挖黄土生涯多年,渐渐成了土专家,他们可根据土层、土质状况轻松判断出哪里有古墓,从封土和墓葬的回填土的成色、夯层、含水湿度等方面,可大致可知道墓葬的年代和等级,由此成为盗墓高手。

一些土夫子将盗墓的技术总结为“望、问、闻、切”四字要诀。“望”就是看地形地势,有经验的土夫子,多擅长风水堪舆之术,每到一地必先察看其地势,按照土夫子的理解,真正的风水宝地必有大墓存在;“问”就是多方打听、踩点,土夫子以各种身份如风水先生或相士,四处探听古墓的确切地点;“闻”即嗅气味,在墓葬区取些泥土闻,从泥土气味的细微差异中辨别出墓葬是否被盗过,并结合土色判断其大体年代;“切”就如同中医的把脉一样,定好打洞方位,以最短距离进入棺椁,取出墓内文物。

在长期的实战中,土夫子因地制宜,结合需要,还发明了一种适合在当地使用的盗墓利器—短柄锄头。

长沙多丘陵山地,土质杂硬,水田遍布,加之墓葬多处于山坡,埋得不深,浅薄的耕土层或扰土下即是墓土,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在这种环境里不好使,土夫子就在农用铁锄的基础上,进行一番改良和创新,缩短锄柄,缩小锄头,这样使用起来很是灵活、方便、利索。柄短,可以近距离看清翻起来的泥土,也方便携带、隐藏;锄头改小一点,使用起来省力,高效;还有,短柄锄打造成本、难度要比洛阳铲低许多,规格也不太讲究。

短柄锄

与农民锄地一样,使用短柄锄时,弯着腰、瞄着锄头,用力挖下、平拉、起把,锄下土质变化情况一目了然,死土、活土一看便知。使用短柄锄除了要学会基本的看土本事外,更重要的还在“听功”,挖掘时,古墓封土密实度小,发声哑;老土密实度大,发声脆。

除了短柄锄,土夫子还发明了寻找宝物的工具竹签子,其触手可得,简单实用。如果遇到棺椁、尸骸早已腐烂无遗的墓葬,用签子在泥土中一下一下不停地戳,就是很小的印章也能戳到找出。竹签子坚硬,又不会损伤文物,由于这个优点,后来的考古界也借鉴土夫子的做法,在寻找散土、泥水中的随葬品时,也用上了竹签。

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长沙土夫子中最出名的是任全生,被时人称为“盗墓一哥”。

任全生,家境贫寒,没啥文化,有一年,他的老婆孩子患上重病,需要及时救治,可他走遍了亲戚,也没借到这么多钱,一时陷入绝境;偶然中,他认识了一个盗墓行家的老乡,出于同情,老乡便领着急需用钱的任全生踏入土夫子行列。

没成想,任全生天生是个干此活的人才,他身材高挑,臂长腿粗,行动敏捷,耐力极好,更重要的是,他性格沉稳,不急不躁,善于观察、学习,悟性极高;在老乡的调教下,没过几年,任全生在惊险刺激而又危险重重的盗墓界中脱颖而出,“望闻问切”之法在他手上运用得炉火纯青,游刃有余;任全生最牛的一招还是“请”文物,就是将文物从棺椁中完好无损地取出。

本事在手的任全生,纠集同伙四处出击,频频盗挖古墓;长沙同时期的盗墓高手不少,如谢少初、漆效忠、李光远、胡德兴等人,他们时而单干,时而联手,几乎把长沙周边的古墓盗了个遍,加上历史上遭盗的,长沙一带十墓九空,有的墓还接连被盗多回。

最让盗墓贼青睐的是汉墓和楚墓,其年代久远,陪葬品较多,容易出手,卖价不错,以至于古玩市场上有“长沙货”皆上等之说。不过,在文物卖出的过程中,土夫子们赚的只是小头,真正获大利的是长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后的外国势力。

对于任全生来说,虽盗墓成功率高,但也没见他发起大财,所盗文物大多贱卖了;但他卖货有个原则,就是只卖给中国人,好像这样就能给自己一个安慰似的,但大部分的文物最终还是流失到国外去了,让人扼腕痛息。

下面看看改变了任全生人生轨迹的两次精彩盗墓经历。

一、子弹库盗宝

1942年9月的一天,经历过两次日军进攻和劫掠的长沙,市井萧条。任全生带着同行李光远、漆效忠、胡德兴,来到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在一座踩好点的古墓上,他们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棺椁层,刺鼻的沼气味气体喷泄而出,任全生见此暗自欣喜,他用洋火点燃,火焰高达数尺,蓝中带红。这回挖到火洞子了,看来定有收获。

关于火洞子墓的神奇及危险,著名考古学家商承祚在《长沙古物闻见记·续记》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楚墓椁墓完好未入空气者,如遇明火,其泻出之气即行燃烧,《闻见记》曾载其详,读者多有怀疑,柯君亦记及此事,皆为土夫子真实之言。余再度赴长沙时,即闻二十八年二月南门外阿弥岭木椁墓喷火伤人事,乃展转由土夫子之介,得识苏三,即被墓火烧伤之人。苏三为人粗莽愚鲁,盗墓经验不丰,先锋工作,狡者每使令之。斯墓掘二夕(盗墓皆以夜)始见迹象,群工兴奋,子夜而抵其椁,苏三口衔纸烟,力掀盖板,轰然一声,其气与烟火相触而燃,苏三趋避不及,单衣被火,面目熏黑,号啕悲呼,仆地不起,面部胸前几无完肤,群工惊骇,急送湘雅医学院治疗,月余始愈,创痕斑斑可见,则墓火之说,信而有征。”

同时,书中曾说:近代盗墓团伙盗掘楚墓的行动方式,往往是“深得墓穴后于夜间篝笼盗发”,“每于深宵,穴孔而入,及见棺木,即加斧斤,折木穿窦,更翻入内摩寻,古物尽而后已。楚墓田地面至廊,深斜下入,达三四丈,必仅七八小时完成盗掘,否则为他组所知,源源加入,赃润减少,此不能不速成之一因也。”

“鬼火”剧照

作为高手的任全生,当然不会像苏三那样蛮撞,他坐在边上,不紧不慢卷了支旱烟抽,吐着烟雾,等火焰燃尽,同时警惕观察着四周。

火焰燃尽,任全生几个人手脚麻利地挖好盗洞,从墓中扒拉出了许多物件,有常见的铜陶漆木器,还有一些绢质类纺织品,上面有些模糊的文字和动物图案。

任全生虽然是个盗墓高手,但对文物的价值却是一知半解,在他的眼中,只有铜器、漆器等值点钱,他把这些物品一股脑卖给外号叫“唐裁缝”的古董商时,这些“烂丝织品”算是搭着送给他,卖了个人情。

二、马王堆盗墓

长沙城郊的马王堆,那两个山包地下有大古墓,各路的土夫子早就对他垂涎欲滴了。

先出场的是谢少初,1946年的一天,他和一名伙伴趁着月黑风高来到马王堆,正往土堆下挖,忽然天空风云突变,一个炸雷照着土包劈了下来,周围几棵大树当场被劈断,周围野草也被烧焦了一大片。要不是两人当时都蹲在刚挖的几尺深的盗洞里,就遭雷劈了,吓了个半死的谢少初,自认为那是老天爷在惩罚他们,再也不敢挖了,赶紧把盗洞填回。

盗洞示意图

知道了谢少初的遭遇,自恃水平高超的任全生,还不忘笑话他胆子怎么越来越小了,他要亲自出马;一天晚上,任全生和同伙沿着封土下半腰的一个角,向里掘进了约十几米,仍不见有异样的东西出现,掘着掘着,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是不是碰到了疑冢?要不是疑冢,怎会掘不到棺木?尽管如此想,但还是不甘心,俩人一直挖到天快放亮,仍不见棺木出现,便断定这一定是古人设下的疑冢,于是就主动放弃了,还把一只“回力”鞋搞丢在盗洞里。

马王堆一号墓得以幸免,哪承想造化弄人,二十几年后,任全生又会和这座墓发生交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彻底让任全生傻眼了,就是前头说的子弹库盗墓中,那幅被他称为“烂丝织品”做人情送出去的东西,后来被收藏家蔡季襄所得,那可是“楚帛书”,是至今我国最早的、唯一的完整帛书,其考古文化价值难以估量,后流失海外,难以追回。具体详情可翻阅小编前两期文章《流失海外文物超过1000万件,可楚帛书的流失最让人心痛,太无耻了》,内容详实、精彩,颇受好评。

被骗去海外的稀世国宝:楚帛画

出帛画复原图

虽没文化,但爱国之心还是有的,有感于自己挖出来的国宝就这样被骗到美国去,以及蔡季襄的悲惨遭遇,任全生觉得自己犯下大错了;加上自己盗墓多年,良心也时时受折磨,任全生觉得自己不能再那样下去了。

时隔不久,全国解放,国家开始严打盗墓贼,已有悔意的任全生便彻底金盆洗手,再不沾这地下的事了;他还主动向政府坦白,交代了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争取宽大处理;鉴于都是穷苦百姓,在特殊年代下迫于生计才从事盗墓,且主动歇手、认错,政府也没再追究,反而鼓励他接下去好好好好工作,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类似任全生这种情况的土夫子不在少数,当然也镇压了一批屡教不改、罪大恶极的土夫子及文物贩子。

1951年1月,中南区文化部致湖南省政府函《严禁盗掘长沙古墓》云:“查长沙近郊,年来发现古墓多处,大都为战国至汉之遗址,遗存极丰,并多珍贵。因之商贩外人,趋之若鹜,勾结土霸地主从事大规模的盗掘。搜罗所得,不仅制作精美,且保存完好……我中央人民政府三令五申保护各地文物古迹,对文化遗产之重视,远逾前代。故今后长沙古墓、遗址不容再有破坏,遗存不容再有损失,自无待言。你府职责所在,对于中央人民政府政令,谅已严格执行。除对于古墓及附近一带地区,暂时绝对禁止任何挖掘外,以待将来清理,并嘱交通检查机关加紧注意古物运出,调查出土古物之在商贩手中者,及私人收藏者,以便收集。”

当年10月,国家派出以考古大拿夏鼐为队长的工作队,到长沙调查古墓现存、被毁情况,同时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为期130天的发掘工作中,工作队先后发掘楚墓、汉墓计145座。工作量巨大,在此抢救性墓葬发掘过程中,土夫子谢少初、任全生等人加入其中帮忙,他们情况熟、有技术、会干活,被尊称为“土专家”,这次调查中也包括马王堆墓葬,当时还立了个块汉墓的牌子。

1952年湖南省文管会组成“长沙市近郊古墓葬清理工作队”; 1953年成立“湖南省文物清理工作队”。鉴于当时正规的考古力量薄弱,人员短缺,工作队将表现良好、态度端正的20几位土夫子招入队里,成为正式工人,美其名为考古技工,这其中包括谢少初、任全生、李光远、胡德兴、漆效忠等人。他们常年跟古墓打交道,见多识广,技艺高超,实战经验丰富,比考古专家们的纸上谈兵强多了。

新中国给了他们新生,更给他们安排了工作,这些土夫子,不,现在是考古技工了,队里人都称他们为师傅。这帮人干起活来特别努力、卖劲,以前是偷盗、贩卖文物,现在是发掘考古、保护文物,相同的一批人,不同的社会环境,做起的事天差地别,他们的“土”办法是毁了无数的墓、经过实战锻炼出来的,对刚解放后的长沙考古发掘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提高了效率,同时也确保了古墓葬不再被盗挖,应该说,这是一步好棋。

在常德一考古工地, 胡德兴曾指着一低平洼地说,这里有一战国墓,一北大考古系毕业的高才生不信,与之打赌,结果几锄下去,果然是一座小型的墓葬;像这种老师傅找古墓的例子枚不胜举。

时间到了1972年,马王堆驻扎的部队医院挖防空洞,结果把墓葬破坏了,于是国家花了两年正式对马王堆的3座汉墓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收获的国宝级文物数不胜数,最出名的是大家都了解的辛追湿尸、T型帛画、素纱襌衣。具体内容可见小编上期文章《还原50年前震惊世界的马王堆考古发掘,看看稀世国宝是如何得来的》,讲述得详尽而全面,欢迎阅读。

在这次马王堆考古发掘中,任全生可是出了大力,贡献多多;当时正处文革,考古工作停滞,专业人员急缺,那时的他已年逾70,但接到湖南省博物馆的邀请后,二话不说参与本次发掘的全过程,从帮忙确认墓坑口位置,到文物提取,及后期的文物保护。

取宝现场

当时墓内井字形棺椁的4个边厢堆满文物,箱子太深,伸手够不到,人又不能下去,其他人经验不足,正束手无策之际,是身高臂长、不顾年迈的任全生出马,他腰系洗澡巾,让人拉着,卧在盖板上,探头伸手进去,把里面的随葬品一件一件完好地取了出来。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请”出了装满藕片的漆鼎,虽然最后藕片全化为汤水,但保留下了一张珍宝似的照片,让世人见识了2000多年的藕片。

2000年前的藕片

还有,辛追的身子卡在棺里,如何在不毁坏的情况下弄出,难倒了众专家,面对世上发现得最早、最完整的湿尸,没人敢轻举乱动,最后还是任全生亲自动手,用五夹板斜插进去,将内棺侧起,把女尸完好地移了出来,堪称经典之作。

在随后的三号墓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帛书、竹简,这些东西在地下埋了千年,若操作不小心,很可能化为飞灰,在考古过程中破坏文物,这后果很难承担起。任全生看到后,主动申请下墓取文物,解决了考古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帛书包括《五十二病方》《五星占》、《彗星图》、《房中术》等28本失传两千年的古籍,达12多万字,其价值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为研究方方面面的历史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

后来,任全生、李光远等五六位土夫子,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地方领导的表扬,他们还收到省军区负责人送来的奖励:每人一瓶好酒,一条好烟。

1973年,任全生跟领导建议,他在40年代盗掘的那处子弹库古墓,可能还有“货”。于是,在任全生的带领下,考古工作人员在子弹库新建的高楼建筑边找到古墓。发掘工作很顺利,工作人员在木椁盖下面的隔板上,发现一幅棕色的长方形彩绘帛画,这就是著名的《人物御龙图》。

子弹库古墓现址

国宝:人物驭龙图

画面上,一男子侧身而立,危冠长袍,手拥长剑,立于龙舟之上。龙尾企立一鹤,水中有鲤鱼一尾,画之上端有华盖,神情宛然,生动传神。它与“人物龙凤帛画”并称为先秦绘画双璧。

它的出土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国内现存的最早的一幅帛画。这件珍贵文物能在千年后,且已被掘开,空气流入的情况下得以保存,这不得不说是一项奇迹。

在很多官方文件中,任全生等老师傅的技法、绝活都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介绍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外界所知,这可能是为了防止被心术不正之人学去。

任全生

老年任全生

1975年,患上重病的任全生了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辛追女尸、人物御龙帛画等珍贵文物的完整出土,让任全生将功不过,盗墓史上留下了他的精彩。如今,当年的土夫子们已老去,回归他们熟悉的地下世界,他们的身手和争议,他们曾经的盗墓江湖,也随风逝去,这段“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也成了尘封往事,只偶尔被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