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你知道台湾也有一个汕尾吗?海陆丰侨胞背后的辛酸

2023-11-26 07:04 来源:网络 点击:

你知道台湾也有一个汕尾吗?海陆丰侨胞背后的辛酸

通过谷歌地图搜索,你可以看到,在今天的台湾云林县,有这么一个村庄,叫汕尾村。而在整个台湾,2000多万人口之中,其中200万人是来自广东海陆丰的后裔。

海陆丰侨胞背后的辛酸,汕尾人不能忘记的历史

王朔曾这样描写开放之初的返乡侨胞:“他们一飞机一飞机地到达,花花绿绿地下来,人人穿着喇叭裤,戴着金戒指和太阳镜,手提录音机和大包小包的尼龙衣服,都是准备赠送大陆亲友的,随机同到的还有他们托运的无数彩色电视机……他们似乎人人都是财主,住满广州汕头仅有的几座酒店和华侨旅行社,每人进出都带着一大堆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亲友团,一吃饭就开好几桌。”

其实这就是那时海陆丰侨胞的真实写照,因为是著名侨乡,海陆丰的外援是“过番客”少,“台湾客”次之,“香港客”最多。“海外关系”是一把软刀子,上不了台面,但又确实能置人于死地。

首先说说“过番客”

海陆丰地处沿海,旱涝匪患不断,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间,很多地方十村九空,灾难深重的海陆丰百姓为了生存而“卖番猪”漂洋谋生,人数约有三十万。幸运的“猪仔”在同雇主解除契约后,用艰辛劳动攒下的血汗钱,从经营小本生意逐渐转向商业活动,但由于人手不足,就通过“水客”回乡招引亲友出洋为雇工。这种雇工的境遇比较好,陆丰桥冲大塘村的华侨卢文仪就是于1882年随他外祖母由“水客”带往马来西亚做雇工,后省食俭用力积佣金,设店经营而渐为富商,是槟城惠州会馆最著名的中兴领袖,他于1924年汇巨款在大塘村建骑楼商铺共60间,占地百亩保留至今,成为粤东地区不可得多的一道风景线。

早年过番的海陆丰人聚地而居,他们的后人虽然从未回国,但仍然保持着海陆丰的饮食习俗和方言,与其他地方的华侨一起成为东南亚重要的华人族群。战后南洋的暴力排华浪潮,也造成大量海陆丰华侨向欧美迁徙。南洋的华侨已传至第五、六代,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与内地的联系自然就少了。

其次是“台湾客”

这就要说到客家移民了。在台湾“海陆腔”是第二大客家方言,为什么叫海陆腔?因为他们的祖先主要移民自海陆丰地区。由于客家县陆河的析出,目前海陆丰的主流方言显然是福佬话而非客家话,但在台湾人看来,海陆丰却是客家的代名词。数百年前海陆丰没有福佬人,几乎全是客家人。明末清初时期这一带的客家人开始大量迁往台湾。现今在台居住的海陆丰人后裔有200多万,他们是从19世纪中叶,同海陆丰沿海各地一样,以“契约劳工”的形式到台湾去开矿筑路,或垦荒种田。八万镇琳珠吉水村陈氏,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扶老携幼移居台湾,繁衍生息,现已有4000多人。而桃园县新屋乡的大牛稠村尚保留着陆丰大安东海一带的陆丰闽南话,而且生命力还很强。至于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拉夫”去了台湾的老兵约有一千多人。目前回海陆丰的台胞,以返乡寻亲认祖归宗的居多。

最后讲讲“香港客”

“香港客”群体最大前有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海陆丰家家有亲戚在香港,都是当年偷渡过去的。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前仆后继、风起云涌来形容海陆丰人曾经热衷偷渡去香港,一点也不为过。然而,要说香港的海陆丰人都是偷渡过去的,也有点冤枉,因为1840年英国占领香港之前,香港仅有3个渔村约2000人口,其中海丰人占了300,这么说海陆丰人也是香港的“原住民”。香港长洲有座朱氏宗祠“朱远德堂”只有30平方,堂前门联为“凤阳世泽,沛国家声”,凤阳,这不是皇上朱洪武的老家吗?原来清朝刚入关时,凤阳朱氏发动反清复明运动未遂而南逃,其中有的躲到海丰鲘门定居,1820年代,朱远德为逃避瘟疫,携妇孺迁往香港长洲落户,目前长洲的海丰籍人口有6000多人,用香港话来说,占长洲人口近15个pe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