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复演:架起一道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2024-05-08 04:45 来源:网络 点击:

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复演:架起一道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今年是中国与意大利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 周年,也是马可 · 波罗逝世 700 周年。5 月 3 日、4 日,中国原创歌剧《马可 · 波罗》在广州大剧院复演," 重启 " 马可 · 波罗的故事,展现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致敬和传承先行者精神,续写中意友谊。

据了解,该剧演绎了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与其父亲、叔父自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中国的传奇经历,再现了宋末元初的风云际会以及围绕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而展开的各种较量,用波澜壮阔的史诗格局和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彰显了丝绸之路上的人文风采,抒发了对人类和平、世界和谐的赞美和祈颂。该剧由广州大剧院原创,2018 年在广州首演,2019 年赴泉州和意大利等地演出,获得了英、美、意等国专业媒体的好评。本次复演在力求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等细节的调整,更好地融合了中西方元素。

歌剧《马可 · 波罗》是东西方携手合作、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该剧主创、主演团队来自世界各地,可谓是国际阵容、匠心之作。其中,由中国当代深具影响力的诗人韦锦担任编剧,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恩约特 · 施耐德作曲,中国中央歌剧院导演施晶芙复排,还邀请了伦敦奥运会闭幕式多媒体创意总监卢克 · 霍尔斯、奥利弗奖最佳灯光设计得主布鲁诺 · 博艾特、埃利奥特 · 诺顿奖最佳服装设计得主艾玛 · 瑞欧特加盟创作。该剧在音乐、服装、舞美布景等方面都呈现出中西融合的鲜明特色,特别是在音乐方面,除了常规的一些西洋乐器的配置之外,为了体现宋元时期的故事背景,还采用了二胡、竹笛等中国传统乐器,以及马头琴和呼麦等民族乐器、唱法,充分展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歌剧《马可 · 波罗》从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再现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灿烂和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彰显出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观看歌剧,观众们仿佛走进了马可 · 波罗所生活的十三世纪,穿梭在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元大都、南宋杭州、意大利热那亚等地,见证了马可 · 波罗游历东方、沟通中西的故事。同时,观众跟随马可 · 波罗的视角,走近中国宋元时期的历史文化,了解到古代中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历史,更折服于以文天祥、传云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身上善良、爱国、忠贞的优秀品德。作品追求人类和平、世界和谐和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更是穿越古今、跨越国界,与今天的共建 " 一带一路 " 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理念等有着相通之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5 年前,歌剧《马可 · 波罗》回到 " 家乡 " 意大利的歌剧院演出,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了中国故事、树立了中国形象,促进了中意友好交往。5 年后,歌剧《马可 · 波罗》载誉归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我们期待,这部历久弥新的中国原创歌剧,能够乘着共建 " 一带一路 " 倡议的东风,漂洋过海去往更多国家演出,架起一道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助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文 / 杨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