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生活 > 正文

​金酱百年的茅台镇宾酒(茅台镇百年酱窖)

2023-11-05 05:14 来源:网络 点击:

金酱百年的茅台镇宾酒(茅台镇百年酱窖)

金酱百年的茅台镇宾酒,是中国茅台酒中的佼佼者。该酒选用上等红党参、鹿茸、灵芝、天麻等上好中药材拼配而成,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陈藏,口感醇香浓郁,回味悠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距今已有百年之久。以品质独特、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酒文化瑰宝之一。

茅台是国酒,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过茅台酒上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恐怕除了好酒者之外,大部分人都不甚了解。

茅台酒的名号,虽然是在王立夫的手上,

响彻全世界,并行销全国的。

但是,要说起王立夫,还得先从他的爷爷王振发说起。

王振发从叫花子到富甲一方的发家史,在贵州仁怀一带,曾广为流传。

在贵州仁怀市苍龙街水塘村的牛心山上,

矗立着一块清咸丰八年,也就是1858年刻立的墓碑。

碑文是这样写的:

府君号春庭,生于乾隆癸丑年(1793年)正月二十九丑时,

没于咸丰丁巳年(1857年)五月二十日丑时。

幼时艰苦备尝,长则济施恒切,训子归于忠厚,待人出于和平。

……略述数语以志不朽云。

这座坟墓的主人,正是王振发。

他去世时,已经成为仁怀的首富。

所以有名号,有墓碑,可谓生前富贵,死后哀荣。

但是,回到清嘉庆年间,

那时候的王振发,不要说什么名号,

就连一顿饱饭,也不能天天吃上。

王振发每天流浪于茅台镇街头。

没有人知道他是哪里人。

多年后他发迹,外界才广为流传,说王振发祖籍江西吉安。

至于他是如何从江西流落到贵州仁怀这样一个偏僻地方的,

外界就不得而知了。

就像刘邦藏于芒砀山,头顶有五彩祥云跟随一样,

多年后流传的故事中,也有关于王振发“犯星象”的传闻。

有人说,一天夜里,王振发在一家张姓客栈的门外睡着了。

夜半时分,有人从张家客栈门口经过,发现门口笼罩着一团亮光。

走近一看,是一个叫花子在睡觉。

第二天,看到此事的那个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张老板。

张老板心下暗喜。

毕竟,元末天下大乱,

就曾有常遇春、胡大海两位,做乞丐时卧睡于一富足之家门外的传说。

那家的主人,午睡时竟然梦到两只猛虎卧于自家门外,

开门后发现了他们。

随后正是在这家主人的资助下,

常遇春、胡大海投军朱元璋,做出了一番业绩。

如今,张老板听到自家也发生了这样的神迹,

他就认定这个叫花子不一般。

随即,张老板收留了王振发,让他在客栈做了伙计。

不久,一个四川过路的行脚商人投诉客栈。

在闲聊中,伙计王振发得知,贵州的食盐很快要涨价了。

他立刻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东家,并且建议把现金全部换成食盐囤积。

那时候,贵州不产盐,日常主要吃从四川运来的井盐。

不过还在乾隆十年,时任云贵总督张广泗疏浚了赤水河。

由于茅台镇位于川盐入黔的要道上,

镇上的盐商很多,盐的储量也很大。

所以,当地人日常并不缺盐吃。

如今,一个行脚商人却说食盐要涨价,很多人是不相信的。

再者,囤积食盐需要大量现金,万一没有涨价,可就赔了。

但是,张老板得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听从了王振发的建议。

他几乎拿出了全部家当,将镇里所有的食盐买了下来。

就在其他人都认为张老板疯了的时候,

不久,食盐的价格果然一路猛涨。

这一次的冒险,不但让张老板大赚了一笔,

而且他也认定,王振发绝对是个人才。

张老板奋斗一生,只有一个独生女,

他决定把王振发招赘入门,让他继承家业。

就这样,王振发从乞丐变成伙计,之后又成为了上门女婿。

他在此后创立了王天和盐号。

通过经营盐业,王振发迅速富甲一方。

此时的王振发,还没有涉足酒业。

而后来涉足,完全是无心之举。

原来,发家之后,王振发在茅台镇的一个地方修建了豪宅。

他经常在这里宴请各路富商大贾。

为了方便,在宅院附近临近赤水河的地方,还专门修建了自家的酒坊。

所以,最初酿造的酒,是宴请宾朋和平日里自家喝的。

不过由于他家酒坊酿制的酒品质好,

喝过一回的,还想再喝第二回,一来二去,就开始口口相传了。

于是,酒坊的规模开始渐渐扩大。

从原先自己喝,渐渐变成馈赠亲友和各种客户。

再后来,行脚的盐夫,也渐渐喝他家的酒。

既可以解乏,也能治脚上的伤口。

盐夫们顺着赤水河常年活动,王振发家的酒,也逐渐在赤水河两岸声名远播。

后来太平天国战乱,王振发还向朝廷捐了一笔银子,

得到了一个奉政大夫的职衔。

王振发后来进京朝拜,据说自家的酒,还被当成是土特产,上贡京城。

此时的王振发,盐号与酒坊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仁怀当地的首富。

王振发一生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鸿宾、家宾、作宾、国宾、用宾。

前四个孩子,长大后都从事了其他行业。

小儿子王用宾,后来留守茅台,经营盐号与酒坊。

而王用宾,正是王立夫的父亲。

王振发在1857年去世,第二年,王用宾的儿子王立夫出生。

所以说,王立夫是没有见过爷爷的。

祖孙俩虽然没有见过面,但王立夫从小,是听着爷爷的传奇故事成长起来的。

而且,王振发生前就立下了规矩,

日常待人要实在,经商做事要讲诚信。

有穷人上门乞讨,一定要施舍。

平时对家里的帮工、伙计不能打骂。

因此,王立夫是在爷爷构建的良好家风中,渐渐长大的。

那时候,王家的盐号与酒业,已经扩展到了仁怀各地。

而王用宾只有王立夫一个儿子,

自然在他百年后,由王立夫继承祖业。

从小,王用宾就特意传授儿子做生意的经验。

还在21岁的时候,王立夫就正式进入商界了。

想当年,他的爷爷王振发,曾与四川各地商人多有合作,

由此才把生意越做越大。

王立夫继承了王振发的秉性,

他从酒业开始做起,并且是跟其他人合作。

当时在仁怀,有一个富家地主石容霄,

还有一个家境殷实的秀才孙全太。

王立夫找到两位,三人随后合伙出资,于1879年创立了荣太和烧坊。

这正是后来茅台酒的前身。

关于孙全太,他的生平已不为人所知。

而石容霄,他原本姓王,

由于仁怀当地一个石姓富豪膝下无子,

最终,他过继给石家,继承了万贯家私。

当时在合伙的问题上,孙全太和石容霄,各出资200两白银。

王立夫则以自家的烧坊作价入股。

至于荣太和这个名字,

是两个出资人和王立夫从自家盐号各取一个字组成的。

由于酿酒技术是王立夫家的,

因此在经营上,王立夫负责生产和销售,石容霄管账。

孙全太基本不参与经营,只是从中分红。

合伙经营三年后,石容霄去世了。

他的小儿子王鸣珂,接手了经营管理。

再后来,王鸣珂早早过世,

他的儿子王少章,继续参与经营和管理。

1915年,正值荣太和烧坊,送酒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之际,

孙全太以账目管理不清晰为由退股。

拿到本金和分红后,荣太和更名为荣和烧坊。

至于在当时举办的万国博览会,

最初包括王立夫在内的很多中国人,都没有把它当回事。

还在1912年,当时的中国就收到了美国总统塔夫脱发来的邀请书,

参加在巴拿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

第二年夏天,民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巴拿马赛会事务局。

该机构负责从全国征求参展品。

当时,消息传到了贵州省,

贵州巡按使,也就是后来的省政府,立刻开始挑选展品。

由于茅台镇一带的酒已经名扬贵州,

所以最初就在被选送之列。

巡按使将消息下发给了仁怀县公署。

仁怀县当时的县知事鲁士俊,

随后以书面的形式,通知了县商会会长李清和,让他代为转告。

最终,李清和找到了荣和烧坊和成义烧坊两家。

此时,荣和烧坊的主要经营人,就是王立夫和石容霄的孙子王少章。

王立夫已经54岁,他对于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

怀着交差的心态,他随后将酒交了上去。

通过层层转送,酒被送到了民国政府当时的农商部。

农商部的官员认为,酒虽然不错,但是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这不好。

于是,之后就用茅台酒这一名称,统一称呼荣和和成义两家送的酒。

至于造酒的企业,也统一称呼为茅台造酒公司。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茅台镇出产的酒,有了茅台酒这一正式的名称。

博览会是从1915年2月20日正式开始的。

贵州黄平人乐嘉藻,当时担任商品成列所所长,

是他带着茅台酒,走出国门,去往巴拿马参展的。

九个多月的展期内,茅台酒是在农业馆展区展出的。

1915年3月9日,中国馆开幕。

当天参观的人数,达到了八万人之多。

当年的9月23日,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参观了中国馆,

还特意品尝了包括茅台酒在内的多种名酒。

虽然茅台酒征服了全世界,并最终在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但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对于参展和营销这类的事情,没有任何经验。

当时西方国家的很多展品,一旦获奖,

企业立刻就凭借热度营销,收益颇丰。

而茅台酒获得金奖的消息传回国内后,

王立夫以及成义烧坊的老板,对此事都是一知半解。

当年的奖牌送回国内,一直被放在贵阳,没有送到仁怀。

因为,获奖的茅台酒,是荣和与成义两家烧坊的酒,

这个巨大的荣誉该归谁拥有,两家一时争论不休,

到后来,还为此打起了官司。

由于此事轰动且重大,仁怀县当地商会没办法解决,只能上报。

事情一拖就是两年。

1918年6月14日,时任贵州省长刘显世,

下发了一封公署令。

根据裁决,奖牌只有一份,交给仁怀县商会陈列所收藏,不要颁发给烧坊。

此外,在今后的经销中,两家烧坊,都可以使用茅台酒这一名称。

至此,王立夫的荣和烧坊,与成义烧坊,

共同拥有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奖牌和荣誉。

从此之后,茅台酒开始逐渐行销全国。

在营销上为了显示区别,荣和烧坊的酒,

后来被称为王茅,因为王立夫和王少章都姓王。

而成义烧坊的老板姓华,所以被称为华茅。

至于后起的一些烧坊,他们的起名也是五花八门。

在当时,王立夫家的酒,主要销往四川和重庆一带。

荣和烧坊还曾经在重庆本地的报纸上做过广告。

除了经营酒业,王立夫还担任过茅台镇当地的团总。

那期间战乱频繁,王家在茅台镇一带富甲一方,

但也容易遭盗贼的惦记。

据说有一年大年三十,土匪公然绑架了王立夫。

土匪没怎么为难王立夫,

每天把他绑在用两张八仙桌拼成的台子上,好吃好喝供养着。

土匪说这是“供财神”。

随后,王家送了整整八挑担的银元,才把王立夫赎了回来。

透过这件事,也能看出此时的王家,绝对是富商大贾了。

王立夫一直活到73岁。

1931年,他病死在茅台镇,之后也归葬于茅台镇。

至此,王家的酒业已经传承了三代。

在王立夫死后的22年里,

王家的酒坊,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王立夫的后代,也经历和战乱、分离等各种事情。

自从王立夫离世后,产业的经营,交给了专人打理,

类似于现在的职业经理人。

由于经营人王丙乾,1951年因通匪被枪决,

荣和烧坊随后停产,并于1952年10月,并入了成义烧坊。

1953年7月,已经国营化的酒厂,又并入了恒兴酒厂。

随后,由贵州省工业厅管辖的贵州茅台酒厂正式成立。

至此,茅台酒的荣耀光环,不再仅仅属于王氏一家。

而王立夫,则和他的祖父王振发一样,

他和祖父的传奇,永远流淌在赤水河两岸。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