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18世纪的南海泡沫事件,曾让牛顿差点就倾家荡产

2023-12-13 05:12 来源:网络 点击:

18世纪的南海泡沫事件,曾让牛顿差点就倾家荡产

1720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购买了一家公司的股票,首次炒股的他便赚取了7000英镑,吃到了甜头的牛顿爵士再次投入重金购买,本以为可以大赚一笔,却让他亏损了2万多英镑,差点儿倾家荡产,伤心的牛顿感慨到:“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这家让牛顿又爱又恨的公司,便是成立于1711年的英国南海公司。为了与法国争霸欧洲霸主,英国政府在1720年时已欠下了5000万英镑的国债,迫切需要摆脱债务负担,南海公司也想趁帮助政府摆脱负担的机会捞取好处。南海公司提出了以南海公司的股票换取国债的方案,政府支付给南海公司的国债利率由7%—9%下调至4%,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南海公司还额外付给政府760万英镑的款项。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南海公司则向民众鼓吹:“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政府的支持及其夸大性宣传,令公司的股票大受追捧,当时流传“政治家忘记政治、律师放弃打官司、医生丢弃病人、店主关闭铺子、牧师离开圣坛,就连贵妇也放下了高傲和虚荣”,人们竞相追逐南海公司的股票。公司趁机以远远高于面值的股票换取回报稳定的国债,变相赚取丰厚利润;此外,公司还可每年从政府那里赚取稳定的债息。

南海公司股票销售的火爆场面,令许多金融投机者坐不住了,股份制公司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些公司大都是浑水摸鱼,旨在骗取公众金钱,他们大都模仿南海公司的宣传手法,声称公司正在进行大宗贸易,将赚取极丰厚的利润,会给股票持有人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息。

其中有一家公司荒诞不经地声称正研发“可以永久转动的车轮”,一位伦敦的印刷工人登记了一家“正进行有潜力生意”的公司,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底细,但市民仍然盲目地购买,这些公司的股价同南海公司股价一同上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渴望寻找出路,股票市场的突然繁荣让他们感到发现了发财良机)。

据悉,这些“泡沫公司”在市场上计划吸纳的资金,高达3亿英镑。为了保护南海公司免受这些非法公司的影响,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正式名称为《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伦敦保险公司法案》),规定股份公司必须取得皇家特许状才能继续经营,许多公司被取缔,公众也渐渐冷静下来,并把目光投向了南海公司,实际上,南海公司的贸易业绩非常一般,股票市值远远超过公司资产,从7月开始,人们的投资热情开始降温,南海公司的股价随之下挫,并一发不可收拾,股价由最高时的1000磅骤跌至124磅,“南海泡沫”由此破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价,犹如泡沫一样快上快落,“泡沫经济”一词便是发源于此。

南海公司的股价暴跌,使数以千计股民血本无归,甚至丧失养老金,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些人更因为欠债累累而逃到了国外,政府的信用也是一落千丈。

股份制公司既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手,也可能会被金融投机者所利用,造成经济灾难。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政府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一朝被蛇咬,百年怕井绳。”南海泡沫破灭之后,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处理策略,禁止公司发行任何股票,此后的100多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家新的股份有限公司。直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后,人们才渐渐从悲痛中醒来,公司终于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