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动乱年代刻苦钻研医学,王叔和成为脉学大家

2023-12-16 08:52 来源:网络 点击:

动乱年代刻苦钻研医学,王叔和成为脉学大家

王叔和名熙,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和医书编纂家,因正史无传记,其事迹散见于后世医籍中,所以对其生卒、里籍、为官等史迹说法不一。作者倾向于其生卒为公元201—280年,山东高平(今山东省邹城)人,魏太医令。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对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做出贡献;一是著述《脉经》,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

王叔和生于山东高平一个富裕家庭,优越的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使得王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聪明好学,记忆力强,兴趣广泛,少年时期,已博览群书,经史百家,无所不读,对医药和养生亦有兴趣,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王叔和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动荡时期,战事频繁,时局不稳,民不聊生,流离失所。他的家族为避战乱,移居荆州,投奔荆州刺史刘表,王叔和随之迁移到荆州。他目睹战争和疾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认为医生能救死扶伤,能解万民之苦,是造福民生的最好职业。

当王叔和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据余嘉锡考证,王叔和与张仲景有一定的关系,他在《四库提要辨证》说:

刘表为山阳高平人,受学于王畅,仲宣之于表,为通家子弟,故举族依之,表初欲以女妻仲宣,既嫌形陋,及以妻凯。盖所以报师门之恩也。疑叔和亦尝至荆州依表,因得受学于仲景,故撰次其书,其后刘琮以荆州降,乃与仲宣同归曹操,遂仕于魏,为其太医令。此虽无明文可考,然可以意想而得之者。

这里的仲宣是指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王粲。张仲景有两个弟子,一是卫汎,一是杜度。王叔和与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唐·甘伯宗《名医录》对王叔和的评价是:“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治说。”宋·张杲亦称其: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深晓疗病之源。

由于其医术高明,约在220-250年间,王叔和任职为魏太医令。在任太医令期间,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深入钻研《素问》、《针经》(即《灵枢》)、《难经》、《四时经》、《扁鹊脉法赞》、《扁鹊阴阳脉法》、《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伤寒杂病论》等医书。

他在《脉经》序中曾说:“今撰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他所提到的“王、阮……张”8人,据沈炎南等人考证:王指西汉人王遂、习经方、长于医术;阮指晋代人阮炳,号文叔,人称阮河南、善医;吴指华佗学生吴普。葛指葛会,三国时人、长于炼丹术;吕指吕广,三国时人,注《八十一难经》;张指张苗,晋代人,好医术,善诊脉。而傅、戴所指不详。这说明,王叔和广泛钻研各种医学经典,吸取其精华,领会其要旨,并为我所用,为以后整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基础。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一些医家不重视脉学,脉学知识浅薄,致使临床诊断不明,不能准确地对症下药,会贻误诊治。王叔和认识到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指导医生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王叔和广泛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医家的脉学论述,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见解,终于写出了《脉经》这部著名脉学专书。

王叔和《脉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三世纪前的脉学知识,并多有创见,是中医脉诊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脉经》全书共10卷,98篇,约10万字。其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二十四脉的确立。《内经》中记载四十多种不同的脉象,但指下标准不明,概念不清,容易混淆。王叔和首次系统的论述了各种脉象,总结并归纳为二十四种: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脉象鉴别有了标准,使之规范化。

《脉经》论述了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对脉象主病进行概括,如“迟则为寒”、“缓则为虚”、“涩则少血”等,他还结合病证、病机、治疗等内容,对脉学进行综合性总结,提出了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医者应注意脉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这对后世辨脉具有指导作用。

王叔和宗《难经》,独取“寸口”之法,在《难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寸、关、尺三部脉法,提出:“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之说。《脉经》还确立了寸口左右六脉分配脏腑之说,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为: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为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原则,使寸口脉法在理论上更趋完善,易于临床实践中普及。

王叔和还重视针灸学,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脉经》中有很多论述针灸学的内容,对经络病候、腧穴理论、辨证分型、刺灸方法等均有涉及,补充了针灸学的部分理论,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他倡导针灸务先切脉,根据证候,决定针灸治则及方法;临证时主张针、灸、药结合,三者无偏颇;他补充了俞募穴理论,明确了的十个募穴和十个俞穴的名称及定位;倡导五输穴与俞募穴配合使用,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王叔和在养生方面也有见地,主张从起居饮食进行调摄,提出饮食要适量,不可过于杂乱,从夏至到秋分,少吃油腻食物,以防气候骤变时诱发各种疾病,这是中国最早以饮食制度养生的系统论述。

王叔和治学态度严谨,《脉经》中引用了大量古文献,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在文后加注,注明文献出处,便于读者查找原始文献。

结语

王叔和正史无传,史迹不详,曾任职魏太医令,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当时《伤寒杂病论》已散落不全,王叔和广泛搜集张仲景旧论,经他整理和修复,将其论述伤寒部分定名为《张仲景药方》,对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做出贡献;一是著述《脉经》,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对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后世评价褒贬不一,但他整理《伤寒论》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