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胡朋:银幕上的“革命母亲”

2024-08-30 08:07 来源:网络 点击:

胡朋:银幕上的“革命母亲”

胡朋是一位杰出的电影、话剧两栖艺术演员。她因在银幕上擅长扮演正直、善良、坚强的农村妇女和革命母亲形象而闻名,被中国的电影界誉之为“八路奶奶”。

只身奔赴延安

胡朋,原名初韫诚,1916年出生在山东蓬莱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落魄的清末举人,教过书。胡朋年幼时,随父亲寓居在北平,过着困窘的生活。1930年,胡朋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附中(现在的北京师大附中),在此期间,她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余波的影响,接触了我国早期话剧和电影艺术,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世纪三十年代正是国事日非、风雨飘摇之际,各种各样的抗敌救亡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作为一个爱国进步青年,胡朋受到进步书刊的鼓舞,1936年毅然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抗战爆发以后,22岁的胡朋只身奔赴延安,开始了她人生道路上新的征程。在奔赴延安的途中,她还为一些素不相识的旅客表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以鼓舞民众的斗志。来到延安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从此,她沿着女兵——演员的道路成长,并在抗敌剧社这个革命艺术团体中,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出演了《丰收》《放下你的鞭子》《戎冠秀》《日出》《雷雨》等话剧。

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达到敌后根据地,给了文艺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和明确的努力方向。胡朋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把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生活,视为革命文艺的不竭源泉。

解放战争开始后,胡朋作为一名文艺战士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役,甚至在张家口前线的“卫生列车”上,直接负责伤病员的转送工作。她不但给伤病员读报、唱歌,还担负起政治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除此之外,胡朋自己还创作一些短小的宣传剧及话剧《战斗里成长》。战争年代的火热生活和在艰苦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理想、追求,为胡朋以后的艺术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49年春北平解放,胡朋随同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机关进入北平。不久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从此,结束了她长达十年的“文艺战士”生涯,掀开了她人生另一段华美的乐章。

人称“八路奶奶”

胡朋银幕生活的第一部处女作是《钢铁战士》,同年又参加了《白毛女》等片的拍摄。1952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出演影片《智取华山》《土地》等。1955年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学习,并先后参加过几部话剧的演出。1958年毕业后,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话剧团工作,担任编导和艺术指导。此后她陆续拍摄过《深山里的菊花》《战上海》和《回民支队》等影片。

在胡朋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扮演了无数个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但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还是那些正直、善良、坚强的农村妇女和英雄母亲的形象。她一生所塑造的这类人物的代表形象有:《钢铁战士》中的张母、《白毛女》中的王大婶、《智取华山》中的常母、《土地》中的老苏区母亲、《回民支队》中的马本斋的母亲、《战上海》中的赵母、《槐树庄》中的郭大娘、《烈火中永生》中的双枪老太婆、《山重水复》中的罗奶奶。

胡朋所扮演的这些老年革命妇女形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有理想、有一定的阶级觉悟,她们的出现,展现了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风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亲切地称她为扮演“解放区老大娘”的专家,银幕上永远的“八路奶奶”。

由于胡朋饰演的多为英雄母亲,所以这些人物往往都有壮烈的生活背景和惊心动魄的斗争情景。一般演员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往往不惜靠外部动作的夸张、放大、变形来达到目的,但胡朋却很少通过外表动作来处理这些难度极大的问题。她往往只通过一个眼神,一个细节,就能够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圆满地展露出来,在表演技巧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她在《烈火中永生》中,为了展现双枪老太婆在见到江姐时的痛苦复杂心理,便以极富变化的面部表情、开橱柜时哆嗦颤抖的双手,拿错了东西及慌乱中碰倒了酒杯等等细节动作,很好地揭示了一个平日叱咤风云的女英雄,在当时特定情景中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且富于感染力。

虽然多年来胡朋饰演了各种各样的英雄母亲,但每一个母亲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点。同样是革命战士母亲的形象,《钢铁战士》中的张母演得雄浑、苍劲;而《回民支队》中的马母则演得深沉、旷达。同样是在被敌人俘去作为人质的处境,胡朋在扮演张母时,其感情的表现,是火热、炽烈、激情喷涌;而在扮演马母时,则凝重、冷峻、感情沉郁,显示了不同身分,不同经历的两种英雄母亲的不同性格。

特别是她在出演《槐树庄》中的英雄母亲郭大娘时,并没有按照当时流行的套路,将之“平面化”,塑造成“高大全”,而是真实地把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自自然然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之既成为受人尊敬的“英雄母亲”,又成为让普通观众能感同身受的银幕形象。因此有人称她的演出为“本色演出”,不需要任何雕琢,就可以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一对革命伴侣

胡朋的丈夫是胡可,他们是一对革命伴侣,1939年相识于延安。这一相识相伴就是65年。关于她的婚恋曾有个小笑话。传说他们的婚姻是胡朋主动向胡可提出:“咱们做朋友吧!”胡可说:“可以。”所以一个叫胡朋,一个叫胡可。胡朋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俩本来就是这名字,一起工作了五六年,抗战胜利了才结婚。”

胡可长期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先后创作了《戎冠秀》《战斗里成长》《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等经典剧本。反映农村题材的《槐树庄》话剧是胡可的力作,后来八一厂要胡可改编电影剧本。影片由王苹导演、胡朋主演影片中的郭大娘,影片拍摄完成时,正值1962年秋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刚刚开过,深受欢迎。在一次国宴上,周恩来总理向罗瑞卿总参谋长举杯,祝贺他领导下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拍出了《槐树庄》这样一部优秀影片。

“文革”后期,胡朋刚被“解放”,就立即投入了《平津决战》的创作准备。那几年,丈夫、孩子都在外边,插队的插队,当兵的当兵。她自己在家,每天日以继夜地忙于搜集资料,白天跑各大图书馆、资料室,晚上在灯下抄写。那时既没有扫描仪,又没有复印机,她是一笔一画地记下了十七八本读书笔记。1982年,她参与编写的话剧《平津决战》获得了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国剧协的全国优秀剧本奖。胡朋对此荣誉,却从不声张,安之若素。

离休后,胡朋仍笔耕不辍,她的腰未摔伤以前,每年国庆、春节联欢都要参加诗朗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她坐着轮椅,在干休所召开的联欢大会上表演的诗朗诵,博得阵阵掌声。1997年她与丈夫胡可合著出版了《敌后纪事》一书,也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人们或许以为,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一定住的是豪华别墅,吃的是山珍海味,生活有专人料理。然而生活中的他们却恰恰相反,胡朋夫妇从衣着到住宿都十分简朴,屋内没有时兴的家具,一切几乎全是部队配给或自家旧有的。特别是进入晚年,胡朋也没有雇请保姆,直到胡朋最后的日子,她还经常拄着三角拐杖到厨房做饭,有时她在一旁指挥,胡可掌勺,老两口吃得津津有味,延安的南瓜小米粥两个人最爱吃,边吃边说,情意融融。

2004年12月28日晚,胡朋因心脏病突发辞世。健在的胡可,时常念想着的仍然是那延安的岁月;回忆的仍然是和胡朋相伴的风风雨雨的日子。他家中的一切摆设都还是原先那个模样,泛黄的书籍、笨重的写字台、老式的台灯,显示着这里与当下的距离。但就是在这样的简单、朴实中,一种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气场蕴藉其中。它带领着来访者远离外界的浮躁与尘嚣,静下心来,感受来自人生的跌宕与真实。

2019年12月4日,胡可老人也静静地走完了他98岁的人生。

(载《党史纵横》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