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被执行死刑前,张扣扣最后说了一句话

2024-09-20 14:55 来源:网络 点击:

被执行死刑前,张扣扣最后说了一句话

因为邻里纠纷,1996年8月27日,年仅17岁的王正军故意伤害张扣扣的母亲汪秀萍,导致其死亡。

王正军被判有期徒刑七年。

但是张扣扣并没有因此消气,仍然对他们怀恨在心。

2018年2月15日,张扣扣持刀尾随上山祭祖的王正军和其哥哥王校军,在他们身上连捅数刀,导致两人死亡。

后张扣扣又回到王正军家中杀死了其父亲王自新。

法院判处张扣扣死刑,执行死刑前,张扣扣和他父亲见了最后一面,留下了他在世间说的最后一句话:“爸爸,没事的。”

案件始末

张扣扣与被害者王正军是邻居。1996年8月27日,两家人发生纠纷,年仅17岁的王正军一棒子打在了张扣扣母亲汪秀萍的后脑勺,直接导致其死亡。

当时犯罪的时候王正军还未满十八岁,而且汪秀萍在这次的案件中存在一定的过错,所以法院最终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王正军有期徒刑七年,并要求其父亲王自新赔偿张家经济损失9639.30元。

法院已经有所判决,但是张扣扣对母亲的死依旧心存怨恨,加上近年来的工作不顺,进而导致他心理失去平衡。

2018年,春节前夕,常年在外工作的王家兄弟难得聚首,张扣扣心里的复仇杀人计划终于有机会实施,他决定明天就要动手杀害王正军和他的父兄。

临走前,张扣扣特意嘱咐父亲,今晚早点回家,一定要把鸡煮了。鸡很肥,油可以留着还可以下面条。

当天,王校军和王正军兄弟两人上山祭祖,返回家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张扣扣就等候在本村村委会门前,准备伺机而动。

张扣扣蒙着面,猛地跳出来,拿着刀就从后面朝王正军脖子处割了一下,然后接连捅了王正军腰腹处数十道。

王正军倒下以后,他发现了惊慌想要逃跑的王校军,立刻追赶上去。王校军的腹部被刺中。刀拔出以后又被张扣扣狠狠地踹了一脚,动弹不得的他滚入了旁边的沟渠中。

王校军和王正军两兄弟当场死亡。

当时在旁边的王家亲戚王景,被这突然的变故打得措手不及,事情发生的突然,他开始以为那个戴着帽子、口罩的男子是个神经病,所以杀了王家两兄弟。

后来张扣扣摘下口罩,王景万万没想到,这个“神经病”,竟然就是曾经与王家发生过纠纷的张扣扣。

后来医务人员到场,看到的场面惨不忍睹,据他们描述:当时王校军的肚子受伤严重,肠子都快要流出来了。

解决完王校军,张扣扣返回到王正军倒地的地方,在他身上疯狂补刀。

还剩下王正军的父亲王自新了,当时他左手拿着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好像正打算去取什么东西,但还没来得及去取,张扣扣闯入他的家中。

刀同样在王自新的胸腹部和颈部捅入数刀,导致王自新死亡。

王家父子没有人能躲过张扣扣的刀,王自新的伤口主要集中在腹部、胸部和颈部的地方,基本每个都是要害部位,其惨烈程度,单凭肉眼都能看见有9处以上的刀伤。

王自新的妻子杨桂英当面目睹了丈夫被刺杀的一幕,但幸运的是,张扣扣并没有杀她。

据多名村民回忆说,王自新倒地后, 张扣扣看到了在一旁吓蒙了的杨桂英, 指着她说了一句:“这件事与你无关,我今天不杀你。”

接着张扣扣使用自制的燃烧瓶,点燃王校军停在家门口的轿车,车辆后部整个烧毁,然后逃离了现场。

一个月内,张扣扣来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2019年1月8日,张扣扣以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的罪名,被陕西省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刑后,张扣扣对这个结果不满意,当庭表示上诉。但是经过法院的二审,结果依旧能没有改变,依旧判处死刑。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张扣扣这次杀人属于蓄意报复,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不仅如此,张扣扣还故意焚烧损坏他人车辆,造成了巨大财物数额损失,这一行为是构成了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即便他有后来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依法也不会对他从轻发落。

最高人民法院经反复核实,确认了张扣扣案有关案件事实,当年被害人王正军因伤害张扣扣之母导致其致死的行为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但张扣扣却心怀不满,怨恨的种子在张扣扣心里越长越大,加上他的工作和生活过得并不如意,所以在他母亲被害21年后,蓄意报复杀害王正军及其父兄,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犯罪。

张扣扣在除夕之日,当众蒙面持刀行凶。其主观恶性深重,犯罪情节也十分恶劣,手段残忍,依法应严惩。

2019年7月17日,汉中中院在遵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命令,对张扣扣执行了死刑。

死刑前,张扣扣见到了自己父亲最后一面。彼时,他们父子即将阴阳相隔。张扣扣对他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没事的。”

张扣扣的生活经历

母亲去世以后,张扣扣和姐姐张丽波在家附近的一个中学读书,家里骑单车过去也就十多分钟。因为家里穷,姐弟俩每天上学都不吃早餐,一直挨饿到中午才回家吃午饭。

据张扣扣的姐姐描述,当时他弟弟的成绩还不错,如果不是母亲去世,弟弟初中毕业之后可以上到一所高中,或可以去技校学习,现在也能找个一份更好的工作。

张扣扣从小就梦想当军人,所以当乡里通知他去当兵的时候,张扣扣很高兴地入伍了。

后来网上有人说他是在部队当特种兵,但其实这是谣言,实际上,张扣扣在部队里只当了两年的炮兵。

从部队回来以后,张扣扣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又去广州当起了保安。

张父说,他的儿子特别孝顺,每个月都会给他寄回来500元,当时他的工资仅有1000多元,寄了一半给他父亲。

这几年积累下来,给张父一共寄了1.6万元。但张扣扣却不怎么回家,就算是逢年过节也不回来。

各方视角下的张扣扣

张扣扣的复仇情绪在网络上引起网友的共情。在舆论的演变下,媒体与网友对这个案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本次案件中,媒体主要是建构张扣扣一个杀人者的形象,他们以“杀人-犯法-严惩”的法理逻辑来解读案件,但这种逻辑并没有让民众完全接受。

新闻采访了张扣扣的亲人,他父亲把1996年的判决书交给记者,还详细还原了张扣扣在案发之前的一些生活细节。

但是至始至终,张父和他姐姐都没有提到过对96年的判决有什么应该质疑的地方,也没有“王家有人干扰了判决”的猜测。

张扣扣的发小讲述了很多有关案件的细节,其中包括张王两家的矛盾、两家的经济状况以及张母死亡的细节和张扣扣这些年打工的经历。

他的发小认为,张扣扣没有结婚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手头并不宽裕,而不像网友描述的那样是“卧薪尝胆,为了给母亲报仇才耽误了他的婚姻。”

这两篇报道主要展现了张扣扣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网友认为的“英雄”张扣扣。

但是新闻报道下面的留言,大多指责新闻媒体和采访对象,质疑文章已经过去22年,对案件细节描写还是太过于清楚,进而开始怀疑采访对象讲述事情的真实性。

不过后来这些细节被官方所证实。

网友宁愿相信网络上连现场都没有去过的自媒体捕风捉影写下的文章,也不愿意相信新闻媒体实地走访,经过认真采访后写出来的报道。

这也体现了后真相时代的一个传播特征:事实早就已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网友的情绪和评论。

和媒体的报道不同的是,在网民们看来,张扣扣一案是一场时隔22年的复仇,舆论称张扣扣为大英雄,甚至有网民对法院的判决表示抗议。

网友将张扣扣看作一个不公、隐忍、血恨,拥有悲情命运的主人公,进而怀疑司法不公、行财免责等。网民谈起22年前,张扣扣母亲被王家老三杀害,他们觉得张扣杀害王家父子三人其实是为母报仇,天经地义。

随后,当年的案件判决书也遭曝光,网民认为正是因为当年的司法裁决不公平,这才导致了张扣扣后来连续杀害王家父子三人的悲剧。

网民在言论中开始反复提及“未婚”“当兵”等词,甚至有人说他是当过特种兵,还有人说张扣扣在除夕夜杀人后去墓地祭祀母亲,并对着墓碑大喊:母亲我为你报仇了。

后来很多细节最后被证实其实是谣言,但是孝子的形象在民众心里已逐渐被建立起来。很多网友因为张扣扣被判处死刑而感到不公平。

在网民讨论此案件过程中,不仅质疑了司法判决的公正性,而且更加怀疑了司法背后纯在私人滥用公权力的现象。

即便当时已经有官方与多家媒体一再表明,并且公开了当年的判决书,但是仍有许多网民沉浸在王家父子利用,关系买通司法的故事情节中。

法治社会下,情与法的界限

真正的融情于法并非是给违反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人开罪。

我们身处法治社会,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法的权威。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在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只要违反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行为规范,就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法治社会要求全体公民都需遵守法律,而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相信法律,尊重法律。法律是要维护社会的秩序,对于侵犯法律者进行严厉的打击。

张扣扣这次的行为确实是触犯了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被判故意杀人罪也是理所应当,他应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当年,张母的案件法院已经做出了判决,对凶手也有合理的处罚,张扣扣的杀人行为应当归为第二类,宜正国典,置之以刑。

张扣扣之所以会实施杀人行为,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他对法律并不了解,也不信服。他认为他的母亲的案件中,法律判决王正军7年有期徒刑和九千多的民事赔偿,这些惩罚太过轻了。

在他失去母亲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人给他协调机制的缺失,在学校里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不服在心底里滋长蔓延。

当张扣扣在人生路不顺的情况下,反复想起这件令他愤恨不平的事,最后造成了惨剧 。这也是他对于丧失司法公信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诱因。

当时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懂法的人很少,学习专业法律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司法缺失公信力。

其中表现在当时从媒体广泛流传的谣言,一是说老三其实王正军是替罪的,因为他当时未满17岁,可以从轻处罚。二是说王家在村里有万贯家财,打死张母以后用了几十万做司法贿赂。

后来这两个传闻均被证实为谣言,但与这类似的谣言却在不断破坏司法公信力。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谣言不断扰乱他的判断,导致心里对当年的判决越发感到不满,滋生出用私力复仇的念头。

官方文献参考

[1] 小康.张扣扣案回顾:仇恨引发的血案[J].政府法制,2019,(第26期).

[2] 魏晓雯.张扣扣案[J].中国审判,2020,(第1期).

[3] 孙昂.法治社会下情与法的界限——张扣扣杀人案浅谈[J].各界,2018,(第4期).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如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