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大饥荒,台湾同胞雪中送炭,令人感动
1961年大饥荒,台湾同胞雪中送炭,令人感动
前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此后的几年光景里,大力复苏农业工业等各种产业,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1961年却迎来了世所罕见的大饥荒,为什么出现大饥荒呢,又是怎么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呢。
经历过这个时期的人,都很难忘记1961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那么1961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为何经历过的人都对此避而不谈?
1961年大饥荒的原因
1961年处于我国的三年困难时期,所谓困难时期,是为什么困难呢?因为当时已经连续几年农田大面积的干涸了,农作物虽然有农民伯伯的悉心照料,但还是免不了天灾。
据统计当时受灾的农田面积高达4463万公顷,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1公顷是15亩,1万公顷就是150000亩,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大的受灾面积了。
并不仅仅如此,受灾还集中在了主要的粮食大省,就是今天的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区。
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粮食,农田里不再长出粮食,对于生活在那个时候的人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
况且从古代开始,人们都清楚“粮草先行”,一个国家要打仗,不仅需要大量的士兵,最最重要的是需要足够多的口粮,不然人再多,没有吃的士兵们体力跟不上,甚至饿到性命不保。别说打仗了,可能最后都会饥不择食,互相残害。
从1959年开始,旱灾就已经露出苗头,降水量稀少,跟往年相比差的太多,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干旱最严重的一年,前所未有,这对一个刚刚统一的国家来说是十分残酷的。
1960年,旱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持续扩大了。有些北方地区甚至一年多都不曾下雨,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西游记当中的凤仙郡连年大旱。
当时看的时候就想过明明是郡王的责任,怎么要整个郡的百姓也跟着受苦,那他们吃什么啊,看的十分心痛。将电视剧里的画面想象成这个时代人们正在经历发生的,那会是怎样的场景,每个人都把心酸艰苦写在脸上了吧。
1960年,黄河断流了,永定河和众多河道都断流了。旱灾依然持续着,百姓依然受苦着。到了1961年,上半年的旱区面积已经高达3784万公顷。
那这个时候就有人要问了,虽然在这三年里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国家不至于一点儿存粮都没有吧;而你不知道的是存粮确实很少,远远不够国家这么多人的消耗。
为什么存粮不够,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开始发展经济,从哪方面入手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一个是农业,工业上就参考了苏联的经验,因为苏联没有解体之前是重工业强国,而我们也比葫芦画瓢重点发展重工业。
小的时候就常听姥姥讲起她小时候,家里什么锅啊,铁勺,凡是含有的铁的东西,能拿出来就拿出来冶铁,村子里巷子里写满了口号,大家都鼓足了劲生产,就是为了达到高产量的目标。
但是有达到高产的目标吗,也没有,因为大家一股脑的将家里的钢铁制品扔进了大火炉里,但是缺乏专业的炼钢手法,大部分的物品都报废了,结果显然而知,不仅村民们的生活用品报废了,而且练出的钢铁也微乎其微,更别说高产了。
那每个月都有一定的目标量怎么办呢,咱们村没有达到,总不能就这样报上去,万一上头的领导同志生气怎么办;不如就大胆干一票,反正谁也不知道,到了上报领导的时候,就夸大产量,虚报产值。
这样虚报产值,并不是只高出一点点,而是高到了一个离谱的数值。如果光这一个村这么干也就不算什么了,但同样别的村干部也是这么想的,并且也是这么干的。
长此以往,虚报上去的总产值大的村,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受到了夸赞,这谁忍得下去,下个月虚报的数值更加高,也更加离谱了。就这样数值越来越高,越来越不真实的情况持续着。
另一方面的农业,因为大家对冶炼钢铁的重视,自然而然会一定程度上忽视农业,农民减少了,因为去炼钢了;因为劳动力的减少,粮食产业也明显缩水。
很多干部在看到明显减少的粮食产量时,眼皮子猛地跳了一下;没有去考虑怎么样恢复粮食的产量,反而做了一件让我们都意想不到的事,登报纸夸大粮食产值,这是将对待工业产值的办法如出一辙的表现出来了。
当时的报纸上,醒目的标题上都是虚夸的产量数,这样的文章数不胜数。他们将粮食总产量夸大其夸,以这种手段隐瞒产量低的欠产的结果,让每个人都沉浸在虚假的丰产幸福中。
隐瞒着弄出这么夸张的产值,要怎么去弥补呢,一些激进思想的干部就想到了一个妙招,既然产量少,就一定是种植少的原因;那咱们加大种植面积,种的多了,自然收获的也会多。
此时就找到了两位来自苏联的生物专家,想听听专家的意见,毕竟专家是专业的,一定能给出正确的指导方案。
一个提出来了“密植”的方法,从字面就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将种子非常紧密的播种下去,密度要远远高于平常的种植量,他以为种的多就能长得多,事实怎么可能呢。
不言而喻,结果肯定是种子太密集了,它们之间相互竞争,土壤里的养分是有限的,根本满足不了一下子种这么多的种子,自然生长的非常不理想,有些种子甚至都不发芽。
另一个也不是很聪明,提出了“深耕”的方法,意思是使用深埋在地下几米的土壤来播种,他认为深埋在地下的土壤营养成分更高,有利于实现粮食的高产量。
当农民辛辛苦苦将土壤翻出来,种上种子,发现根本没有种子发芽,翻出来的深层土没有营养物质,然而有营养物质的土层已经被深埋了,这片地也无法再次种植农作物了;说起来这是真的很荒唐!
祸不单行,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就是在这么多的前提条件之下,1959年出现了自然灾害,本就没有存粮的情况下,还有土地不断干旱,这无疑使糟糕的境地雪上加霜。
台湾同胞的雪中送炭
台湾同胞了解到大陆是如此的艰辛生存后,也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因为我们的母亲都是中国,我们都是华夏民族的,是一家人,一家人在遇到危机时刻,当然会互相取暖,救大陆于水火。
为此台湾同胞想出来不少办法,一方面是捐献物资,一方面是捐钱;既然出不了力,就出钱。所以能轻易看到台湾民众自发的在广场上,学校,工厂的门前设有捐款箱,你可以捐钱也可以捐物资,包括粮食、日用品等等。
还有一些民众围在海岸边,想利用“空飘”“海飘”的方式将物资传送到大陆来,那些空飘,是使用一个巨大的氢气球,下面包裹着物资:毛巾肥皂等日用品,还有便于存放的糯米粮食。
“海飘”则是使用空瓶子,在里面装好粮食,拧紧封口,将它放置海洋上,让海水带着它飘到大陆沿海,从而帮助大陆缓解饥荒。
当然,台湾当局也想使用飞机等运输方式为我们运送物资,进行救援。但是当时飞机是用于战斗的,由于大陆于台湾的特殊关系,并不能够飞入内陆来;而民用飞机则是价格过于高昂,承担不起,而且能够承载的物资也十分有限。因此只能依靠“空飘”和“海飘”,甚至到了最后,都有巨型的空飘气球。
台湾当局蒋介石
虽然有大部分台湾同胞是与我们团结一心的,但国民党蒋介石有没有别的小心思,或者从中图谋什么,我们是不清楚的。
最开始的“空飘”“海飘”可不是用来雪中送炭的,而是台湾政府与大陆的一种政治斗争手段。
蒋介石为了重新返回大陆也是用心良苦,最开始高调的使用“空飘”“海飘”,我们以为的里面装着的是物资和粮食,但实际上不仅仅有这些,更多的是蒋介石的痴心妄想和不服气。飘来的物资里面充斥着反动言论和台湾人民幸福生活的报纸。
蒋介石的想法不言而喻,试图用这种蠢笨的方法,来让大陆人民羡慕台湾的美好生活,从而提升蒋介石自己在大陆的影响力,最终妄想返回大陆。
当然海飘空飘送来的还有真正的物资和粮食资源,捡到这些资源的大陆人民别提多高兴了,心想着终于不用忍受饥饿,可以好好吃一顿饭了。当食物拿在手上那一刻,早已饥肠辘辘的人们开始狼吐虎咽。
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的一击,粮食是有毒的,那些直接就吃了粮食的人卧地不起,蒋介石在这些食物里面动了手脚,这一点不言而喻。
这种情况发生之后,一大部分人,宁愿选择继续饿着肚子也不愿意接受台湾飘来的物资了;还有一部分的人认为,不是饿死就是中毒,二者最后的结果都一样,那我不如敞开了先吃饱。
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很久,不久后就要求捡到台湾送来的东西一律上交。逐渐的更多人都有意排斥蒋介石送来的东西。蒋介石的做法真真是影响了台湾与大陆之间友好的关系。
你以为蒋介石会就此罢手吗,他反而越战越勇,当即用飞机运来了无数的钱财和十万吨的粮食,但是我们大陆拒绝了;已经上过一次当怎么可能还会再上第二次,但蒋介石接下来却对台湾民众说,大陆已经接受了粮食来扩充军事力量。
这下台湾民众不乐意了,我们好心捐赠,最后不是为了救灾民而是扩充军事;由于国民党蒋介石的恶意抹黑,使台湾民众对大陆有了敌意。
而共产党也不是挨打不还手的,我们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也写小纸条来控诉蒋介石的骗局,我们也利用风筝飘、海飘等方式,将真相传达到台湾民众手里,好让民众醒悟蒋介石是怎样的不怀好意。
至此这场闹剧才落幕,蒋介石的心里是真心实意为了大陆同胞才选择出手相救,还是借着雪中送炭的幌子,暗地里有着别的打算,趁机返回大陆。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可能真相只有蒋介石自己知道了吧。
小结
在困境中,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给予你帮助和支持,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台湾同胞就是这样一个时时刻刻关心着大陆的家人。当我们遭遇了饥荒,肯伸出援助之手的家人;不管蒋介石当时存在怎样的一个心理,但是有的台湾民众是真的希望大陆恢复荣光,不再挨饿受苦。
虽然现在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情况非常复杂,但是和平、理性、友好的对话和沟通是解决分歧和促进互相了解的关键。
-
- 日本唯一被判死刑的未成年人-福田孝行杀人案
-
2025-04-12 12:41:13
-
- 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省级示范中学-天门中学风景这边独好
-
2025-04-12 12:38:58
-
- 20首最美迎春花古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
-
2025-04-12 12:36:42
-
- 从“夺冠功臣”到“被迫退休”,张蓉芳到底经历了什么?
-
2025-04-12 12:34:26
-
- 576个岗位!滨州最新线上招聘!
-
2025-04-12 12:32:10
-
- 与王小玮离婚6年,44岁的王小海让世界刮目相看
-
2025-04-12 12:29:54
-
- 网上黄牛兜售的九价HPV疫苗价格比官价高2600多元
-
2025-04-12 12:27:39
-
- 盘点6位霸屏春晚的东北演员,有人消失有人失势,有人因病去世
-
2025-04-12 12:25:23
-
- 害怕吃辣的东北穷小伙:却开了6000家杨国福麻辣烫,年入几十亿
-
2025-04-12 12:23:07
-
- 女足队长王珊珊:12岁踢球,23岁国家队首秀,32岁带领女足回巅峰
-
2025-04-12 12:20:51
-
-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罗曼蒂克消亡史》(含剧透)
-
2025-04-12 12:18:36
-
- 东汉风云之-邓奉一人打败云台众将,刘秀为什么不想杀他?
-
2025-04-12 12:16:20
-
- 满血刘郁白能否打败阎孝国?三刷《十月围城》后,我知道了答案
-
2025-04-12 12:14:04
-
- 30人!拟表彰对象公示
-
2025-04-11 12:08:56
-
- 欧洲顶级联赛难觅踪影!盘点欧洲五大联赛出场过的中国球员
-
2025-04-11 12:06:40
-
- 东方好莱坞缔造者-徐文荣,从挑粪工白手起家,成为横店掌舵者
-
2025-04-11 12:04:25
-
- 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
2025-04-11 12:02:09
-
- 贵族气息爆棚的德国鸢尾
-
2025-04-11 11:59:53
-
- “黑二代”邓光荣,捧红王家卫,炮轰郑少秋,却因蓝洁瑛身败名裂
-
2025-04-11 11:57:37
-
- 解析人民的名义主要人物(九)
-
2025-04-11 1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