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刘伯承元帅
前 言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今重庆市开州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一章 精谋巧计胜孙吴
刘伯承祖籍湖北荆州府江陵县,爷爷刘正富流落到开县赵家场开荒度日,他体格健壮,精明强干,种田兼做铁匠,还吹得一手好唢呐,经多年经营,富甲一方。
父亲刘文炳有五个哥哥,排行最小。寒窗苦读十几年,满怀希望到县城参加科举考试,不料被人举报祖辈是吹鼓手,属于“倡优”之列,出身微贱,被逐出考场,而且被控为触犯大清律法,要吃官司。结果花钱疏通,才算了案。刘文炳只得弃文务农,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母亲是川东人,身材高大,大脚,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刘伯承的成长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比毛主席大一岁),他父亲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培养他学习成才。1907年,父亲刘文炳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因父病故、家庭困难,刘伯承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沦落到生活的底层,立志“拯民于水火”。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
1912年2月刘伯承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20岁),他不但学业出众,而且以举止端正、操守有持、恶习不沾闻名全校,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
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之役,左脚受伤。
1916年3月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头部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另一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24岁)他昏倒在血泊之中,几位士兵在乱尸中找到了他,请来中医给予治疗。他满头缠着绷带主持召开“阵亡将士追悼会”。
1916年春夏之交,刘伯承拖着病体,辗转到达重庆就医。在宽仁医院治疗脑伤后,转入德国私人诊所治疗眼伤。先后做了两次手术,第一次割去赘肉,理顺血管,沃医生托人回德国配制假眼。几个月后,为装假眼进行第二次手术,当时诊所设备比较简陋,沃医生一刀一刀修割赘肉,每一刀都疼痛钻心,难以忍受。刘伯承却一直安然端坐,接受治疗,长达三个多小时。麻醉作用早已消失,他仍然面不改色,一声不吭。待包扎完毕,沃医生见他的座椅扶手已被汗水浸湿,便关切地问:“疼得厉害吧?”刘伯承坦然一笑:“才割了70余刀,小意思!”被为其主刀的德国医生赞叹为“军神”。
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1923年参加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任东路讨贼军第1路指挥官,8月在作战中右腿负重伤。
刘伯承素以“深思断行”为格言,为人处事喜欢独立思考,绝不随波逐流。
1926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34岁)。奉命与杨闇公、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起义,被赋予“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的重任。
1927年4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7月下旬秘密转赴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1927年底(35岁)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1928年(36岁)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夏学成回国, 1932年1月前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刘伯承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在川军之中他就有了名将之美称。加入革命队伍之后,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使他的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先遣队创下的。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师长,奋战在太行山上。他为游击战总结出一系列简练有效的战术方法,诸如“攻击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狼的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拖刀计”、“杀回马枪计”、“吸打援敌计”等。
在解放战争中,刘伯承的指挥艺术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地步。日本投降后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于1945年9-11月率部发起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歼北犯的国民党军近6万人,并争取其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在重庆与国民党的谈判,打破了蒋介石北进的战略企图,为实现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作出重要贡献。然后下定陶、打巨野、战滑县,连续五战五捷,歼敌十个半旅,计七万余人。
第二章 勤思善学成儒将
刘伯承一生刻苦勤奋孜孜以求,走完了从士兵到元帅的进步道路,被誉为“儒将”。
在我军将领之中,刘伯承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崇尚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读私塾时常常最先到校,最后离校,他不仅把课文背熟,而且连注释也背下来。到了中学和军校,他更是勤奋刻苦,以致各科成绩都很突出。步入行伍之后,他仍不忘学习。 进苏联红军高级步校时他已经三十六岁了,他从字母和发音开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攻克了外语关,并获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绩优秀的佳绩。回国之后,成为我军第一位翻译科长,他借助俄文工具,系统研究了罗马战史、拿破仑战史、日俄战争史等,开阔了军事视野。还系统研究了苏军的条例、条令、作战理论,增长了正规化军队和打现代战争的知识。
在革命战争年代,刘伯承的大部分时间在前线度过,他常常在炮火之中细扣兵书,置生死于一旁,而入心思于兵法之中,不绝于耳的枪炮之声时常成为他研读兵书的伴奏曲。刘伯承的勤奋好学还在于他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有影响的战争或战役,认为那里面有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经验与教训。 刘伯承刻苦学习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使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军事理论。他提出了生动形象的“五行术”,他集毕生的心血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
对刘伯承的刻苦勤奋,朱德称赞道:“刻苦学习,学而不厌。”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陈毅元帅则称赞说:“苦学入梦寐,劳生历艰难”,“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指范雎、韩信)。
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感慨地称:“刘伯承廉洁虚心,不断求知,与国民党将领比较,诚不谛鹤立鸡群。”
面对荣誉和功劳,他本人生前曾谦逊地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第三章 黄金搭档邓小平
邓小平出生于1904年(比刘伯承小12岁),1938年成为刘伯承的黄金搭档,当时刘伯承担任129师的师长,邓小平任政委。
峥嵘岁月
第四章 鏖战冀鲁豫
1946年6月26日(54岁),中国大地上爆发了全面内战。
战争爆发前,中共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就预见到国民党军的进攻企图,及时拟定了南、北两线的作战计划。要求晋冀鲁豫野战军以一部配合晋察冀和晋绥野战军在北线作战,使三部所在的解放区连成一片;指示晋冀鲁豫等野战军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以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形势。 刘伯承与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把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重点放到豫东方向的陇海路徐州、开封段,胁迫围追中原军区部队的国民党军回援,以配合苏皖地区的山东、华中野战军作战。
1947年6月上旬(55岁),冀南行署的领导人代表冀南党、政、群各界,向刘伯承赠送了一块横匾,上书“常胜将军”四个大字。刘伯承接过匾,说:“说我是常胜将军,我不敢当。不会是常胜,多数胜就不错了。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领导下,在后方人民的帮助下,我们尽了自己的责任。是党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贪天之功’,我只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人民给吃给穿给人,军队就不能打仗。我们感谢冀南人民的大力支援,咱们前后方要更加团结一致,把敌人尽快消灭干净!”
第五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
美丽的大别山
淮河
第六章 逐鹿中原、挺进大西南、创办军校
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人们也叫逐鹿中原。
中原地跨鄂、豫、皖、苏、陕五省,北至黄河,东起运河,南临长江,西迄伏牛、汉水,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歼敌30余万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开辟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形成三路大军互为犄角、机动歼敌、逐鹿中原的大好局面,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毛主席把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起点的战略进攻称作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1948年5月起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实施京沪杭会战,并亲自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赣铁路,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1月与邓小平率部进军西南,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他出色地执行了毛主席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各个歼敌,同时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近半年的时间内共歼敌约90万人,解放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康省大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割据西南、伺机反攻的企图。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剿匪作战和进军西藏的准备工作,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大别山
亲密战友
第七章 帅 门 家 风
1949年(57岁)参加开国大典,与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
治军必先治校,尊师重道,1950年(58岁)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三更灯火五更鸡,几番心血一堂课,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工作比战争年代还要繁重、更为辛苦。
1955年(63岁),授予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帅门家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刘伯承自奉俭薄、廉洁奉公,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对子女、亲属严格要求,言传身教,让他们和人民群众同甘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他们均已成才,有四位少将:长子刘太行、次子刘蒙、三子刘太迟、二女刘弥群。
钱粮胡同合影 前排:刘蒙、刘太迟、刘雁翎 后排:刘弥群、刘解先、汪荣华、刘伯承、刘太行、刘庆泰(侄女)
刘伯承夫妇与六个孩子挤在一栋房子里,比较拥挤,不让加盖房屋。对用车更为严格,不准家属子女乘坐,夫人几十年骑自行车上下班,办私事不能用公车。子女结婚后全部搬到自己的单位居住。
1986年,94岁的刘帅因久病不治与世长辞。徐向前元帅挥毫:
日暮噩耗遍京城,泪雨潇潇天地倾。
垂首山川思梁栋,举目九天觅帅星。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涂就七言染素绢,十万军帐哭刘公。
参 考 资 料
《刘伯承传》
电影《青年刘伯承》
电影《太行山上》
电影《中原突围》
电影《刘伯承市长》
电视剧《解放大西南》
33集电视连续剧《刘伯承元帅》
-
- 贵族气息爆棚的德国鸢尾
-
2025-04-11 11:59:53
-
- “黑二代”邓光荣,捧红王家卫,炮轰郑少秋,却因蓝洁瑛身败名裂
-
2025-04-11 11:57:37
-
- 解析人民的名义主要人物(九)
-
2025-04-11 11:55:22
-
- 真实案例:仅有转账凭据可以打赢借款官司吗?附10个真实案例
-
2025-04-11 11:53:06
-
- 看完谢楠吴京相处状态,才懂他们为何能够恩爱11年,细节太感人
-
2025-04-11 11:50:50
-
- 从濒临破产到行业前三,这家老国企这样重生
-
2025-04-11 11:48:34
-
- “金马奖最佳男配”张世的消失,是娱乐圈的清醒
-
2025-04-11 11:46:19
-
- 追剧达人福音!9款免费看片追剧神器,宅家必备,尽享电视乐趣!
-
2025-04-11 11:44:03
-
- 青春斗分集剧情介绍
-
2025-04-11 11:41:47
-
- 端端带你盘点历年国庆阅兵
-
2025-04-11 11:39:31
-
- 宋名扬:卧底染上毒瘾,公安部门为他开证明,后来怎么样了?
-
2025-04-11 11:37:16
-
- “亲孙子”王晨正,变形计中真正的男人
-
2025-04-11 11:35:00
-
- 小提琴为什么被称为乐器之后?
-
2025-04-11 11:32:44
-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0年,大爱依旧,初心不改
-
2025-04-11 11:30:28
-
- 1950年大汉奸张景惠回国,亲生儿子成管教干部:他这是自食其果
-
2025-04-11 11:28:13
-
- 全球十大牙膏品牌推荐,防蛀美白呵护牙齿
-
2025-04-11 11:25:57
-
- 必看的100部经典电影
-
2025-04-10 12:05:50
-
- 天蚨园之荀息-卓越的外交家,令别国“唇亡齿寒”
-
2025-04-10 12:03:35
-
- 赵文竹带领的传递娱乐,何以成为“剧综全能王”
-
2025-04-10 12:01:19
-
- 民事诉讼时效一览表
-
2025-04-10 11: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