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杂谈 > 正文

​东方好莱坞缔造者-徐文荣,从挑粪工白手起家,成为横店掌舵者

2025-04-11 12:04 来源:网络 点击:

东方好莱坞缔造者-徐文荣,从挑粪工白手起家,成为横店掌舵者

现年已经87岁的徐文荣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他是横店影视集团的创始人,是北京大学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是全国优秀劳动模范,甚至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人人都羡慕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没有人知道,徐文荣的传奇人生,竟然是从挑粪开始的。

风雨青年初现经商天赋

1935年徐文荣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偏僻小农村里,那时兵荒马乱,没有什么稳定的生计来源,且家中人口众多,刚出生的徐文荣就常常饿肚子。

为躲避战火,让一家人能吃上饱饭活下去,徐文荣一家决定南迁。年仅三岁的徐文荣跟着家庭成员一路颠沛流离,一家七口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横店。

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年幼的徐文荣为了补贴家用,常常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叫卖,做些小生意。

徐文荣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都是在风吹日晒中度过,从那时起徐文荣就下定决心,无论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难,都要改变这似乎一眼望到头的悲惨人生!

福祸总相依,从小经商的徐文荣在艰苦的叫卖生涯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知道了从哪里进货更为便宜,知道了如何节省开支,知道了如何与人打交道,更重要的是,他的商业嗅觉在这些日子里锻炼的越发灵敏了。

1950年时,徐文荣意外进入了县供销社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仅仅工作两年,徐文荣就被提拔为了办公室主任。原以为之后的日子便可以这样安安稳稳地过下去,但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内容实在是令徐文荣寝食难安。

原来,那时各家为了比拼谁的产量高,都在谎报亩产粮食数量,当徐文荣提笔写下亩产3000斤时,他再也编不下去了,哪怕这里能混得温饱,他也要脚踏实地真刀真枪的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就这样,徐文荣辞了官回了家,继续四处游商。

1963年,经商期间的徐文荣意外发现,安文山区种植的玉米缺少肥料,而他四处游走,消息灵通,知道上海盛产一种农家肥,叫马桶砂,马桶砂是马桶壁上的固状结晶,肥力奇高,施到地里效果比尿素肥还要好。

一边有货可供另一边市场有需求,掌握了这样一手信息差,徐文荣觉得这是个大活,可以好好干,干大活!

徐文荣首先找到了安文山社区,告诉社区工作人员,肥料的难题他可以解决。那时全国都比较困难,徐文荣也不要钱,他提出以物易物,一斤肥料换一斤粮食,安文山社区欣然答应,得到了肯定答复的徐文荣毅然北上抵达上海!

来到上海的徐文荣四处打听,以往经商的好口才运用得淋漓尽致,他凭借着一己之力,就收集到了一千多斤的马桶砂,顺利和社区交换到了同等重量的粮食。

“一夜暴富”的徐文荣并没有选择一人独享财富,他心里惦记着横店其他的穷苦百姓,留够自家所需的粮食数量,剩下的千斤粮食徐文荣全部分给了大家。

也正是这一慷慨举动,让徐文荣得到了横店的民心,有能力有担当的徐文荣在1966年时当上了横店大队书记,这时的徐文荣年仅31岁,为自己的人生打了一场漂漂亮亮的翻身仗!

奋斗中年勇创横店亿元产业

成为书记的徐文荣一心想着给乡亲们谋好出路,1975年,不惑之年的徐文荣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横店以桑植出名,徐文荣便想着利用这点,开办一个缫丝厂,没想到这一大胆尝试立马便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开厂第一年缫丝就实现了盈利,赚了七八万块钱,在那个万元户都是稀有品的年代,徐文荣的缫丝厂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看着这么多钱,乡亲们想赶快把钱分了,但徐文荣不一样,他认为,想要带领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得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扩大现有的产业,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放弃了日后更多的可能。

徐文荣想将现有的资金,都继续投入到厂里,只有将现在的赚到的“蛋”孵化成“鸡”,拥有更多“会下蛋的鸡”才是未来的可行之路。

尽管是徐文荣带着大家创厂赚钱,但这疯狂的想法还是遭到了大家伙的一致反对,之前的苦日子让大家都过怕了,钱只有拿到手里才能让人安心。

深知大家不安的徐文荣立下了誓言,他保证,一年之内一定实现工厂利润翻一番,乡亲们见徐文荣如此坚定的模样,选择了相信他。

果不其然,徐文荣做到了,第二年缫丝厂实现盈利15万,第三年盈利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5万!

徐文荣取得的成功足以让他骄傲一辈子,但他没有骄傲自满停下脚步,他趁着声誉正旺之时,加紧办厂,并拓宽了产业领域。

1978年,徐文荣得知全国上下紧缺磁性材料,但磁性材料投入大,所需行业比较唯一,一旦砸手里其他的渠道也难以销售出去,很多比徐文荣实力更为雄厚的企业都选择了暂时观望的态度,但徐文荣的直觉认为,这是一个良机。

徐文荣超强的商业敏感度又让他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很快磁性材料便成为横店的支柱产业,横店也在日后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磁都”

在此后的几年间,徐文荣从未停止过扩张产业的脚步,他将产业扩展至汽车、医药、金属等各行各业的领域之中。

1981年徐文荣成立了东阳县横店轻纺总厂,1984年横店工业公司正式成立。在徐文荣和横店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横店镇成为金华地区第一个亿元镇!

而这些工业给徐文荣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基础,这些旁人难以企及的经济实力为日后横店影视的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老年成功勇入未知领域,一举创办中国好莱坞

工业成就达到巅峰的徐文荣发现,尽管横店产值令全国羡慕,合作的企业络绎不绝,但始终无法吸引青年人前来就业。

工厂工作的工人都是横店本地人,虽然能保证工厂的稳定发展,但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是未来!

原来,那时的横店地理位置偏僻,本地人常常调侃横店出门便是八面山围绕,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而且横店缺少人文风景,对于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来讲,毫无吸引力。

知晓了其中原因的徐文荣做出了一个旁人无法理解的决定,他要涉足文化产业,用人工造景将横店打造成一个文旅产业的中心!

普通人总是追求安定的,既然现在的工业产业发展势头正好,徐文荣也不是什么读书人,踏足文化产业就意味着冒一场更大的险,那时的徐文荣已经过了天命之年,继续维护好现有的产业,马上就可以享受富足欢愉的退休生活,何苦费力不讨好,做这样一件极有可能失败还损害名声的事情。

但徐文荣是谁,他可是白手起家的人,即使失败了也不过是回到从前,他的一生不正是因为这些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挑战才一步步走上了现在的高峰,获得了现有的成就吗?

徐文荣认准的事情就一定会努力去做,他忽略掉周围反对的声音,开始细细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上天不会忽视勇于挑战之人,1996年,一个足以改变横店、改变徐文荣人生的机会来到了他的面前。

96年时临近香港回归,为了欢迎香港回归,著名导演谢晋打算拍一部献礼影片。

谢晋打算拍摄鸦片战争,但他跑遍了全国上下,对于现有可用的取景之地都不是特别满意,谢晋决定用人造景来进行拍摄。为了找到合适的造景人选,机缘巧合之下,谢晋找上了正打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组织人工造景的徐文荣。

60多岁的徐文荣此前从未了解过影视行业,对拍摄电影的流程更是一问三不知,但他的商业嗅觉又一次告诉他,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满头华发的徐文荣爽快地应了下来,接下了这个充满机遇也充满困难的挑战。

时间紧迫,徐文荣紧急调动了一百多支的工程队来到了谢晋选择的主要拍摄场地——十九世纪南粤广州街。

在空旷的街道上所有工程队一起动工,每个工程队负责一个房屋的建筑,刮风下雨都不停工,用时仅三个月,160幢仿古建筑在昔日空旷的街道上拔地而起。

300多亩的街道上有外观摇摇欲坠的民宅,也有古色古香的小楼茶馆,有威严庄重的官府衙门,也有奢靡辉煌的酒色赌馆,这些建筑的总报价比谢晋上门合作的报价更低。

房屋建造得颇有韵味,让人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19世纪的南粤广州,还原度之高完成速度之快,让横店的名声一日之间响彻全国!徐文荣的大名更是在影视圈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响亮的名声让更多剧组慕名前来,我们所熟知的大导演程凯歌也在那时找上了徐文荣合作。

那时程凯歌正在筹划1999-2000的世纪之交历史片《荆轲刺秦王》,为了程凯歌的这部大片徐文荣炸掉了五个山头,一年之内建出了一座模样恢弘的秦王宫殿,程凯歌对此非常满意,在这里拍摄的《荆轲刺秦王》也拿到了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而这次得奖也让世界看到了横店,关注到了徐文荣,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用长篇文章报道了浙江小镇横店,文章给予了世界对于横店的认可——“中国好莱坞”

在世界按下暂停键之前,横店最火爆的时候一年要接待300多个剧组,每天同时拍戏的剧组多达数十个,许多明星调侃,不是在横店拍戏就是在横店拍戏的路上,浙江横店也成为了中国影视的创造摇篮。

因为明星效应,横店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

早在1998年,徐文荣就组织了集团内部的主要干部开会,他说“要将工作重心放到横店的第二产业影视行业的发展上,要用影视行业的发展带动第三行业旅游业的发展”

这份高瞻远瞩的谋略令人心生敬佩,现在的横店不仅是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更是全国第一个五A级景区与影视基地相结合的小镇。

如今,白天看明星晚上看表演已经成为了横店的固定娱乐项目,而旅游产业,也让横店又多了一份支柱产业。

伤感暮年为民族文化奉献力量

2008年,73岁徐文荣宣布要在横店重建圆明园,让更多的人可以亲眼目睹万园之园的富丽堂皇。

这一历史性的想法却遭到了无数的谩骂,有人说他为老不尊,一把年纪了还想发国家的国难财,有人对他的想法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阴谋论分析,说他肯定是想打着爱国的名头为横店影视行业再谋一份财。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看着横店影视城内越来越多精美的仿古建筑落成,想重建圆明园的想法在徐文荣的内心就燃烧得更加强烈,这个想法强烈到时常让徐文荣倍觉伤感。他知道,如果不亲手重现圆明园的话,那一定是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里一大遗憾。

徐文荣绝不会在流言蜚语面前束手就擒,为了让自己可以心无旁骛地完成这件大事,2001年时,徐文荣就将自己在集团的领导人之位交接给了他37岁的长子徐永安。

由于横店的经济模式为社团经济模式,集团资产并不独属于徐文荣一人,而是社团范围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徐文荣的个人资产并没有那多。

重建圆明园所需的金钱是巨大的,由于徐文荣的年龄比较大,银行贷款非常难批下来,70多岁的徐文荣放下面子出去募捐,怕自己时日无多,徐文荣甚至留下遗书告诫后人“圆明园没建好,下一辈要继续帮我建!”

尽管过程艰难,但对于为理想而奋斗、为民族而奋斗的徐文荣来说,这就是新的梦想开始起航的象征。

四年之后,圆明园重建项目终于正式动工,2012年5月,78岁高龄的徐文荣担任总指挥官,带领着自己亲手组建的人才团队开山造湖、造河架桥、建景筑楼,光是推平数十座矮山做基建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施工过程中徐文荣每天都亲临施工现场,从无一日间断,徐文荣还和历史学家再三强调,一定要研究透彻历史资料,精准还原圆明园往日样貌,就是这样的精益求精态度,历时将近五年,徐文荣心心念念的圆明新园,终于矗立在浙江横店这块土地上。

2016年,圆明新园秋苑和冬苑终于正式对外开放,刚刚开放的圆明新园就受到了狂热追捧。

光2016年一年圆明新园就创造了631亿的产值,园内资产更是高达上千亿元,而这一切的缔造者徐文荣却没有在横店影视集团占据任何股份,反而是将盈余款项回馈社会,兴建学校、污水处理厂、发电厂,公益捐助高达70亿元。

有能力敢冒险的徐文荣是受人敬佩的,2019年1月5日,时任浙江商会总会会长、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马云,专程来到横店拜访徐文荣。

尽管天公不作美,天空飘着小雨,84岁的徐文荣仍坚持亲自在门口迎接马云,同为商界传奇的马云也赶忙上前替徐文荣撑伞。

这一面,是两位“浙商传奇”第一次正式见面,此前二人只在机场有过点头之交。

二人畅谈得非常愉快,马云表达了对徐文荣的崇敬之情,称徐老是浙江商会的骄傲,是所有创业者们学习的对象。徐老称马云后生可畏,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民族的发展都要靠像马云这样的后辈去推动前进。

今天,已经87岁的徐文荣光荣退休,徐文荣人生已经走过的路程是艰难的、困苦的、不被理解的,同时也是辉煌的、灿烂的、熠熠生辉的!

他在面对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攻击时从未想过放弃,他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知道要牢牢把握住时代的机遇。

他中年创业,从未妄自菲薄和自我怀疑,他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份坚定与勇敢,让他攀登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在胜利到来之时,徐文荣也未曾被喜悦冲昏头脑,他心系大局,带领着父老乡亲一起过吃饱穿暖的美好生活。

他胸怀的宽广令人赞叹,他肩负起了一个企业家、实干家、中国人所承担的文化复兴之重任!

苦难的童年、风雨的青年、奋斗的中年、成功的老年以及伤感的暮年是徐老写在自传里的总结,他一生从未停止奋进的脚步,徐文荣永远都走在更远更宽庄的大道上!

我们每一个走在自我价值实现之路的后辈们,都要从徐老的奋斗历程中吸取力量,用他人的人生经验,去书写我们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