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26岁相遇,28岁被迫分离,法国奶奶苦等中国恋人55年,83岁终于嫁给初恋,这

2024-06-17 21:24 来源:网络 点击:

26岁相遇,28岁被迫分离,法国奶奶苦等中国恋人55年,83岁终于嫁给初恋,这段旷世之恋感动无数人!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死。“

这样的故事也不一定只发生在小说和电视剧里。

最美的爱情

Love of the world

这两天,大S和具俊晔又上热搜了。

原本两人再婚的事情已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淡化了,但没想到具俊晔回到韩国后上了综艺节目,公开与大S的爱情故事,还曝光了简洁的婚纱照。

照片中,大S身穿抹胸裙,头上戴着婚纱帽,一脸灿烂笑容。很多网友表示:“大S好勇”“他俩好甜”。

别人的爱情我们无法评说,因为这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只是我又想到了一段曾经感动无数人的旷世之恋——袁迪宝与李丹妮的跨国爱情。

他们在二十五六岁相恋,却因为不可控制的客观因素分开55年之久。

55年里,他将对她的思念默默藏在心里;她为他终生未嫁。

55年后,八十多岁的两位老人领证并举行了婚礼,在亲人的祝福下,给半个世纪的等待画上完美的结局。

都说最好的爱情,必然有遗憾,但或许也可以是:跨过了国籍、年龄与时间的阻碍,最终幸福地走到一起。

袁迪宝和李丹妮相识于1953年。

那一年,25岁的袁迪宝刚从家乡厦门到浙江医学院读公共卫生科,而比他大一岁的李丹妮是他的俄语老师。

丹妮是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中法混血儿,精通英、法、俄和中文,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和深邃的眼眸。

她一年四季都穿着旗袍。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班上的学生就被这个美丽的老师吸引了。

袁迪宝也喜欢这个长相温婉的混血俄语老师,他经常考满分,是班上第一名。当他知道这个老师还讲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时,求知欲让他萌生了学习英语的想法。

当时还没有英语课,丹妮见袁迪宝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就说可以给他辅导英语。学校没有空教室时,丹妮会让袁迪宝到家里来补习英语。

他们都是天主教徒,又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因此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

补完课后,他们会到杭州很多地方玩。苏堤、宝俶塔、花港观鱼等等这些地方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在丹妮眼里,袁迪宝是个好学生,也是一个好人,看法非常健康,“他不会乱说话,话并不多,就是做,跟我性格很像。”

时间久了,俩人都对彼此都产生了朦胧的好感。丹妮虽然嘴上不说,但心底已经深深刻上了这个年轻男子的影像。

有一次他们走到灵隐寺,袁迪宝唱了一首歌,他她让丹妮也唱一首。

丹妮唱了一首俄语歌,袁迪宝没听懂是什么意思,回到学校翻课本才知道歌词大意是:田野上,红莓花儿开,有一个少年,我心里面很喜爱,但是我有话讲不出来,表白不出来。

从那时起,丹妮和袁迪宝明确了各自的情意。他们约定,将天上的金星作为两人爱情的标志,如果分开了就经常看那个星星当作纪念。

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随着俩人感情的加深,丹妮常在袁迪宝的眼中读到几丝忧郁,敏感的她开始有点不安。

“年轻的学生要考到另外的地方去,家里就怕他求学期间另外找一个爱人,就给他成婚了以后再让他走。”

让丹妮意想不到的是,她的担忧成真了。

1955年,浙江医学院的一部分要与成都的华西医科大合并,袁迪宝即将随校搬迁,在分别的前一晚,他终于将压在心里三年的心事向丹妮吐露。

原来在上大学的十天前,袁迪宝已经奉家人之命和姐姐的同事黄秀雪完婚了。

旧式婚姻意味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与丹妮的相遇相知,让迪宝第一次感受到两情相悦与沉醉。只是天意弄人,一切都要结束了。

这一晚,他们一起赏天上的星星,说好仍保持像兄弟姐妹一样的情谊,直到很晚才道别。

丹妮很清醒,无论怎样都不会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另一个女孩子的痛苦之上,“即便他放弃了什么东西,我不可能会愉快的。”

但她毕竟才二十几岁,在分手后的无数个夜晚,丹妮都在痛苦中挣扎,她也想过以爱情的名义将袁迪宝拉回身边,不过她并没有这样做。

挣扎在痛苦之中的还有袁迪宝,来到成都后,彻骨之痛开始袭上他的心头,整夜都睡不着。

他给丹妮写信道:“这几天我在晚自修后都默默地想着你可能停留在天边的那个方向,金星,金星,一见到它就如同见到你一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第二年,丹妮决定随父母去往法国里昂。离开时,她特意选择了乘船,慢慢地离开这个生养了她近30年的国度。

她将袁迪宝写的一摞情书用牛皮信封装,塞进胸口,奉作至宝。她觉得永远都看不到他了,”也许就是永别。”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等待的过程就是爱情。这样说来,丹妮的爱情才刚刚开始。

一到法国,丹妮就陷入了为生计奔波的困难境地。当时中法还没有建交,她的中国学历派不上用场,只好用祖母接济的钱去学速记打字,应聘到外贸公司做秘书。

正如丹妮在中国被当做法国人受到排挤一样,回到法国之后,她依然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倍感孤独。

孤独的时候,袁迪宝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安慰。每隔一个月,丹妮就会收他五六页的来信。

那时,从中国发往法国的信件,邮资要一块二毛钱,几乎是中国人两天的伙食费,因为怕超重,袁迪宝的来信总是写得密密麻麻。

在信里,他会细说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让丹妮觉得袁迪宝还在自己的生活里,他们一起分享和分担着生命中的喜悦与忧伤。

1957年7月,袁迪宝从四川成都华西医学院毕业后回到厦门,在市卫生防疫站工作。随后几年,他的三个儿子先后出生。

他给大儿子取名为尘生,这是丹妮原先的中文名字,二儿子的小名叫金星。

袁迪宝将孩子的照片寄给丹妮,丹妮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半天,跟她讲,你放心,袁迪宝现在生活很幸福。

“从那一刻起,我的心就平静了下来了。”

那时袁迪宝一家生活较困难,丹妮知道后就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袁迪宝一家寄去奶粉、玩具和日用品,因为她母亲说孩子不能少东西。

“我当时就怕他不幸福,但看着他很幸福,我就放心了。”

其实袁迪宝与丹妮互相通信,他的妻子黄秀雪不是不知道,他们家里的写字桌上就压着一张丹妮的照片。

当他们收到丹妮寄来的东西时,黄秀雪会开玩笑地说:“既然要做孩子们的义母,就要多寄一些呀。”那是袁迪宝的记忆中,妻子直接说到李丹妮的唯一一次。

在袁迪宝的心里,他很“敬重"妻子,她工作能干、勤劳贤惠,每次袁迪宝发工资后,除留下一些零花外,剩下的都交与她来调配。

袁迪宝一家人的生活丹妮都看在眼里,直到1966年,国内局面较混乱,丹妮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上说让她不要再写信,“你这是在害人!”

这封信让丹妮敏感地意识到了迪宝的处境,她遏制着心中的绝望和孤独,从此不再写信给袁迪宝。

此时,袁迪宝写的信也被退回,两人就这样断了联系。

丹妮再也没有收到从中国寄去的信件了,她常常在下班之后躲在没人的地方发呆,遥望天边的金星。

一天晚上,她跑到河边想跳下去,被一位路过的老人发现后劝住。后来她拐到路边的药店里打了耳洞,放声大哭。

“当时好像需要割掉什么东西让我放声痛哭。”

为了能和中国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外贸公司工作了十六七个年头后,47岁的丹妮决定攻读汉学博士,希望重操在中国时的旧业。

她花了六年的时间终于拿下汉学博士学位。尽管当教师的收入要比从事秘书工作的收入减少一半,但丹妮还是选择到里昂第三大学语言学院的中文系教授中文,并如愿晋升为中文系的终身副教授。

丹妮仍然未婚,朋友问她为什么不找一个,她说:“我心里只有一个人,他住在我心里,他永远在这里。”

1976年10月,丹妮再次向袁迪宝在厦门工作的防疫站寄出一封信,而此时,防疫站已经搬走。信件很快就因为查无此人而被退回。这是丹妮保留的唯一一封自己写给袁迪宝的信。

之后丹妮三次出差到中国,她没有寻找袁迪宝。

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爱情,再打扰袁家平静的生活,只是远远地挂念着袁迪宝。

丹妮会看着袁迪宝寄给他的孩子的照片,在脑子里默默算他们的年龄,老大应该几岁了,老二几岁。

后来,她将精力都花在工作上。

里昂中法大学重新办学,丹妮担任秘书长一职,致力于帮助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

1992年,为了表扬她在中法大学的杰出贡献,法国政府特地授予丹妮骑士勋章。退休后,丹妮又担任中法事务协会的秘书长。

而另一边,1994年3月,袁迪宝的妻子黄秀雪被诊断出牙龈癌,于10月离开了人世。

对于家庭,袁迪宝一直都尽心尽责。那段时间里他天天在医院陪床,黄秀雪没办法吃东西,他就将各种有营养的食物按比例配好、用绞碎机混合后,一点一点喂她吃。

他说:“丹妮不愿意我抛下家庭,我就要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

妻子离世后,袁迪宝没有再娶,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个丹妮。

夏天时,他会早上四点钟就起来,到植物园山上去看金星。

2010年4月,83岁的丹妮从邮差手里接过一封信。

那封信很大,上面还有邮票、汉字。当丹妮看到左上角的字迹时,她就知道是谁写的了。

她的心怦怦砰地跳,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她看着那熟悉的称呼,恍如隔世。

原来在这年春节,袁迪宝的儿媳妇欧阳鹭英听到了他和丹妮那段遗憾的往事,便鼓励他给失去联系的丹妮重新写信。

袁迪宝曾写过至少10封信给丹妮,但都被拒收,他认为丹妮早就换地址了,但儿媳跟他讲,法国人有不轻易搬家的习惯。于是他翻箱倒柜从箱底找出一本当年的旧书,丹妮在法国的地址就在扉页上。

在南国草长莺飞的时候,袁迪宝开始写信。“亲爱的丹妮,祝福你健康长寿,请给我一封信,永远思念你的袁迪宝。”

为了能让丹妮收到信,袁迪宝连续寄了5次信,每次包括了一封给丹妮的中文信,还有一封给丹妮亲戚的英文信。

他想,这个地址即便是丹妮的亲戚在住,也能够转交给她。

“为什么是5封?如果邮递员看到,怎么有个人连续往这个错误的地址寄信,说不定会把信打开,帮助我这个傻瓜。”

半个月后,丹妮回信了。她在信中说自己一直一个人过,中午是在修道院里吃,如果有一天生活不能自理,她将到那里终老。

收到安妮的回信并知道她还健在,袁迪宝激动地跳了起来,但看到她说要在修道院终老时,袁迪宝痛不欲生、老泪纵横。

后来他按信上的号码给丹妮拨了电话,邀请她来厦门生活。

袁迪宝对丹妮说:”来厦门后我们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我的儿、媳、孙一定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尊敬的。”

对于这桩跨国的夕阳婚姻,袁迪宝没有任何一点犹豫。

因为在他看来,丹妮孤独一生,是他的责任。“爱是无罪的,只要不做害羞的事,就很纯洁。”

在做决定前,丹妮去找了神父,神父告诉她“这是天意”。

2010年9月16日,袁迪宝的儿媳欧阳鹭英去法国带回了丹妮,因行李超重还被罚了四五百欧元。

那天,袁迪宝一改平时不修边幅的模样,西装革履,手捧55朵红玫瑰守候在厦门高崎机场。

见面后,两个八十多岁的昔日恋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至此,他们一共分开了五十五年零一个月。

五天后,袁迪宝和丹妮在亲人的祝福下在民政局做了登记。又过了五天,身着婚纱的丹妮第一次做了新娘。她等待了一生,终于嫁给了自己最爱的人。

婚后的两位老人像热恋中的情侣一样很甜蜜,在一起总是手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

有人问他们在一起生活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丹妮紧靠着袁迪宝说:”感情还在。”

袁迪宝则握紧丹妮的手说:“她有了一个家。”

袁迪宝的听力很差,每句话都需要由丹妮把嘴唇贴在他的耳朵上,和他耳语来重复;丹妮的视力下降得很厉害,走路时看不清,需要拉着袁迪宝。

丹妮说:“我是他的耳朵,他是我的眼睛。“

他们常常会唱起年轻时最爱的那首歌《当我们年轻时》:

”当我们还年轻/在美妙的五月清晨/你说你爱我/那时我们还年轻。”袁迪宝听不见自己的声音,调儿都跑到天边了,李丹妮笑倒在他身上。

在之后的几年里,两位老人一直相守在一起,后来丹妮渐渐糊涂了,许多人和事都已不记得,但与袁迪宝也仍然每日对望,每日握手、亲吻。

或许是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2017年,袁迪宝在丹妮和家人的陪伴下安然过世,享年90岁。

一年多后,丹妮也在厦门的家中离开人间,去天国和丈夫重聚。

至此,这段曾轰动了全国的跨国旷世之恋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很多人都将袁迪宝和丹妮的故事称为传奇,且被传唱至今。

我想,他们的传奇在于双方都坚守着道德和责任;即使分开五十五年之久,那份爱也从未泯灭。

就像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情人》一书中的结尾中说的:”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死。“

本文图片主要源自:

《讲述》《看见》截图、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1]三联生活周刊:袁迪宝和李丹妮:传奇之后

[2]新周刊:李丹妮与袁迪宝:远渡重洋来爱你

[3纪录片《讲述》:丹妮的抉择

[4]纪录片《看见》:丹妮与迪宝 金星逆向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