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闪婚、鸡娃、恶斗儿媳:老年短剧成为流量新贵

2024-08-13 05:59 来源:网络 点击:

闪婚、鸡娃、恶斗儿媳:老年短剧成为流量新贵

文 | 深响,作者 | 祖杨

最近两个月,不少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短剧登上热度榜单:《闪婚五十岁》《五旬老太守国门大夏歌神赢爆全场》《金榜题名之母凭子贵》《人到五十,闪婚霸总》……老年人的婚姻、情感以及生活故事,成了当下短剧创作的 " 新流量密码 "。

这种 " 适老化 " 的创作趋势在长视频市场也有了一些苗头。过去中老年被看作边缘群体,影视剧中的老年塑造也都是起着烘托主角的作用。但近两年像《外婆的新世界》《漫长的季节》以及最近上线的《拜托了身体里的她》等,都是以老年人为主角,让老年人作为一种正面先锋形象,跳出家庭和儿女,展现他们的觉醒和自我价值。

同样是塑造老年形象,短剧和长剧有明显不同,短剧格外讲究密度和爽感,短剧里的很多老年主角形象并非绝对正面,存在的价值更多是挑起观众的情绪。譬如一部讲述亲情的短剧,母亲一直被二儿子欺负殴打、最终还是会选择心疼原谅;还有披着霸总外衣的老年甜宠剧,女主的觉醒与反击都是借力男主的高身份。情绪层层堆叠下,观众更容易上头,也情不自禁中为短剧付费。

老年人成为叙事主角确是必然趋势。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4 年 3 月,50 岁以上人群的全网渗透率达 26.5%,人群规模达 3.2 亿人,有巨大的情感消费需求。而且老年人的消费力也不容小觑,《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 2050 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 4 万亿增加到 106 万亿。在很多从业者眼里,中老年是 " 短剧的高质量受众 "。

中老年的情感故事,怎么讲?

中老年的很多情感需求,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忽视的。在中国,父母的角色都是 " 纯付出型 ",年轻时勤勤恳恳为家庭、为儿女,很少关注 " 自我 " 意识,等到老了退休后,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失去了家庭的话语权,他们开始被空虚、不受重视所裹挟,需要一个载体去释放、去承载。

短剧则补上了这个缺口。

一方面,短剧本身就是一个强情绪、快节奏的产物,可以围绕当下的热门话题、老年人所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内容生产,老年观众可以在短剧里投射情感、看到自己。

另一方面,抖音快手等短剧播出平台的操作逻辑对老年人相对友好,上下滑动就可以选择想看的内容,而且平台的算法也会及时洞察到老年观众的情感喜好,精准推荐。

观察目前市面上的老年短剧,按照标签划分为男频和女频两大类,但讲的故事本质还是围绕着情感琐事展开,融入了子女教育、成长、家庭团聚、婚姻事业等元素,这些也都是当下中老年群体最为关心的话题。例如在抖音播放量已经超过 4.6 亿的短剧《闪婚五十岁》中,两位年过半百的主角决定相亲,是因为 " 年纪大了希望有个伴陪着 ",朴素简单的台词正好讲出了当下大多数老年人的心声。

《闪婚五十岁》

而短剧的基本套路对于老年内容来说同样奏效。

在老年短剧中," 先虐后爽 " 是一种惯用技巧。前期以反派的恶来凸显主角的善良与可怜,勾起观众的同情心,也为后续的反转留下铺垫。不少创作团队为了激发出剧情的 " 虐点 ",往往会用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让观众代入式去感受剧中的情绪。

美光出品的中老年短剧《金榜题名之母凭子贵》开头就铺垫了女主角的两个儿子的人设反差——哥哥善良包容,弟弟自私自利。一次意外哥哥失踪,弟弟上了大学交了女朋友开始变脸,不认母亲并且称她为老乞丐,当妈妈来到婚礼现场弟弟怕被拆穿,拿着酒瓶就想要杀了她。母子间的一次次冲突交手,让观众不断感受到弟弟的可怕与妈妈的可怜,进而让虐点升华。

虐完了就该 " 爽 "。当冲突点到达极致之后,另外一个正面人物出场,解救主角于危难之间、并且让坏人得到严惩,爽点便达成了。在《金榜题名之母凭子贵》中,失踪又失忆的哥哥变身成亿万富豪,以贵宾的身份来参与弟弟的婚礼,正好碰见了妈妈被打那一幕,拿出鞭子痛揍弟弟,惩恶扬善。在评论区里,不少观众就被这一幕 " 爽 " 到了,留言称 " 哥哥太帅了,就要好好收拾收拾这个白眼狼 "。

《金榜题名之母凭子贵》

一集短剧时长一分钟左右,一部短剧大概 70 集到 80 集,而一多半的情节都是在制造矛盾冲突,等到观众的情绪叠加到顶峰,再以一个爽点让情绪释放,不给观众跳出的机会,情不自禁点击下一集观看,短剧的价值也完成了。

不过中老年短剧也逃不了同质化的套路,一个中老年的题材火了,无数个 " 换汤不换药 " 的题材涌现,单看榜单,很多短剧甚至连标题都差不多:母凭子贵、父凭女贵,闪婚五十岁、新闪婚五十岁霸道总裁狂宠我……剧情故事也让人眼熟,要么是老年版的 " 霸道总裁爱上我 "、要么是老年版的《都挺好》。但对很多老年观众来说,或许逻辑并不那么重要,讲到我心里更重要。

老年短剧怎么拍:经验为主、高效投放

就目前来看,老年短剧还是头部公司主要在布局的类型。

根据 WETRUE 数据,2024 年 6 月及 7 月上榜的中老年短剧,背后关联团队多是麦芽、九州、点众等头部公司,入局较早、有丰富的达人 / 投流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做中老年短剧更多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细分创新。

也因此,中老年短剧的创作周期、生产流程和常规的短剧没什么太大区别。

在选角时,大多数公司会倾向于选择有经验、有作品的演员,省去了再培训的过程,还有很多短剧的主演是之前剧集、电影的群演。像拍了《爸我来清理门户》《成家》《母凭女贵》《寄生上流》等短剧的提爱民,之前就已经在不少电影及电视剧中频繁露脸,包括院线电影《我在春天等你》中的胡玉莲、电视剧《与君歌》中的崔娘,在文化综艺《宗师列传 · 唐宋八大家》中和王劲松搭档,扮演春梦婆。

短剧是一个圈子社会,更多时候,演员、导演以及编剧的选择都是来自圈子的互相推荐。例如最近开机的一部奥运题材的短剧《我在奥运会当侠客》,邀请了抖音达人 " 三喜爷爷 " 作为主角,其制片人对「深响」透露:选择三喜爷爷也是因为一个圈子认识的,三喜爷爷平时就爱发一些古装扮相的短视频,气质和剧中的侠客人设特别适配,所以就选了。

三喜爷爷抖音短视频

短剧作为一种快节奏的内容产物,一周拍完、一月上线是常态,老年演员很少会因为年纪而被宽容优待。有老年演员在接受采访时就透露:" 忙碌是常态。" 早上六点半刚收工,7 点要赶去另一个剧组化妆,一边卸妆一边化妆,一天睡两三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今年四月,# 退休公务员横漂演短剧 # 登上微博热搜,热搜的主人公刘林曾提到,紧张的拍摄周期下,他也总结出了 " 能够快速通过 " 的窍门——短剧不需要大量场景,靠人物对话推动剧情,追求爆点和反转,表演时情绪饱满,愤怒一定是极点,凶狠一定要彻底。所以对老年演员来说,剧情逻辑不是最主要,有爆点、有情绪才重要。

短剧拍好后,就来到了投流环节,在投流时,投手们持有大量的素材,以精心设计的测试计划来匹配用户,在巨大的流量池子里去评估谁爱看、什么样的素材能爆火,中老年短剧的投流,也秉持着这样的逻辑。

根据新腕儿统计的《闪婚五十岁》的投放数据,6 月 14 日到 7 月 29 日期间,这部剧在抖音投放了 " 时光短剧 " 账号,预估投放转化量 16.6W,素材点赞数 18.8K、素材评论数 513、素材分享数 1318,转化效果还算不错。而翻看其投流的素材,则是将各类 " 冲突 " 混剪,儿子和儿媳的冲突、女主跳广场舞被骚扰霸凌、男女主去婚纱店被店员瞧不起,这些矛盾作为 " 钩子 ",吸引用户点击观看全集。

经过这两年的迅猛发展,短剧来到了成熟阶段,短剧的生产者们也对用户的习惯了如指掌——知道目标用户喜欢看什么、知道如何用情绪让他们上头、也知道如何能靠素材吸引他们持续点击。

但与此同时,一些乱象也在浮现。以 " 中老年短剧 " 在社交平台搜索,随处可见年轻人的吐槽帖子,父母省吃俭用,结果在短剧上花了成千上万。央视也曾报道过,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互联网知识不健全、网络消费辨别能力弱,诱导进行不必要的消费;还有的会用低价先让用户付款,再默认续费勾选,之后几集恢复正常价格,当用户回过神来想要退款的时候,还找不到退款的入口。

这些或许会带来一时的利润,但放眼整个行业来看,只有创作者回归内容、平台加强监管,短剧才会更长远、更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