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不完!浙江一发电厂遭海蜇“大规模入侵”,什么原因造成的?
抓不完!浙江一发电厂遭海蜇“大规模入侵”,什么原因造成的?
" 抓不完,根本抓不完 "!近日,位于浙江嘉兴平湖市的浙能嘉兴发电厂因为大量海蜇侵袭,导致机器频繁跳闸,员工们每天都在和海蜇 " 斗智斗勇 ",上演 " 泵房保卫战 "。造成这次海蜇潮的原因是什么?海蜇潮为何会对发电厂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海蜇危机 " 还存在哪些潜在影响?
浙能嘉兴发电厂海蜇泛滥员工已抓 21 万斤
浙能嘉兴发电厂,位于浙江嘉兴平湖市钱塘江北岸的六里湾,东南临杭州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燃煤发电厂,也是全国第二大燃煤发电厂。
浙能嘉兴发电厂近日遭大量海蜇侵袭,电厂 2 号循泵房是受灾较重的区域,现场 30 名工人每天上班的主要任务就是抓海蜇。
电厂的循泵房建在海边,作用是抽海水对发电机组进行冷却。海蜇大爆发,循泵房自清洁系统难以应对,为了防止冷却水堵塞,工人们不得不三班倒,24 小时一刻不停地在旋转滤网前抓海蜇。
对于海蜇泛滥,电厂维护部的负责人习超介绍,上海的漕泾电厂、临港电厂 8 月份就遭遇过海蜇泛滥,对今年海蜇产量高早有耳闻,但规模如此之大,大家始料未及。
"9 月 18 日,台风‘贝碧嘉’已经走掉,凌晨四五点,运行的值长给我打电话说,两台旋转滤网跳闸了,我以为是常规的问题,就紧急抢修换掉了。六点多,第三台旋转滤网也跳闸了,当时就感觉到不对了。" 习超说。
海蜇潮持续来袭,14 台循泵机组时不时就有机器因过载跳闸,维修工人只能彻夜蹲守。
浙江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维护部专工孙春伟:我们一直在抢修,平均每天走 2 万步,我三天一个通宵,基本上没停过。一旦过滤网堵死,循泵就会停运,最终造成机组停运。
习超表示,海蜇潮给电厂设备正常运转带来不小的压力:" 我们的机组首先要被迫降发电,比如能发 100 万度电,只能往下降 50 万度。"
从 9 月 18 日到 9 月 25 日,电厂已累计抓了约 5250 袋、21 万斤的海蜇。
已组织渔民赴海边开展捕捞作业海蜇数量正在减少
这几天,电厂清理海蜇的人员三班倒,每天都有少则四五百袋,多则上千袋海蜇被清理出厂。最严重的时候,一上午打包好的海蜇袋就铺满了机房的地面,不得不开来铲车运走。
习超表示,海蜇被打捞出来,存放很短时间就会腐臭,他们只能以厨余垃圾清理掉。因为数量太大,当地的环卫所也接纳不了。
让习超和同事们最犯愁的是,涌来的海蜇品种混杂,大家分不清哪些是能吃哪些不能吃,不敢轻易让人拉走。" 建厂 30 年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只靠我们一个电厂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向外寻求了帮助。"
平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洋管理科科长齐正旺表示,平湖市已组织渔民赴海边开展捕捞作业:
一是增加船只数量,临时封堵取水口的海蜇进入,已经有 5 艘船在现场。
二是由第三方出具方案建围挡,用拉网的方式把海蜇挡在取水口外。
同时,浙江平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东海监测中心来此进行检测,对局部性爆发海蜇的情况进行现场查看。
9 月 27 日晚,浙能嘉兴发电厂的工作人员反馈,从东海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来看,海蜇的数量已在减少,渔船捕捞也正在发挥作用。
专家:海蜇爆发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发电企业可提前做一些保护措施
浙江海洋大学专家徐开达认为,海蜇大规模繁殖可能跟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 总体跟去年比起来,今年海洋温度升高了。海蜇刚好在春夏之交生长发育,今年的温度适合它的生长发育。"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讲师田阔认为,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海水富养化等原因都会导致海蜇爆发。" 就东海区域来讲,水温和盐度是推动海蜇爆发的主要因素,加上前段时间几场台风的搅动,使浮游生物量增加,也诱导了海蜇在这个区域内集中爆发。"
徐开达表示,每年的增殖放流也可能会导致海蜇在某一年份数量激增。
徐开达:杭州湾每年都放海蜇幼苗,坚持了 10 多年,一些海蜇在海里长大后,会被渔民捕捞掉,一些海蜇会在海里留下亲体,繁殖下一代。长期放流的累积效应,也是造成今年海蜇比较多的一个原因。
海蜇大量繁殖会带来哪些影响?徐开达认为,今年的情况有一定的偶然性,需要长期进行监测," 我们监测 2 到 3 年,看看对生态有什么影响,比如是否出现其他鱼种少了,生态链不平衡了。目前来说,没有发现太大的问题。"
徐开达建议,火力发电或者核电发电企业,可提前委托相关专业部门进行监测预警工作,进行预判,做一些保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
- 林蓝:丹青绘就“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
2024-09-30 10:31:48
-
- 基金代销大变局:历史首次,蚂蚁正式超越招行
-
2024-09-30 10:29:32
-
- 今年国庆,游客们在“豪赌”:提前一两天才预订,坐等机票、民宿价格跳水
-
2024-09-30 10:27:17
-
- 胖东来渡人还是渡己? 零售业没有万能解药
-
2024-09-30 10:25:01
-
- 石破茂将任首相 日本告别安倍经济学?
-
2024-09-30 10:22:46
-
- 大国空军天梯是怎样炼成的?丨记者手记
-
2024-09-30 10:20:30
-
- 全球首款脑机接口的 AI 耳机登场,这家公司想用意识操控一切
-
2024-09-30 10:18:14
-
- 广东修订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
-
2024-09-29 08:10:53
-
- 世界冠军安洗莹被霸凌,韩国羽协回应
-
2024-09-29 08:08:38
-
- 9月30日迎出行最高峰!广东国庆假期出行研判来了,150处易堵点公布→
-
2024-09-29 08:06:22
-
- 首次亮相的中国登月服有哪些变化和升级?一文看懂
-
2024-09-29 08:04:06
-
- 大学生网购收货6天后申请“仅退款”,被拒后辱骂商家?校方回应
-
2024-09-29 08:01:50
-
- 央行降准降息正式落地 政策利率降幅近四年最大
-
2024-09-29 07:59:35
-
- 特朗普在纽约和泽连斯基会面,称“我们的关系非常好”
-
2024-09-29 07:57:19
-
- “麦格教授”离世!英国首相发文缅怀:她是真正的国宝
-
2024-09-29 07:55:03
-
- 外籍模特遭上海虹桥机场安检员泄露隐私,机场回应:安检员会被处理
-
2024-09-29 07:52:48
-
- 降息惊雷后,美联储官员力推“稳步松绑”货币闸门
-
2024-09-29 07:50:32
-
- 胖东来渡人还是渡己? 零售业没有万能解药
-
2024-09-28 06:28:54
-
- 发了四款车,岚图汽车终于悟了
-
2024-09-28 06:26:38
-
- 降息降准同时落地!万亿级流动性到位
-
2024-09-28 06: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