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八卦网 > 社会 > 正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2025-04-17 13:07 来源:网络 点击: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也是封建社会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它加强了统治者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力,使有才有能之人有了上升通道。

至于科举开始的起源,一般来说是始于汉代,汉文帝二年,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到了隋朝,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建进士科,令士人“投牒自进”。隋炀帝首创以文辞考试来选士的进士科,而进士科的出现就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而真正成型则在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科举考试由原来单一的科目变成了明经、秀才、进士诸科,具备了定期举行、分级考试、分科取士、择优录用的特征。此后科举制度在一直历代相袭直至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二、科举制度分级: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三、科考内容:

唐朝科考内容:常科和制科(特科)常科是每年定期举行,制科是皇帝根据特殊需要下诏举行的。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另外还有武科,由武则天设立,兵部主考,选拔军事人才。其中,唐朝经常举行的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是为官员贵戚子弟提供科举出身的机会。考试比较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进士科主要是面向平民,竞争激烈,考取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宋朝科举内容:宋朝科举制基本沿袭了唐代。元朝的科举内容:至此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代,规定从朱熹的《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僵化了士人的思想。明朝的科举内容:明代科举进入鼎盛时期,确定了八股取士制度,八股文是一种死板的排偶文体,又称“时文”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定考试的答卷必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部分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从第五到第八段是全文的正式议论,而中股是议论的重心。这四段中,都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议论的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作答,不允许作者自由发挥。清朝的科考内容:沿用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徇私舞弊严重,科举考试日益僵化、衰落。

四、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就好的一方面而言,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从总体上来说,它为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与封建社会其它选拔制度相比 , 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促进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历代统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好的一面就必要有坏的一面,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会越来越偏离它创立的初衷。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本可能是要求用统一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而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科举制度也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这就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